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堂吉訶德」發射「Hidalgo」撞擊器 欲撞擊小行星
「堂吉訶德」號任務將發射一顆名為「Hidalgo」的撞擊器,撞擊一顆小行星,「Sancho」號飛船則負責從遠處監測撞擊過程
據澳洲廣播公司(ABC)報道,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正計畫打造彷彿好萊塢科幻動作片中的場景,發射一顆撞擊器,撞擊一顆小型小行星,測試能夠讓小行星在多大程度上偏離軌道。對於此次撞擊任務,一些科學家呼籲為負責監測過程的飛船安裝更多儀器設備。其他科學家則建議為地面觀測計畫提供更多資金,以近一步瞭解這些行星際撞擊者對地球構成的威脅。
歐洲航天局的此項任務名為「堂吉訶德」,目前正處於計畫階段。這項任務旨在發射一顆撞擊器,用足以改變其運行軌道的力量撞擊一顆小型小行星。科學家希望撞擊器能夠幫助他們進一步瞭解如何實施類似任務,撞擊飛向地球的小行星。除了撞擊器外,「堂吉訶德」號任務還涉及一艘負責從遠處監測撞擊過程的飛船,為科學家提供數據,用於確定未來讓飛向地球的小行星偏離軌道的最理想方式。
「堂吉訶德」號任務與美國宇航局的深度撞擊任務類似,後者於2005年7月實施,向坦普爾1號發射一顆「射彈」。參與此項任務的科學家將撞擊目標減少為兩顆小行星,分別是2002-AT4和1989 ML。2002-AT4寬320米,體積較小,更容易通過撞擊使其偏離軌道,但它沿著更難於把握的偏心軌道運行,因此很難讓飛船與其實現點會合。1989 ML寬680米,雖然撞擊較為容易,但它的體積是2002-AT4的兩倍,因此更難使其偏離軌道。科學家希望此次任務能夠讓小行星偏離軌道的程度超過100米。
由英國開放大學的斯蒂芬-沃爾特斯博士領導的一組科學家認為僅僅在軌道中測量這種變化還遠遠不夠。他們在物理學部落格網站arXiv.org撰文指出,飛船需要安裝更多儀器設備以進一步瞭解撞擊對小行星造成的影響,獲取包括撞擊導致的物質噴射和小行星表面在內的數據。他們列出的儀器包括無線電科學實驗設備、成像設備以及光譜儀。無線電科學實驗設備用於測量小行星軌道因撞擊發生的變化,光譜儀用於確定小行星的構成。《行星與空間科學》雜誌將刊登他們的文章。
沃爾特斯和同事同樣希望安裝熱成像攝影機,瞭解任何溫度變化,因為小行星表面的陽光熱輻射導致的非常低的能量也需要考慮在內。這種能量產生的影響被稱之為「亞爾科夫斯基效應」,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效應足以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導致撞擊器脫靶。
科學家認為大型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可能導致6500萬年前的地球發生大規模滅絕災難,絕大多數恐龍就此消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的科蘭-拜勒-瓊斯進行的研究發現,飛向地球的大型小行星或者彗星的速度在過去2.5億年時間裡並沒有降低,甚至有可能略有提高。研究論文刊登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澳洲國立大學斯特朗洛山天文台副教授查理-裡納維弗表示,科學家已經瞭解撞擊器如何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他說:「我們通過深度撞擊任務瞭解這一點。」他指出早期預警系統的改進要比撞擊更為重要。「我們投入資金發展地面望遠鏡,搜尋近地天體,同時將飛船送入地球軌道,位於太陽的對面。採取這些做法是因為一些小行星或者彗星正在靠近地球,在它們出現在我們頭頂上之前,我們很難發現它們。1盎司(約合28克)的預防所能起到的作用相當於1磅(約合453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