[圖文]三十件隱秘懸案:嚇死秦始皇的神秘預言 | 陽光歷史

 

A-A+

[圖文]三十件隱秘懸案:嚇死秦始皇的神秘預言

2015年04月03日 未解之謎, 秦朝皇帝 暫無評論 閱讀 410 次

30件隱秘懸案:嚇死秦始皇的神秘預言


 


秦始皇


華陰縣平舒道上,闃無人跡,像條被遺忘的路。沿途滿目蕭瑟,深秋落葉宛轉墜落鋪滿一地。天色漸晚,出使關東的使者駕馬車行經其間,陣陣涼意由後脊穿透胸膛。愈往前行愈冷清,眼看就要駛出了平舒道,前面忽然出現一個陌生人,攔住馬車。


這人手裡拿了一塊玉璧,不聲不響地塞給使者。使者狐疑接過,未及開口,對方就搶先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擲地有聲。


使者嚇得夠戧。「今年祖龍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龍,君之象。意思是說今年秦始皇要死。


陌生人撂下這句石頭般冷硬的話,掉臉兒飛快走掉,使者回過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他甚至沒瞅清來人的模樣,只覺事關重大,加速向秦國首都咸陽奔馳。


這一天,是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深秋的一天。


使者回到咸陽,立刻向秦始皇報告了途中遭遇的詭異事件。秦始皇心驚肉跳!儘管這種詛咒他的預言已不是頭一回了,可對一個迷信到極端的帝王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刺痛心靈的奔襲,很難讓他不回想起頭一回出現那條詛咒。


說起來,那更像一首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


這押韻的流行小調,流傳於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當時,百姓民夫修築阿房宮,負擔沉重。這條反動口號無疑是民眾的心聲。


轉眼過了十年,到了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又出現第二個詛咒。這一回更玄乎——在秦國的東郡,有一塊隕石打天上掉下來,掉就掉吧,不過是一塊石頭,而令人驚愕的是,石頭竟然刻有六個大字:「始皇死而地分」。


這事兒透著奇異,隕石刻著字,莫非這石頭是刻好字再從天而降的?以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這簡直就是一個神話,即便是秦始皇時代,這也是讓人難以完全信服的。


肯定是有人在搞鬼!


這不是一般性的擾亂社會治安案件,其背後的險惡用心是咒死國家領導人,推翻國家政權。問題極其嚴重,屬於刑偵一號案。


御史受命前往秦國東郡徹查此案。相當棘手,沒有一絲線索,只能靠推斷尋找作案嫌疑人。而圈定的作案嫌疑人有兩類。一類可能是平民百姓,當時賦稅繁多,刑罰嚴酷,人民難堪重負,出於怨恨,因此刻反動標語咒罵國家領導人——這是司馬遷的看法。確在情理之中。


另一類作案嫌疑人可能是被吞併的六國貴族或者他們的後裔。他們在戰爭中飽受打擊,對秦始皇已痛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他們無力反抗,更談不上復辟。只能洩洩私憤,刻反動標語這事他們一準兒幹得出來。


可令御史頭疼的是,他沒有一點證據。多次審問,沒人敢承認,承認就是找死。


御史感到兩難,他既不能把所有嫌疑人都殺掉,真兇緝拿不到又沒法兒向秦始皇交代。


限期破案的時間一天天近了。御史慌亂,情急之下,摳頭皮琢磨出一條對策——「殺人燒石」。把那塊惹禍的石頭燒掉,讓石頭上的詛咒化為灰燼;然後,將隕石降落地點的周邊民眾全部殺光。


大屠殺很勁爆,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無辜者人頭如割韭菜般落地,屍首層疊,血流成河。


燒石頭是個技術問題,砍頭連技術都不需要,心狠手辣即可達成。


御史回到宮中,將案件處理結果稟告秦始皇。


秦始皇面無表情,既不氣惱,也不高興。對於御史的無能,他沒有褒獎也沒降罪。他知道,此案再查下去也是一樁懸案,不得不就此了斷。


案草草結了。沒多久,令秦始皇更意想不到和崩潰的事情發生了——神秘人物閃現華陰縣平舒道,留下一塊玉璧,留下一句恐怖預言「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定睛端詳這塊玉璧,又叫來官員仔細查驗。查出的結果險些讓秦始皇把自個兒噎死。這塊玉璧不是別人的,竟是秦始皇自己的。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南巡時,經過長江,不慎將這玉璧遺落江中。時隔幾年,它神奇地回到了秦始皇手上,難道是神靈的安排?難道神靈預告自己今年得死?秦始皇的精神猶如被重拳猝然一擊,瞬間委靡,身子有千斤重,腳卻如踩棉花,心跳猛烈,脈搏倒弱了。


實際上,秦始皇的身體早就不行了。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到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的身體每況愈下。他說話時發出一種「豺聲」,就是豺狼的聲音,從當代的醫學角度分析,是支氣管的病狀。這病症擱當時是頂厲害的頑症。


這種狀況下,打擊秦始皇的精神和心理,用意何在?平舒道的神秘人物會是誰?


2


「今年祖龍死」!詛咒也罷,預言也罷,都是向秦始皇傳遞一個信息:不出幾個月,你就得死。


此案的嫌疑對象,首先可以排除平民百姓。從證物玉璧來分析,江中打撈玉璧,不是個簡單的活,得耗費巨大物力,民眾的經濟實力完全不可能達到。因此,百姓可排除在外。


其次,原六國貴族及其後裔也可以排除。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仍需巨大的花費。先得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打撈玉璧,然後千里迢迢跑到華山腳下的華陰縣平舒道,蹲點守候使者到來,才能送上玉璧。如此費盡心機,若是只為嚇秦始皇一跳,就太扯淡了。何況,他們怎麼知道秦始皇就一定會惶恐,一定會受到精神上的打擊呢?


唯一有作案可能性的,是擁有財力人力的秦帝國統治集團高層人士。而且,他們熟知使者動向,能夠計算出使者到達華陰縣平舒道的時辰;另外,始皇三十五年的時候,一個叫盧生的術士告訴他說:「仙人的方術裡講了,君主要時常微服巡行,以避惡鬼。惡鬼退避,真人來臨。希望君上居住的宮殿,不要讓人知道,然後才可獲得長生不死的藥。」


「我羨慕那些真人。」秦始皇由衷自語。於是,他自稱「真人」,而不稱「朕」。


他聽從盧生的話,下令將咸陽旁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的腹道、甬道相連,置滿帷帳、鐘鼓和美人,凡是他駕車所到之處,有誰敢說出他居住的地方,立刻處以死刑。


臨幸梁山宮的時候,秦始皇從山上看見丞相車輛馬騎眾多,勃然大怒,罵道:「這是宦官洩露了我的話!」


於是,審問宦官,卻沒一個敢承認,秦始皇下令將他們全部處死,從此以後,沒有人知道他的行蹤。群臣有必須請求秦始皇決定的事情,都聚在咸陽宮候旨。只有最親信的人才能瞭解他的精神狀況和身體近況。


如果秦始皇看清這一點,將會不寒而慄。他也一定會逐個調查身邊寵幸的近臣。然而,這條詛咒宛如一條斑斕毒蟒,牢牢糾纏勒緊秦始皇的脖子,讓他喘不過氣,讓他心慌胸悶,讓他手足無措。


他支氣管病癒發嚴重了。他唯一解脫方式是占卜,渴望以此得到解脫。


術士的卦辭說:「君上你要出遊,或者遷徙,方可保住性命。」這就像某些江湖算命先生,對人說百日之內你必有血光之災一樣,要想安泰無恙,就得出門躲一躲。


可憐的秦始皇,一代君王,經歷過多少狂風猛浪,末了卻栽倒在術士的小伎倆上。他很犯愁,朕是皇帝,怎能隨便搬家呢?朕若搬家,等同遷都。早在商鞅變法時,秦國由櫟陽遷都於咸陽,橫不能再遷回去吧。


遷徙不成,那就出遊。至於遷徙嘛,就讓別人代勞吧。


於是,秦始皇下令,三萬人家遷徙到毗鄰匈奴的北河榆中。這些人拖家帶口,長途跋涉,飽受風霜苦寒,不少老弱病殘者路上就死掉了。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10月,癸丑,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當皇帝以來的第五次出遊,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遊。


這一去走入了生命的絕境,這一去再沒有坐回皇位,這一去魂歸地府,再回頭早忘這一世的事兒。


假若此時,秦始皇冷靜分析一下「今年祖龍死」一案的作案動機,就不會如此恐懼了。


作案人應當想到一點,如果預言不准,將適得其反,恐嚇的效果沒達到,搞不好還會讓秦始皇活得更滋潤。


顯而易見,作案人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詛咒秦始皇,而是警告。


「今年祖龍死」只是半句話,還有半句話,那個神秘人物沒有說,他故意讓秦始皇自己去猜。


此時的秦始皇才四十九歲,不過是個奔五張的人。即便有支氣管病,也不會說死就死。所以,「今年祖龍死」的真正含義是:「你時日已不多。」後半句沒說的話是:「該想想後事了。」


一個皇帝有什麼身後事?最緊要的當然是誰來繼承自己的帝位。秦始皇恰恰沒有對此作出決斷。


由此可見,作案人扔玉璧、留預言,對秦始皇並沒有惡意,只是一種提醒。提醒他及時安排身後事。這一推斷,再次證明作案者是親信集團中的一員。提醒是一種催促,這個人知道秦始皇身體狀況糟糕,如不早日確立嗣君之位,將來萬一猝死,國家一時無君,天下必亂,人心必亂。因此,這個人深謀遠慮,是個愛國忠君的大賢臣。


此案的幕後策劃者居然是這樣一個人物,居然是這樣一種動機,這太出乎人們的意料。


這個幕後策劃者究竟是誰呢?


他似乎就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的隨行人員中。

3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11月,秦始皇一行在九嶷山祭祀大舜。然後,乘船順江而下,經過丹陽,到達錢塘,由於水勢險惡,便往西行了一百二十里,從狹窄的地方渡江,到了會稽,祭祀大禹,並且樹立了一塊歌功頌德的石碑。之後回程。


這次出遊的隨行人員有李斯、蒙毅、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師趙高。


這些人中,誰會是「華陰縣平舒道」裝神弄鬼的幕後策劃者?難道是李斯?


李斯忠於秦始皇,這是肯定的,可說到他愛國,就有些抬舉他了。此人生於戰國末期,籍貫是楚國上蔡。很年輕的時候,當過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是一個庸碌的小公務員。「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精神上也沒多大追求。後來,一個偶然的事情,觸動了他。這個事情就是上廁所。


這一天,李斯尿急,邁步奔廁所,剛一進去,就瞅見齷齪一幕——一隻面黃肌瘦的老鼠正專注地吞吃糞便。看起來胃口不錯。見有人來,老鼠驚慌逃竄。


這情形讓李斯感到生存的艱難。


又過了一陣,李斯又在國庫的糧倉裡看到了老鼠,這裡老鼠和廁所老鼠可大不一樣,它們白白胖胖,安然自若。


李斯是個讀書人,讀書人的特點就是一樁小事兒,也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引發他們的思考。


李斯感慨啊,人和鼠有何區別?有能耐的做官倉裡的老鼠,沒能耐就只能做廁所裡的老鼠。


他想到了自己,如今只是一個小官吏,與廁所裡的老鼠有什麼分別?不成,自己不能一輩子就這麼混下去,自己不僅要做官倉裡的老鼠,而且要做朝廷中的老鼠;不要過陰冷潮濕的小生活,要過一種呼風喚雨的大生活。


李斯的大生活從拜儒學大師荀子為師開始。學成後,他打算前往秦國發展。臨別,他對荀子說:「人生一世,貧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最大的悲哀。若要出人頭地,就得成就一番事業。」


「要注意節制,不要一味往前走,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荀子同意李斯看法,但仍告誡他。


李斯誠懇點頭,心裡卻沒聽進去,當荀子這話是耳旁風。他到了秦國,受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器重,讓他當了小官。對李斯來說,當官不是目的,而是機會,能夠接近秦王,這才是重要的。實際上,此時的李斯還是很尷尬的,他既不能以立軍功而嶄露頭角,也不能以理政顯現自己的才幹。他只有一個方法引起秦王的重視,就是上疏。通過揣摩秦王的心理和分析當前的形式,李斯果決地給秦王上疏。上疏的內容是鼓舞秦王統一中國。書中,李斯用過去的秦穆公舉例,說秦穆公時代強盛,但最終也未能統一中國,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當時的周天子勢力強大,也有威望,不容易推翻。二是諸侯國也比較強大,可與秦國抗衡。但是,從秦孝公以後,戰爭不斷,周天子和諸侯國的力量急劇下降。現在秦國強盛,是建立帝業,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掃平六國如撣灰塵。


這番論述,對天下的實際情況分析得清晰透徹;而且,迎合、滿足了秦王的心理。一下便得到了秦王的賞識。李斯被提拔為長史。


身為長史的李斯,進一步向秦王奉獻統一中國的具體謀略——從瓦解諸侯國力量入手。具體實施方式是:以財物重重賄賂六國君臣。目的是讓他們分崩離析,無法合力抗秦。然後,秦國各個擊破。


這一謀略效果非常顯著。秦王便封李斯為客卿。李斯這顆明星,終於在秦國的政治舞台上冉冉升起。


可就在他一帆風順之時,秦國國內掀起了一場運動,這個運動叫「反外國人運動」。起因是韓國派間諜以幫助秦國修渠為名,刺探情報。這場運動的後果是,秦王下來一道「逐客令」。李斯原是楚國人,當然也在被驅逐之列。但是,李斯沒有離開秦國,更沒有因受挫而頹喪。他在秦國邊境蝸居,寫了一道著名的《諫逐客書》上奏秦王。在《諫逐客書》中,李斯說明歷史上外國人對秦國的重要性,言辭非常懇切,令秦王動容。


受《諫逐客書》感動的秦王,撤銷了「逐客令」,並請回李斯,封他為廷尉。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威脅正等著李斯,並且,這一次他還殺了人。


剛剛升任廷尉的李斯,剛看到光明前途的時候,他的同學韓非來到了秦國。韓非是韓國人,且與韓王同族。韓非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可是,他屢屢上疏獻策卻不被韓王任用。韓非失望而憤怒。秦王很重視這樣的人才,早就想見見韓非,將他歸為己用。現在,秦國要攻打韓國,情勢危急,韓王才起用韓非,派他出使秦國。


從能力上分析,李斯知道自己遠不如韓非。如果秦王留下他,重用他,勢必成為自己的對手和仕途上的「絆腳石」。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須除掉韓非。


他首先給秦王分析說,韓非這個人不能任用,他是韓王的親族,韓非愛韓而不愛秦,大王如果攻打韓國,他當然不會同意,這也是人之常情。


秦王一聽言之有理,想韓非既然不能用,就放他回國吧!而李斯的根本意圖是要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他又說,如果放韓非回國,他就會為韓國出謀劃策,對秦國十分不利,不如趁這個機會把他殺掉。


就這麼短短一句話,同學韓非的生命就葬送在李斯的手裡。


秦王示意李斯去除掉韓非,李斯便送了毒藥給韓非。韓非知道李斯的為人,自己無論如何是逃不掉的,於是服毒自盡。


從此,李斯再沒有威脅,再沒有對手,他輔佐秦王,於公元前221年,兼併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


統一之後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治理這個國家。


李斯認為,周朝採用分封制,諸侯各自為政,所以天下戰亂不斷。如今天下統一,如果再分封諸侯國,又將回到以前的分裂局面,應當採用中央集權管理。


李斯的提議遭到博士淳於越的強烈反對。淳於越上奏秦始皇,說天下之大,如果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就和普通百姓一樣,萬一發生叛亂,誰來相救?比如齊國的田常,晉國的六卿,都發生過叛亂,如果秦始皇不採用分封制,不以古為師,國家就不能長久。


這一奏疏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淳於越交由李斯處理。李斯對淳於越進行審查,最後給淳於越定的罪狀是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接著,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秦始皇也採納了。


於是,大權在握的李斯,制定了一系列規定和處罰。總結起來,可稱為「兩個凡是」: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一律燒掉;凡是博士收藏的詩書一律燒掉。有談論詩書者,在鬧市區處死,暴屍街頭;有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者,全族處死;官吏包庇知情不報,同罪處置;得令後三十日之內不焚書者,面上刺字,發配去修長城。


次年,也就是焚書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將咸陽的儒生四百六十餘人活埋。這一「坑儒」事件和「焚書」事件,合起來就是中國歷史上重大而著名的「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人類文明都是一次空前的大摧殘。


在這一浩大的摧殘中,秦始皇的*顯而易見,而李斯的推波助瀾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斯這樣幹的目的,一方面當然是迎合秦始皇的心理;另一方面,則完全是為了自己——他要從精神上徹底打垮和消滅異己、競爭對手。面對如此暴戾的摧殘,有識之士和學者誰還敢來秦國呢?李斯也是學者出身,而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文化人殘害文化,文化人背叛文化,古今罕見。


顯而易見,他是一個投機分子,一有機會就要表現自己的慾望。


對秦始皇的忠誠,完全是為了保證自己的仕途順暢。國家是小,私利是大。他當然不願意秦始皇早立嗣君,他打心眼兒裡渴望秦始皇長生不老——秦始皇在,他的地位和榮華就在;何況,他深知,秦始皇最忌諱聽到「死」這個字眼,他才不會去幹恐嚇秦始皇的傻事呢!儘管他對秦始皇精神、身體狀況非常瞭解,又有作案的人力和財力,然而,最緊要的一點,他沒有作案動機。


那麼,另一個隨行人員趙高呢?


4


趙高和李斯大不一樣。


他的身世十分糟糕,他是趙國貴族的疏遠族人。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多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愛的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後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窮潦倒終生,至死不得歸還。趙高的祖上,就是由趙國到秦國作質子的這一類公子,在趙國無寵,在秦國無援,不得已而滯留於秦,後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後代流落於咸陽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庶民無異。


趙高的父親犯法被處以宮刑,他的母親受到株連當了奴婢,後與人野合,生下趙高和他的幾個兄弟。由於這個原因,趙高一生下來就被閹割了,長大後當了宦官。如果說,李斯是個有事業心、有抱負的人;那麼,趙高就是一個有強烈報復心的人,這種由來已久的仇視和報復心理,大約與他自小就被閹了有關。


不在沉默中變態,就在現實中變壞。趙高是後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趙高上宦官這行,可以說是相當出色。他精通權謀,通曉刑法,又會來事兒,三項全能。讓秦始皇喜愛。不但喜愛,而且信任,讓他當小兒子胡亥的老師,教胡亥學習律令,審理判決訴訟案。


老頭子都搞定了,何況一個小孩子。趙高輕而易舉就讓胡亥喜歡上了他。


但是,趙高也不是一路平坦,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曾犯過重罪,蒙氏家族的蒙毅削去了他的官職,並判處其死刑。秦始皇寵幸他,親自赦免,他才逃過一劫。不用說,趙高和蒙氏仇怨不是一般化地深。


而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和蒙氏的關係,不是一般化地親密。扶蘇與蒙氏家族的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鎮守邊陲,長達十餘年。可想而知,一旦扶蘇繼位,趙高還有活路嗎?


這時候,胡亥年齡又小。從秦始皇的方面考慮,他雖喜愛小兒子胡亥,但有一個前車之鑒——他十三歲時登基,就因為年齡太小,無法掌權,只能將國事交付於大臣,最終導致呂不韋、嫪毐專權,險些釀成大禍。所以,他不會貿然立胡亥為太子。此時若要確立接班人,扶蘇中選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此,從作案動機看,趙高是絕不會提醒秦始皇冊立太子的,他寧可保持現狀。


李斯和趙高的嫌疑先後排除。就剩下蒙毅了。


說到蒙毅,就要說到蒙氏家族。這個家族和秦帝國有很深的淵源。蒙毅的祖父蒙驁早先是從齊國來到秦國,而後在秦國統兵作戰。為秦國攻城略地,先後奪得幾十座城池,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史記》記載:「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意思就是說,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恬、蒙毅兩兄弟,委派蒙恬在外擔當軍事重任,威震匈奴;蒙毅則在內為上卿,為秦始皇出謀劃策。可見蒙氏家族的權勢多麼顯赫,三世皆為重臣,朝中幾乎無人敢與之爭鋒。


顯然,蒙恬、蒙毅兩兄弟也是忠臣。蒙毅長期在朝中,對秦始皇的一切狀況瞭如指掌。他完全有可能設立騙局提醒秦始皇。但是,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是蒙毅一手策劃的。另外,還有一個疑點,秦始皇在沙丘病重之時,蒙毅完全可以利用祭拜山川祈福的機會,把皇帝病重的消息通報給北方邊陲的蒙恬和扶蘇。但是,他沒有任何行動。試想,如果是他派人撈起玉璧,假扮使者製造這起騙局的話,那麼在最後的關鍵時刻,他又怎麼不採取任何行動呢?


5


其實,誰是恐怖預言的製造者,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結果,秦始皇果然死了。就在出遊回歸咸陽的途中,他病死在沙丘平台。這真的應驗了「平舒道神秘人物」的預言嗎?


不,如果你瞭解一個歷史常識,就會知道,這個預言是不準確的——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秦朝曆法以10月為新年的開始,漢武帝時代實行太初歷,才改成正月為每一年的開始。而當時不存在陽曆,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的「秋」應該是公元前211年秋七八月間,而不是公元前210年歲初。因此,「今年祖龍死」的預言,顯然是不準確的。如果是「明年祖龍死」,那就太詭異了。


可是,這個不準確的預言,導致了秦始皇的出遊,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秦始皇臨終時,留有遺詔,要他的長子扶蘇送葬,讓扶蘇繼承帝位。


面對這份遺詔,李斯和趙高心裡都有各自的盤算。


李斯怕秦始皇的猝死引發天下大亂,秘不發喪。將棺材放置在轀輬車中載回。轀輬車就是古代的「房車」,可以在裡面躺臥。


昔日秦始皇寵幸的宦官一路陪乘。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的飲食、百官奏事都和以前一模一樣,宦官在車中准許官員們的奏事。


表面上,一切如常,在天下人心中,秦始皇還活著。只有李斯、趙高、胡亥、蒙毅等五六個人知道,此刻的秦始皇,已是一具沒有任何知覺的冰涼屍體。


這一非常時刻,對趙高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他可以趁機將大權攬於自己手中。於是,他扣留了秦始皇給長子扶蘇的書信,企圖將胡亥扶上皇位。


胡亥當然很高興。


「別高興得太早。」趙高說,「此事如不和丞相李斯謀議,恐怕難以成功。」


胡亥贊同,就托趙高去遊說李斯。


這一日,他與李斯悄悄會晤。


「皇上所賜長子扶蘇的書信和符璽,都在胡亥那裡。」趙高開門見山,直接攤牌說,「立太子之事,全在你我二人的決定了。您意下如何呢?」


「怎可出此亡國的言論!」李斯擰眉咬牙拍案驚叫,「這不是身為臣子者該議論的事情。」


「您有才。」趙高陰鬱地笑著說,「您謀略深、功勞大、德高望重,又深得扶蘇信任,但您想過沒有,就憑這些,您能和蒙恬相比嗎?」


「我比不上蒙恬。」李斯歎氣承認。


「所以,一旦扶蘇即位,必定會讓蒙恬做丞相。到時候,您就會失去官職,無法身懷列侯的印璽,歸還鄉里!如果立胡亥為嗣君就不同了,他仁慈厚道,仍會重用您。希望您深思熟慮,決斷此事。」


趙高這話說得忒到位,剛柔並濟,點中了李斯的死穴。前程啊,榮華啊,權利啊,李斯一輩子不就為這些東西忙活嗎?如今秦始皇薨了,他在仕途上付出一生的心血很有可能也隨之付諸東流。


李斯反覆咀嚼趙高的話,心裡反覆合計,決定和趙高聯手。謊稱受始皇的詔命,立胡亥為太子。


不久,遠在邊疆的長子扶蘇,收到這一消息,並且還收到李斯、趙高等人派使者送來的一封秦始皇的書信。


書信上說——你不能開闢疆土,建立功勞,使士兵損傷眾多,反而屢次上疏,直言譭謗,日夜怨恨,恨不能回來做太子,現將你賜死;將軍蒙恬對你的言行不加以矯正,應一併賜死,軍隊交由副將王離掌管。


讀完書信,扶蘇痛哭流涕衝進室內,企圖自殺。


蒙恬勸阻說:「君上在外,並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人馬鎮守邊境,公子監督,這是天下的重任。現在看了一個使者拿來的信就想自殺,很荒唐!怎麼知道這不是一個陰謀呢?」


「那該如何辦?」扶蘇問。


「再上疏請求。」蒙恬斬釘截鐵地說,「如若不准,再自殺也不晚。」


扶蘇聽不進去,他已然心灰意冷,沮喪、失落、痛苦到極端。加上使者催促,扶蘇還是自殺了。臨死前,他給蒙恬留下一句悲哀的話:「父親賜兒子死,何需再請求。」


蒙恬和扶蘇不同,扶蘇情願服輸,他不!他堅決不肯自殺。使者也沒轍,只能把他交給官吏,囚禁在陽周。


李斯、趙高這邊,聽到扶蘇自殺的消息,心中一塊石頭落地。胡亥再無憂慮,有心想釋放蒙恬。碰巧這時候,去替秦始皇祝禱山川的蒙毅回來了。趙高便對胡亥說:「先帝想舉賢能者立為太子已經很久了,而蒙毅卻進諫說,這樣不妥。不如殺掉他。」胡亥聽從了趙高的話,將蒙毅囚禁在於代郡。


之後,出遊回歸的一行人,從井陘到九原。這時候,已經是炎熱夏天了。轀輬車裡發出一陣陣鑽心的屍臭。李斯和趙高命隨從的官員用車子運來鮑魚,放進轀輬車中,以掩蓋秦始皇屍首的臭味。直到回咸陽後,才宣佈發喪,由太子胡亥繼承皇位。


秦始皇真的死了。趙高、李斯都保全了自己的地位,而那個流傳「今年祖龍死」恐怖預言的人,始終是一個謎。幕後策劃者始終沒有浮出水面。李斯、趙高,包括蒙毅等人的嫌疑都被排除。除了他們之外,秦始皇最高政治集團中,還剩下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他們會是真正的幕後策劃者嗎?


在案發當時似乎找不到他們沒有嫌疑的證據。但是,在二世胡亥登基以後,這兩個人勸諫胡亥,卻被羞辱,之後二人自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們在乎自己的名聲,超過對秦帝國的命運的關心。這樣的人,是不會想盡辦法去提醒秦始皇的。


策劃在華陰縣平舒道送玉璧留恐嚇預言的人,是秦帝國忠臣中的忠臣。在秦始皇身體精神狀態每況愈下,又一味妄想成仙,企圖長生不老,聽不進任何諫言的時候,這個對秦帝國命運憂心忡忡的人,絞盡腦汁想出了這樣一個騙局提醒秦始皇早立太子。


有時候,欺騙並不一定是惡行;騙局也不一定是害人。


遺憾的是,這個忠心耿耿之人設置的騙局,只達到了一個目的——就是讓秦始皇對預言信以為真了。然而,秦始皇並沒有如他所願開始考慮身後事,安排冊立太子什麼的,反倒讓秦始皇對死亡更加恐懼,根本沒心思考慮自己死後國家怎麼辦。恐慌之下占卜,然後帶病出遊,最終喪命。


凡事都有因果,如果沒有這個恐怖預言,這個騙局,秦始皇不會急著帶病出遊,換句話說,他是被這個預言給嚇死的。


一條流言真能從心理上摧毀一個君王嗎?


這樣的事無獨有偶,不是沒有先例——


6


早在周宣王四十年那會兒,流傳了一個謠言,說周朝的天下將來得毀在一個女妖精手裡。周宣王也算個明君。可一聽妖精要奪天下,也給嚇懵了。他派上大夫杜伯去捉妖精。


杜伯奉命去捉,捉到一些貌似嫌疑的婦女,給法辦了。


這事兒過了三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這位周宣王晚上做一夢,真夢見了妖精。誰親眼見過妖精啊,也就是長期心理恐慌造成了幻象。


周宣王醒來臨朝,他向上大夫杜伯問起逮妖精的事。杜伯是個老實人,既不信妖精一說,也不樂意濫殺無辜。就直言相告,說有嫌疑的婦女都殺了,再查下去,鬧得雞犬不寧,全國百姓不得安生,這事兒就沒接著辦啦!


周宣王大發脾氣,心說雞犬不寧有什麼,關鍵是本王要安寧,難道本王不如雞犬?說話就要將杜伯殺頭。


下大夫左儒勸阻周宣王,說大王要是把杜伯殺了,天下還當真以為有了妖精,百姓一害怕,國家就亂套,列國諸侯準得把嘴藏在袖子裡笑。


周宣王聽不進去,認為左儒和杜伯是「鐵瓷」,所以幫著求情。左儒申明,自己公私分明,無論君王還是朋友,誰對就向著誰。大王既然非殺杜伯不可,索性連我也一塊兒殺了。


左儒這份不怕死的勁兒還真把周宣王給震了,可周宣王最終也沒放過杜伯,他叫左儒退下,令武士砍了杜伯的頭。


左儒歎息而去,鬱悶不堪。當天晚上就自殺了。


一晃又是三年。到了周宣王四十六年。有一天,周宣王和諸侯們一起出去打獵,感覺非常疲憊,胸口隱痛,頭昏腦漲,就先回來了。半道上,對面來一輛小車,車上站倆人兒,著紅衣戴紅帽,手拿大紅弓箭。周宣王揉眼仔細一瞅,喲呵,一個是上大夫杜伯,一個是下大夫左儒,倆人兒舉箭射來,周宣王避閃不及,胸口中了一箭,驚叫一聲,夢中醒來。


至此,周宣王一病不起,病重時老瞧見杜伯和左儒倆人兒在跟前晃悠。沒過多久,周宣王就死了,這妖精沒逮著,自個兒倒給冤魂帶走了。


從這個逮妖精的事情可以看出,周宣王是個有心理隱疾的人。而秦始皇又何嘗不是呢?


他曾經五次出遊,坐著由六匹馬挽駕的金銀車,後面簇擁著一大批文武官員、近侍寵臣、皇后嬪妃。每到一處,立石刻碑作為紀念,石碑上盛讚他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威嚴,這充分體現出他性格中的狂傲。


他的第三次出巡觸目驚心,韓國姬公子張良收買的刺客從山上飛下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將一輛副車擊得粉碎。秦始皇僥倖逃過這一劫數。


而後,在荊軻刺秦十年之後,死亡又一次以激烈、殘酷的形式走到他的面前。對死亡的憂慮讓秦始皇無比惶恐,他可以征服天下,卻征服不了死亡。疾病正在一步步蠶食他的肌體,打擊他的精神。


而最終,惶恐不安的秦始皇竟然是被忠於他的人所害,這顯得有些荒唐。荊軻要知道有這麼一出,當初還會行刺嗎?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