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清朝皇帝竟要練習親耕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清朝皇帝竟要練習親耕

2016年10月23日 清朝皇帝,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12 次


 

雍正皇帝祭先農壇圖


當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的焰火點燃,29個由焰火組成的巨大腳印,從永定門,沿著北京的中軸線走向「鳥巢」時,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奧運會後,「新南城、新商圈」論壇召開,又一次將北京的中軸線起點永定門地區引入人們的視線中。


-永定門城樓被譽為北京城中軸線的龍頭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最大的城門,位於北京中軸線的南端。中國的古都中,平地建城,以中軸線統率全城的共有兩座,一座是唐長安城,另一座就是元大都城。唐長安城已無存,惟有在元大都城基礎上發展的北京城還存在。


當年劉秉忠規劃元大都城時,設計出的中軸線,直到現在都令世界驚歎。明代修建北京外城,在元代中軸線的基礎上,將中軸線的南端向南推移到永定門,使這條中軸線成為世界古代城市規劃建設史上,現存里程最長、時間最久、建築最雄偉、建築物數量和種類最多的城市中軸線。


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坐落著永定門、前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地安門、鼓樓、鐘樓。這條北京城的中軸線,被人們形容為一條蜿蜒的巨龍,永定門就是巨龍的龍頭。


上世紀50年代,正是城市建設的大發展時期,而城市建設與古城保護的矛盾也日益凸現,當時很多人認為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務於封建統治者的意旨」。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1950年始,永定門甕城城牆被陸續拆除。1957年,又以妨礙交通和永定門城樓、箭樓已是危樓為名,將城樓和箭樓拆除。而永定門的拆除,使這條完整的中軸線猶如斷了龍頭。


時隔近五十年,永定門復建工作在2004年正式開始。為了使復建的永定門保持「原汁原味」,文物專家以1937年的永定門城樓實測圖為基礎,進行了復建設計。由於護城河在拆除永定門時已經裁彎取直,箭樓和甕城原址位於現在護城河道,因此此次復建只恢復了城樓。


永定門城樓的復建,使北京的中軸線成為了一條完整的巨龍。


-為什麼永定門的城樓看起來比較小


2004年復建的永定門城樓,與原來的城樓尺寸相同。但是看後很多人認為,永定門的城樓比起正陽門、天安門等城樓小了很多。


因為永定門是外城的城樓,明代修築外城時,所有外城的城樓都修建得小於內城的城樓。當然了,外城的城樓與高大威嚴的皇城城樓更是沒法比了。現在北京城僅存的城樓,正陽門是內城的城樓,它從修建時就比永定門大。天安門是皇城的城樓,它的規模是一般的城樓比不了的。現在不算復建的永定門,北京所有的外城城樓全部消失了,而拿永定門城樓和正陽門、天安門的城樓比較,永定門城樓自然看起來小了很多。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外城的城樓要修得比內城的城樓小?這是因為,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時,明政府已經財政吃緊,因此它的各項工程都是壓縮開支。


明朝到了嘉靖皇帝這一代,它的政治和經濟都出現了危機。蒙古騎兵多次南下,甚至迫近北京城郊進行擾掠,威脅北京的安全。嘉靖皇帝出於保護北京城的想法,決定修築北京外城。當時嘉靖皇帝的想法是在內城的外圍修築一圈城牆,包圍住內城。於是他就選派了他最親信的大臣嚴嵩負責這項工作。


嚴嵩著手開展這項工作,他首先決定從內城的南面修起,逐漸向北圍攏。此時明朝已經國庫空虛,修築外城這樣龐大的工程,實際上已是難以為繼。當外城南城牆修築完時,財政已經無法支持這項工程了。嚴嵩只得將這種情況報告給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一聽就急了,這像什麼話,這不成了半拉子工程。嘉靖皇帝要求嚴嵩必須完成這項工程。嚴嵩沒有辦法,一邊是皇帝的命令,一邊是捉襟見肘的財政,他左右為難。嚴嵩思來想去,還真想出了辦法。他向嘉靖皇帝建議,可以將已修好的南城牆,折向內城與內城會合,形成「凸」形,將整個內城的南面圍住。同時他還建議,等到國家財政狀況轉好,還可以繼續修築北外城。


看看千瘡百孔的財政,嘉靖皇帝也只得採納嚴嵩的建議。就這樣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內外城的格局。當然大家都知道,從嘉靖皇帝之後,明朝繼續衰落,修築北外城的計畫也就永遠地擱置起來了。


由於修築外城時,明政府已經是勉為其難了,因此永定門的整套城樓建築也不是一次完成的。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當時只修建了城樓。時隔十一年後,到嘉靖四十三年,明政府才補建了甕城,因為沒錢,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修築箭樓。到清乾隆十五年,永定門才增建了箭樓,並重修了甕城。至此,永定門工程才算全部完成。


-天壇、山川壇,分列永定門左右


外城修築完成,這樣便把天壇和山川壇納入外城的範圍內。在永定門的北面,東西兩側分列著天壇和山川壇。天壇在右,山川壇在左,形成對北面故宮的承托之勢。


天壇現在保存得較好,已經辟成了天壇公園。而說到山川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實際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先農壇。山川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山川、太歲、神衹諸神的地方。山川壇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於北京南郊,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次年改名為天神地衹壇。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山川壇由先農壇、天神壇、地衹壇、太歲壇、神衹壇等13壇組成。先農壇是其中的一壇,是祭祀先農神的地方,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代亦有稱山川壇為先農壇。


明清皇帝的「自留地」——先農壇內的一畝三分地


我們常聽人說「一畝三分地」,您知道這一畝三分地是從何而來的嗎?這事也要從先農壇說起。


明清時期,祭農耕耤之禮已十分完備。每年皇帝到先農壇祭祀先農,而後要到觀耕台前的親耕地進行示範性耕耘,完成對先農崇祭的全過程。明清時,皇帝親耕的田地,由周代的「千畝」,濃縮成了一畝三分地。您可別小看這一畝三分地,這可是皇帝的「自留地」。


帶著對一畝三分地的好奇,我來到了先農壇。明清時期北京城所剩的幾座皇家祭壇,日壇、月壇、天壇、地壇都基本保存完整,而先農壇由於許多歷史原因,已不完整,可用「支離破碎」來形容。


先農壇在民國以後逐漸衰敗,很多建築被拆除。1916年,先農壇被闢為城南公園。現存的先農壇也被多家單位使用著。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神廚庫院、具服殿、觀耕台、太歲殿等建築,已開闢為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觀耕台和「一畝三分地」就在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裡。觀耕台,位於太歲殿東南,台南向。此台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最初為木結構,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檯面改砌方磚,台周飾黃琉璃瓦並繞以漢白玉石護欄。


明清兩朝,每年農曆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來先農壇,祭祀先農神,然後到具服殿脫下禮服,換上親耕服,到耕台前面的一畝三分地,親自耕田,以示親農。皇帝親耕完畢,就登上觀耕台,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了。


但是令我無限好奇的是那「一畝三分地」,我在觀耕台前卻找不到了。現在的觀耕台前,是一道鐵絲網,網的那一邊是學校的操場,幾個生龍活虎的學生正在那裡打球。我忙找到古建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問:「皇上的那一畝三分地在哪裡?」工作人員指著我先前見到的操場說:「那就是了。」


-皇帝耕地,還要事先演練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舉行。明清兩代,祭祀先農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


皇帝耕田可不是像普通農民一樣耕地,而是執行嚴格的制度。明制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往返犁地4趟;清制改為往返犁地3趟,然後,從西階登觀耕台,觀耕終了,由東階退下。這麼繁瑣的禮儀,這早已不是耕地了,更像是表演。


既然親耕是表演,皇帝是演員,自然要進行演練。據記載,為了保障親耕典禮的順利進行,清代皇帝在耕耤之前,要進行演耕。圓明園裡的山高水長,中南海的豐澤園,是兩處重要的演耕場所。


據說,光緒皇帝對親耕十分重視,他平時身處深宮,不事農桑,因此在親耕之前他總會到中南海的豐澤園內,演習耕地。他在十七、十八、十九歲時,連續三年,在親耕之前,先到豐澤園練習,然後才去先農壇親耕。隔了幾年之後,估計光緒皇帝把耕地的手藝也忘得差不多了,他在二十三歲和二十五歲時,親耕之前,又在豐澤園練習了兩次。


-嘉慶皇帝親耕時,碰上了不聽話的耕牛發「牛脾氣」,引發了對官員的問責


光緒皇帝對待親耕十分重視,可是他的曾祖父嘉慶皇帝卻在這件事上大意了。據記載,嘉慶二十年三月初一,嘉慶皇帝來到先農壇親耕。估計嘉慶皇帝沒有事先演練,他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哪會耕地呀。這次碰巧順天府所備耕牛不馴服,耕牛可不管駕牛的是不是「天子」,不聽皇帝的話,發起了牛脾氣,死活不肯耕地。沒辦法只好更換耕牛,可是換回來的耕牛仍不馴服。嘉慶皇帝無法駕馭,御前侍衛十餘人上前幫忙,勉強耕了三個來回。


嘉慶帝雖然勉強完成禮儀,但很生氣。他登上觀耕台,命睿親王、克勤郡王、慶郡王等人,各耕五個來回;然後,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的官員各耕九個來回。結果,這三王九卿所用的耕牛,也是都不馴服。嘉慶皇帝的耕牛不馴服,有御前侍衛幫忙,可是這些王爺大臣的耕牛不馴服,就沒人幫忙了。


他們不會耕地,無法駕馭耕牛,甚至還出現了耕牛四處奔逃的事情。一場親耕禮,成了一出鬧劇。嘉慶皇帝在觀耕台上,這個氣呀。


當天嘉慶皇帝向內閣發了上諭:「耕耤為劭農大典,順天府供備牛只,平時不勤加演習,玩忽從事。著將專司供辦之大興縣知縣沈守恆、宛平縣知縣張洽俱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府尹費錫章系專轄之員,著交部嚴加議處……所有此次一切例賞,概行停給。」嘉慶皇帝親耕沒表演好,他不說是自己沒加以演練,反將責任推給了順天府。


-民國天橋刑場就在先農壇壇牆外


先農壇是明清皇帝祭祀先農的地方,這樣神聖的地方到了民國時期,壇牆外成了殺人的刑場。北京的刑場地址曾幾經變遷,明代刑場在西四,現在西四丁字街就是刑場所在地。明代著名的楊椒山、袁崇煥皆在西四被害。清代刑場移到了菜市口,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就義的。民國以後,刑場又遷移了。民國的刑場被稱為天橋刑場,但是它的具體位置卻鮮有人知。筆者查找多方資料,找到天橋刑場的大致位置在先農壇東街、光明裡一帶。


先農壇東街位於先農壇街東側,永定門內大街西側,東起永定門內大街,南達先農壇前街,西止先農壇街,走向不規則,呈「丫」形。這裡在明清時期,是先農壇外的空地;民國時,天橋刑場就建在此地。解放後,刑場遷往他處,此地被改為商品交易市場,當時稱為人民市場。1956年後,市場消失建立民居,形成街巷。


天橋刑場在民國時期,成為鎮壓進步力量的地方。著名報人——《京報》創始人邵飄萍,因反對奉系軍閥,在《京報》上諷刺張作霖「一世之梟親離眾叛」、張學良「忠孝兩難」,結果被害於天橋刑場。同樣是著名報人林白水,在邵飄萍被害不久,被軍閥張宗昌於天橋刑場處決。


解放後,天橋刑場還短暫的存在過一段時間。解放初期著名的「炮打天安門」事件的反革命分子,就是在天橋刑場伏法的。


-永定門內街巷福祿壽全


在北京的街巷裡,我一直認為永定門內的福長街、祿長街、壽長街是最為貴氣的名字,您想福祿壽都佔全了。


永定門內先農壇一帶,在明清時期,是屬於比較偏僻的地方。民國時期,少了皇帝祭祀先農的活動,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少了人氣,更加荒涼。1925年,官方出賣先農壇外壇。1929年,拆除壇牆後,出現大片空地,逐漸形成街巷。於是就按照我國傳統的吉祥字序「福」、「祿」、「壽」三字劃定了街巷名稱。


-先農壇體育場——北京最早的體育場


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北京興建了許多場館。如果將北京地區的體育場尋根溯源的話,北京最早的體育場就是先農壇體育場。


1934年底,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閉幕,大會決議下屆華北運動會將在北平市舉行。這下可難住了當時的北平市市長袁良,因為當時北平還沒有一座正規的體育場。


一年之內修建一座正規的體育場,對於北平來說,實在是太難了。當時正是九一八事變後,日軍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北平。在這種情況下,袁良哪有心思修建體育場呀,但又無法推諉,只好建議把一年一屆的華北運動會規程,修改為三年一屆,十九屆大會延至1937年在北平舉行。


袁良親偕主管教育的社會局局長樂永年、體育督學李洲,去先農壇東部壇區進行勘察,並當即決定在該處修建北平市公共體育場。此後,由於局勢的動盪和人事的變動,先農壇公共體育場於1938年才修建完成。體育場修建後不久,就迎來了轟動京津的廣州足球隊與義大利水兵足球隊的義賽。


1949年7月1日,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市,在先農壇體育場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8週年大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出席。新中國成立後,先農壇體育場1955、1958年曾兩次擴建,整修舊看台,設置草坪足球場,安置運動照明燈塔等。


1957年,女子跳高運動員鄭鳳榮,在先農壇體育場舉行的一次田徑比賽中,飛身躍過了1.77米,打破了當時女子跳高的世界紀錄,先農壇體育場見證了這個輝煌的時刻。1900年,北京承辦第十一屆亞運會,當時的足球比賽就是在先農壇體育場舉行的。讓北京球迷愛恨交加的國安足球隊的主場,就設在先農壇體育場。中國足球最火的那幾年,先農壇體育場也成為當時人氣最旺的熱門地方。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