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歷史:武則天做尼姑時的生活
李世民遺憾病故
屬於武則天的黑色日子來了。這跟李世民的死有關。
李世民是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皇帝,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如果他能活到七十多歲,「貞觀之治」還能延續二十多年。不過,這也沒李治和武則天什麼事了。李世民死得早,其實怪他自己。自從東征高句麗回國後,他感染了風疾,風疾就是血管類疾病。此病如果通過正規途徑治療興許能好,可李世民有病亂投醫,他迷上了道士們煉製的一種丹藥,以期長生不老,他甚至還向從印度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求教長生不老之術。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他不僅沒能長生不老,反而加快了死亡進程。
李世民病情危重後,群臣考慮皇宮地氣太重,不利於休養,便建議在長安以南的終南山修建一座翠微宮。可住進這座宮殿後,他的病情反覆發作。從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開始,他把李治調到自己身邊陪侍。當然,在李世民身邊陪侍的,還有武則天。
沒過多久,李世民的病情突然加重,他感覺自己活到頭了,就急忙把宰相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召到翠微宮,作為托孤大臣交代後事。
五月二十六日,偉大的皇帝李世民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在位23年,享年52歲。
李治即位後忘情
李世民閉上了眼睛後,長孫無忌立即安排禁軍護送李治先回宮穩定局勢,然後他親率大隊人馬護送李世民的靈柩回京。兩路人馬都抵達長安後,才昭告天下皇帝駕崩。五天之後,李治在太極殿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唐高宗。
李治即位後,忙得像打仗似的。一方面,他要辦理父親的喪事;另一方面,他要處理一大堆軍國大事。這些事情,他都很陌生,需要緊忙學習,緊急處置。對於軍國大事,他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放鬆,因為父親留給他的是一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國,他必須高舉父親治國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父親「仁政愛民」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實以德治國觀,把大唐建設成為一個高度富強、文明、發達的封建主義國家。
這是一個宏偉而美好的願景,李治對此充滿信心,但他的壓力比誰都大。他決心做像父親那樣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於是每天都風雨無阻地上朝理政。處理完朝政大事後,他又走街串巷,遍訪民情。李治的這些表現值得肯定,他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不像後人評價得那麼昏庸。
李治一頭扎進繁忙繁重的政務事務中,就把武則天忘到了九霄雲外,更忘記了他當初對武則天的承諾。這可苦了武則天,李世民死後這些天來,她簡直是度日如年。以前,她期待這一天,因為這一天就是她的出頭之日;但她也害怕這一天,因為她擔心李治到關鍵時刻不信守諾言,那麼她一切的一切,都將隨著進入寺院的那一天起化為烏有。
現在,她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通過這段時間的等待和觀察,她發現李治變了,變得很理性。
傷心歸傷心,但武則天仍對李治抱有一絲幻想。因為按照慣例,皇帝去世後,那些未育的嬪妃並非全部入寺為尼,個別才智德行卓越的,是可以破例繼續留在宮廷的。比如像那位把李治養大的薛婕妤,她其實是唐高祖李淵的婕妤,李淵死後,她並沒有入寺為尼,而是被李世民返聘回來當太子的奶娘。李世民之所以返聘她回宮工作,就是看中了她卓越的才智德行。這也很好地說明了「是金子到哪兒都會發光」的道理,薛婕妤是個人才,她混得不錯。
有薛婕妤這樣的例子,武則天堅信自己也能被李治返聘。且不說她才智過人,品貌出眾,僅憑她和李治之間的私情,李治也一定會把她留下。更何況,李治曾向她作出過承諾。
武則天的如意算盤打得很有理由,但她還是失算了,因為李治整天除了忙還是忙,在他的記憶中,過去的那段情,那個承諾,似乎沒有過。
這年八月,眼看著李世民就要下葬昭陵了,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武則天,還是沒能等到李治的任何消息,她不禁絕望起來。
伴隨著李世民的下葬,武則天也迎來了她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歲月。因為她沒有被李治留下來,而是隨著李世民其他未育嬪妃進入了位於長安西南的感業寺為尼。
武則天走了,李治會作何感想呢?其實,李治並沒有忘記她,並沒有忘記自己對她的承諾,他不是那種忘恩負義、言而無信的人,他也想把她留下來,但他暫時不能這樣做,因為他有難言的苦衷。
李治的難言苦衷有三個方面。
第一,他把武則天留下來,同父親把薛婕妤留下來完全是兩回事。父親把薛婕妤留下來是為了工作,他把武則天留下來卻是為了保持私情,可他們的私情見不得天日,並為傳統倫理道德所不齒,因此他不敢把她留下來。
第二,他向來膽小軟弱,而把父親的女人留下來,是需要勇氣和霸氣的。他既缺乏父親那樣的氣魄,又要顧及輿論的影響,因此他還是不敢把武則天留下來。
第三,他剛剛即位,皇位不穩,加上性格柔弱,所以一直受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的控制,這些大臣是絕不會允許他胡作非為的,他又頂不過這些大臣,只好夾著尾巴做皇帝,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這也是他不敢把武則天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如此說來,在當時的情況下,李治真是不敢把武則天留下來。其實,他心裡很痛苦,他知道武則天一定很傷心,但傷心總是難免的,誰讓他們曾一往情深呢?
武則天入寺之前,李治一直沒去見她。他不是不想見她,也不是忙得沒有時間見她,而是不敢面對她,只好在心裡安慰她:「先挺過這一段時間吧,有了合適的機會,我就接你回宮。 」
這又是李治的承諾,但武則天沒有聽見,也沒有感受到。帶著對未來的無限絕望和對李治的無限失望,武則天走進了感業寺,走進了她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階段……
武則天進入感業寺後,首先被剃掉了頭髮。可憐那一頭秀美的青絲啊,如今卻被那無情的剃刀整得灰飛煙滅。她頓時失去了昔日的風采,望著那清一色的面無表情的尼姑們以及那被高牆圍堵的陰森寺院,她的心跌到了谷底。
巨大的現實與心理落差,讓武則天許久都沒能緩過神來,畢竟這件事對她打擊太大了。儘管寺院再三要求尼姑「看破紅塵,遠離世俗」,但武則天來自於滾滾紅塵之中,她怎能輕易忘卻紅塵中事呢?
但這裡是她當前的歸宿,她只好接受現實。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命運如此安排,總有它的道理,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吧。武則天的思想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後,就打算當一天尼姑念一天經。
潛伏充電
唐代推崇佛學,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佛學熱潮,特別是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歸國後,佛學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武則天入寺時,玄奘法師已是聞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佛學泰斗。在這樣一位大人物的影響下,在李世民的大力推崇下,武則天也熱衷佛學。其實,她的母親也是一個佛學迷,她自幼受過母親的熏陶。入寺後,她發現這裡的學習氛圍更濃厚,學習方法更專業,兒時的興趣愛好一下子被點燃了。
寂寥而落漠的日子需要打發,武則天決定利用這樣的日子潛心學佛。這樣既可以改善當前的精神狀態,也可以提高佛學造詣,真可謂一舉兩得。
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竟能作出這樣的決定,說明武則天是一個非常勇敢、非常堅強的女人。
武則天有著深厚的佛學功底,入寺之前,她的佛學文化程度相當於大學本科,進入感業寺這所專業院校後,她決定先進修研究生,再衝刺一下博士學位。在她看來,事業和前程無法爭取,但學歷可以爭取,她想通過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更高的學歷,來彌補事業和前程方面的遺憾。
就當是給人生來一次充電吧,反正藝多不壓身,多學一些知識,總比整天在悲歎中老去要好得多。
因為有深厚的佛學功底,加上天資聰慧,武則天在鑽研佛學上如魚得水。她不僅融會貫通了佛學經典,還對玄奘法師的一系列佛學理論有深入研究,這為她執政後推行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理想不滅,伺機復出
隨著佛學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武則天的胸懷越來越開闊,思想也越來越開竅。她不再把入寺當尼姑看做是命運的不公,也不再把理想和前程看作一塌糊塗。恰恰相反,她把這段經歷看做是人生的潛伏期。她想,人這輩子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潛伏的時候就得屈著,屈著的時候,也不要放棄理想與追求。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要奮鬥不息;只要奮鬥不息,理想就一定能實現!
想到這裡,武則天心裡就騰地燃起了一股希望之火,那希望由來已久,那就是回到宮廷工作,她想在那裡實現人生理想,進而體現人生價值。
但一切都沒有可能了,因為她已入寺為尼了,她不可能再回宮工作了。再說,李治這段時間音訊全無,他根本沒有接她回宮的意思,甚至連來看她一眼的意思都沒有。
但一切又不是絕對沒有可能。因為經過12年的職場歷練和這段時間的人生洗禮,武則天深深懂得:機會不是靠等來的,而是靠創造出來的,只要善於創造並利用機會,理想就一定能實現。這既是武則天事業成功的法寶,也是她的人生座右銘。
高牆森森的寺院,不可能給武則天提供實現理想的機會。於是,她只好自己創造機會,她要把創造出來的機會利用在李治身上,這當然要在感情上做文章。
武則天對李治仍然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治,期盼李治。當然,她思念和期盼李治的終極目的是希望他到寺院來,把她接回宮。對此,她是望眼欲穿!
一定要讓李治知道,她是多麼地思念和期盼他。只有這樣,李治才會動心,才會想起她,才會把她接回宮。於是,她就圍繞如何思念和期盼李治這個命題大做文章。
武則天才智過人,很快就做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一首題為《如意娘》的情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此來長下淚,開箱驗看石榴裙。
這首詩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在這首詩裡,武則天把自己描寫成了一個情癡和色盲,癡得憔悴支離,盲得看朱成碧。思念一個人到了這種程度,實在令人感動。寫了情詩,還捎上一條石榴裙,順便勾引一下李治,那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妙。
有情人終相見
情詩寫出來後,是要送給李治看的。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這首詩的來龍去脈,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表明李治看到了這首詩,因為他去見武則天了。
李治即位後,在工作上一刻也不敢怠慢。正因為此,他才忽略了武則天。可看了武則天的那首詩(也許看到了那條石榴裙)後,他的心一下揪緊了:她是我深愛的女人啊,我怎麼把她忘了呢?如今,她跌進了萬丈深淵,我卻無動於衷,真是該死!何況我對她曾有過承諾。她在那樣的環境中,還這般思念我,真讓我感到愧疚!
不能再讓她受委屈了,一定要去看看她,把她接回宮!
李治剛剛作出這樣的決定,就遭到了現實的無情抨擊。因為他不能立刻去見武則天。我們說過,他當初不敢把武則天留下來有三個原因,如今他不能立刻去見武則天,也有一個重要原因:父親死了,作為兒子,他要守孝3年(唐代一般為27個月),在這3年期間,只有在父親忌日這天,他才可以入寺進香,才可以藉著這個機會見到武則天。但僅有這樣的機會還不夠,前提條件是需要李治在父親忌日這天,選擇去武則天所在的感業寺進香。
儘管有這麼多的前提條件,但李治最終還是到感業寺見了武則天,這足以說明他們在見面之前已互通信息。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這天是李世民的週年忌日,也是武則天期盼已久的日子。這天,李治要到感業寺為父親進香,他約好了要和武則天見面。李治選擇到感業寺為父親進香的機會見武則天,是需要勇氣的。因為皇家寺院林林總總,感業寺並非是李世民的陵墓和宗廟,如果李治必須要在這裡為他進香的話,那就先得給朝臣們一個理由。
誰也不知李治是如何說服朝臣們的,但皇帝總不是白當的,某些時候,說話一定得管用!
總之,李治拍了板,他決定去感業寺。這次機會對於武則天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她又把這次機會看作救命稻草。只是,一年未見,李治變得風華更茂,她卻變得憔悴不堪。憶往昔,兩人是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哭泣聲,隨後便是無窮盡的相思傾訴。史書記載大抵如此:「忌日,上(李治)詣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 」
這個場面是非常感人的。李治能到寺院看望武則天,說明他並不是薄情寡義、言而無信之人。他的到來,給武則天帶來了無限希望。在她看來,黑暗的日子即將結束了,她依稀感到,身後那座熟悉的城市,那個她工作了12年的皇宮,在殷切地向她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