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利器大盤點: 「鬼吹燈」之說真實可信? | 陽光歷史

 

A-A+

盜墓利器大盤點: 「鬼吹燈」之說真實可信?

2015年08月28日 古墓探秘,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476 次

  導讀: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庫。疊疊纍纍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經成為某些區域的地方風習,成為某些家族的營生手段,成為某些社會群體的行業特徵。

  到底是誰盜墓發明了「洛陽鏟」

  用那些專業的盜墓工具,目的是為了加快盜墓速度,提高成功率。再者,在中國的墓葬史上,一度流行「不樹不土」秘葬制,加上幾百年來風雨侵蝕,自然和人為的改變,不少古墓在地面上的痕跡蕩然無存。所以除了劉去那樣有明確的盜墓目標外,一般情況下都要盜墓者自己去尋找,去判斷墳墓的等級和陪葬品的多寡。

  所謂「洛陽鏟」的出現,就有這種想法在內。「洛陽鏟」,顧名思義,洛陽一帶盜墓者使用的鐵鏟子。實際上,現代盜墓者(包括考古學家)仍在使用的「洛陽鏟」歷史並不長,不過百十來年歷史。在洛陽一帶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盜墓故事:當年洛陽城郊馬坡村村民李鴨子去趕集,見路邊有人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在挖洞插棚桿,很好使,一鏟子下去就能挖尺把深。讓李鴨子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鏟子撥上來後,還能帶出不少下面的土。


  這個偶然發現,讓李鴨子驚喜不已。李鴨子為什麼驚喜?原來其暗裡一直在做著盜墓的營生,這種鏟子無疑可以給他找墓、盜墓帶來更多的便捷。於是李鴨子靈機一動,照葫蘆畫瓢,回家請附近的鐵匠照著樣子打開了一把,果然好用,盜墓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增。這種鏟子就此在洛陽一帶的盜墓者中使用開了。但「洛陽鏟」到底是不是李鴨子發明的,目前並沒有人能直接證明,有可能是以訛傳訛。但不論發明者是誰,洛陽鏟的貢獻還是蠻大的,甚至為官方文物考古工作者使用。

  實際上,洛陽鏟並非什麼秘密武器,主要因為盜墓者在使用,而這一族又是見不得燈亮的「地下工作者」,所以被弄得神乎其神的。實際上就是古代盜墓者常用的長條銑、瓦形銑、連箍鏟的變種,或者說是「改進型」。其體窄窄的,縱斷面呈半月開狀,鏟頭鋒利,樹根什麼的一觸即斷。一般常見的鏟長三十公分,直徑六公分左右。

  在大陸「人民公社」時期,這種鏟子一直存在是農民常用的挖溝工具,使用範圍甚廣。大陸六七十年開展農田整治運動時,不少地區還作過推廣。如在蘇北,當年一般農家都有這種工具,叫小筒鍬,開挖窄溝,省勁省時,效率高。但稍有區別的地方是,洛陽鏟弧度更大些。筆者小時候生活在蘇北鄉下,大人幹完農活回家後,便會拿著放在一邊的小筒鍬與小夥伴一起,學著電影《地道戰》在菜地裡「挖地道」。由於接觸面小,雖然小孩子力氣小,但用起來一樣利索,不費勁。

  如今盜墓者又對洛陽鏟作了一些改進,特別是在柄子上。以前是木質的,現在則改成鋼管,分成幾截,每截以鑼絲口或卡槽對接,如同石油探測時用的鑽柄一樣,想探測更深的地方時,就一節一節接起來。平時不用便拆開放在工具包裡,行帶方便,也不容被人發現。

  長沙「窖工」成為盜墓者

  洛陽鏟的主要作用並不在掘洞取土上,取土用普通鐵鍬更為方便。洛陽鏟第一功能是探測,在古代,盜墓者探測墓穴的工具是鐵錐。鐵錐比洛陽鏟的實際作用還要大,但需要盜墓者擁有豐富的盜掘經驗,才能發揮作用。

  明人王士性在《廣志繹·江北四省》中有這樣的說法,「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轆轤汲綆有長十丈者。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王士性在文章中說得很清楚了,「鐵錐入而嗅之」。古代人的墓穴挖得都很深,一般不會少於10米,甚至挖到地下水層。


  始皇帝贏政的秦陵便葬得很深。《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其穴「穿三泉,下銅而致槨」,有學者推測深在500米以上,最保守的也認為深及50米。這麼深的墓穴,用鐵錐打下去探查是最便捷的,通過錐體帶出泥路土的顏色和氣味,盜墓者馬上就可以判斷出地下有無墓葬,是什麼朝代的墓葬,葬有多深。確定古墓存在後,在四周多打幾個點,就能確定墓的大小,朝向、深淺等資料。

  與洛陽相近的長沙一帶,也是中國盜墓活動比較猖獗的地方。洛陽的盜墓者以李鴨子發明的「洛陽鏟」聞名,長沙則以「土夫」(也稱「土夫子」)名聲遠播。「土夫」是長沙地區職業盜墓者的特稱,現代著名歷史教授、考古專家商承祚對「土夫」作過考證,這些職業盜墓者的前身是給窯場取土的窯工。在長沙一帶,古墓很多,上至春秋戰國下至現代都有,特別是戰國時期的楚墓較為集中。

  據商承祚的研究,這些窯工在取土時,時常會發現一些小古董,賣給古玩商也能發點意外小財。一而再,再而三,在金錢的誘惑下,窯工們遂「動起了盜墓之心」。由起初的「窯工」變身為「盜墓者」。另一說「土夫」一開始是一群賣靠賣黃泥為生的農民。其所售「糯米泥」為黃泥中的上品,是唐宋土坑墓葬裡的回填土。常在墓邊走,不可能沒有收穫,墓內陪葬的財寶不時被發現,賣給古玩商所獲之利比賣泥要來得多了。於是「土夫」們慢慢就有了貪心,乾脆以盜墓為生。

  對於古墓的年代,長沙「土夫」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如戰國時期貴族大墓多陪葬有大量的青銅器,長期的銹蝕氧化,附近的土質就會發生變化。這種痕跡,盜墓行話稱作「銅路」,根據「銅路」的變化,就很容易找出青銅器埋藏的地點。封土性質的不同,也很容易辨別。春秋戰國時期封土多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則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漢時期由於人們迷信水銀、珠砂、玉器的防腐作用,墓葬中會有使用,也影響土質,會發出特殊的氣味,有經驗的盜墓者一聞即知。

  繩索在盜墓中的特殊作用

  「洛陽鏟」是盜掘古墓,特別是秦漢時期及以前古墓的利器,而「土夫」則是盜墓者的高人。關中平原上的不少古墓都挖在水位很高的黃土地上,盜起來相對容易些。在上面開一個長方形的洞次即可,這種形狀的盜洞為古代盜墓者的傳統開挖方式,俗稱「關中式盜洞」。長方形的洞口符合盜墓的實際需要,在盜洞兩側挖出一排排腳蹬,就很容易上出下入,而不需像圓形洞那樣,以「狗姿」爬進爬出的。方形盜洞技術含量高,一般是「深挖洞」的結果;圓形盜洞,一般來說墓穴都比較淺,才打圓洞。現代的盜洞多為圓形,說明現代盜墓者與古代前輩相比,還真是「徒孫」一代。


  但不論是那種類型的盜洞,都離不開一種工具,繩索。

  繩索與洛陽產一樣,也是盜墓者必備工具。一般用三股以上的大麻皮擰結出來,結實耐用。繩索有作用多多,一是用提土,再是系人,三來也方便運走盜得的物品。清朝光緒年間舉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盜賊類》「焦四以盜墓致富」裡提到,焦在盜掘一座古墓時,是這樣使用繩索的,「焦乃選有膽勇者數人,使手炬,坐竹筐,懸長繩以下。」

  當然,繩索也是一種殺人工具

  有時需要外面負責望風和接應的人用繩索升降。如果地面上的人有貪心,斬斷繩索,下面的盜墓同夥就成了殉葬,很難再爬上來。盜墓者被同夥害死在盜洞中的現象,考古中時常可以發現。

  1961年發掘的武則天乾隆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在墓道內廓靠門一側,有一傾斜為35度的洞穴,洞穴口有一具只剩下一堆骨架的死人殘骸,坐狀,屍骨為男性,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當時考古人員分析此為盜墓者的屍骨,推測他在把盜得的財寶用繩索遞給洞穴外的同夥後,同夥起了歹心,為獨吞盜得的財寶,抽掉了繩索,而把他堵在了洞裡,致他不得出來窒息而死。

  唐代盜墓者留下一把斧子

  盜洞有方、圓之分,但打開棺槨的盜洞則普遍是圓形。現代考古人員在發掘古墓時喜歡使用「大揭頂」的方式,就是把墓從上到下完全挖開,這實際是一種破壞式考古,被非議多多。2007年初發掘的安徽六安王陵一號漢墓,就是這種手法。「大揭頂」後,六安王的內棺上圓形大盜洞,赫然出現。這個盜洞的形成非「洛陽鏟」一類工具可為,應該是一把利斧。


  斧子也是傳統的主要盜墓之一,在原始人發明石斧之後,斧子就沒有離開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特別是盜墓,「利斧不離身」。《太平廣記·再生一》(卷375)「李娥復生」條,「漢末,武陵婦人李俄,年六十歲,病卒,埋於城外,已半月。俄鄰舍有蔡仲,聞俄富,乃發塚求金。以斧剖棺,俄忽棺中呼曰:『蔡仲護我頭。』仲驚走,為縣吏所收,當棄市。」蔡仲使用的啟棺工具就是一把斧子。

  安徽六安漢墓有多次被盜的遺跡,災難性的一次發生在唐代。現代考古人員在墓葬中發現了一把斧子和一隻碗,經鑒定該兩件物品均出自唐代。據此,考古人員判斷,唐代的盜墓者進入了該漢墓,並進行了破壞性的盜掘——斧子被推測為古代盜墓者的常用工具。漢代入葬推崇使用厚厚的木質棺槨,「黃腸題湊」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所謂「黃腸」指堆壘在棺槨外的黃心柏木枋,「題湊」指木枋的頭一律向內排列。對付木質葬具,最好的東西就是斧子,安徽六安漢墓中出現唐代盜墓者留下的斧子並不讓人意外。

  「鬼吹燈」現象是可信的

  目前盜墓類的「懸疑小說」頗受年輕讀者喜愛,「盜墓小說」一直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保留品種之一。《搜神記》、《太平廣記》、《聊齋誌異》,這些家喻戶曉的古代作品裡都有「盜墓」的身影。「三言二拍」是明代的短篇小說集,流傳很廣。「三言」為馮夢龍所撰,《喻世明言》即為其中「一言」。卷14寫了《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的故事,周勝仙因盜墓者朱真的盜墓「死而復活」。朱真在出生於盜墓世家,家中便有其父親留下的盜墓具,堪稱「祖傳之物」。馮夢龍是這樣寫的:

  (朱真)去床底下拖出一件物事來把與娘看。娘道:「休把出去罷!原先你爺曾把出去,使得一番便休了。」朱真道:「各人命運不同。我今年算了幾次命,都說我該發財,你不要阻擋我。」你道拖出的是甚物事?原來是一個皮袋,裡面盛著些挑刀斧頭,一個皮燈盞,和那盛油的罐兒,又有一領蓑衣。」

  朱真的祖傳盜墓工具真多,還有一個「皮燈盞」。 照明工具也是盜墓者要帶著的。前面說了,盜墓者是「地下工作者」,行動多在夜間,特別是最後「啟寶」時,更不可能安排在白天。帶著燈具一是為了照明,方便作業,另外據說還有「保命功能」,通過燈可以測試出是否宜盜。


  俗話說「人點蠟,鬼吹燈」。如果真的發生「鬼吹燈」現象,盜墓者則應該馬上逃出來。現代科學證實, 「鬼吹燈」現象真實存在,是可以相信的。墓穴都是嚴密封面的,特別是成百上千年前的古墓,更是如此。在進入深達十幾米、幾十米的墓穴後,如果連燈都點不著了,或是點著後又很快熄滅了,說明穴中嚴重缺氧,不可久呆,得趕緊上來。有人說古代盜墓者,一般會在墓的東南角點燈,實際不可能是這樣,那是小說家的描寫。

  但有一點,在啟開棺蓋之前,盜墓者口中會「唸唸有詞」是真的,多是乞求墓主原諒保平安一類的鬼話。也有的為了壯膽,強與墓主開玩笑,說上幾句戲言。朱真在用挑刀撬開周勝仙的棺蓋後,說了這樣的話,「小娘子莫怪,暫借你些個富貴,卻與你作功德。」

  盜墓工具「與時俱進」

  盜墓的工具還會因為盜掘對像和陵墓類型的不同而不同。如秦漢時期的古墓多築在深厚的土層裡,用「洛陽鏟」、鐵錐很適合。如果是因山為陵,,鑿山巖為穴,在石質結構下,洛陽鏟顯然就沒有了用武之地,而此時钁、鑿、斧、鎬都派上用場了。所以有經驗的盜墓者都擁有不同用途、形狀的盜墓工具。

  高等級的漢墓,墓穴深達十幾米,坑上多有木質物質護衛,棺槨更是一層套一層,類似「黃腸題湊」的葬式,後期還流行附帶耳室。魏晉以後則多磚質墓室,隋唐墓還發現鐵汁澆築現象;明清墓頂較厚,勾縫多用糯米汁攪和的石灰,較堅固。而且,墓越古老,墓穴越深。所以,不同對像要使用不同工具,這才能盡快完成盜掘,確保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盜墓工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升級。如在機械挖土原理被投入生產後,類似挖掘機的一種盜墓設備便出現了,這種設備有只三個邊緣鋒利的葉片,不只能掘土打洞,就是磚質的墓壁也鑽透,在1949年之前已被運用。

  盜墓工具也是「與時俱進」的。現代的盜墓工具更是五花八門,盜墓者將巨型鏟車、起吊機、建築開山用鋼筒,軍事用炸藥、電子探測器、地面衛星定位系統等,都運用到了盜墓行為中。幾年前大陸官方發掘的北京老山漢墓,因CCTV獨家購買了發掘轉播權而被炒得沸沸揚揚。這座漢墓在正式發掘前即被多次盜過,現代盜墓者盜墓時便使用了炸藥,將墓土炸出大洞。

  但不論用什麼工具,盜墓都是容易的事情,要用風險和辛苦才來換來意外之財。如剛開始飄雪和雪化時,有經驗的盜墓者就會披上蓑衣出去「踩點」,那時候有墓的地方會因回鎮土和地下情況的不同出現地溫差別,積雪融化的快慢會把墓址暴露出來。正如盜墓者朱真所言,「不將辛苦意,難近世間財。」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