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的作戰背景 百團大戰總指揮是誰? | 陽光歷史

 

A-A+

百團大戰的作戰背景 百團大戰總指揮是誰?

2016年12月1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63 次

    百團大戰作戰背景

  日本出於戰略要求從1938年秋開始政治誘降,希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議和;而在另一方面,汪精衛於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另一個「國民政府」,以「和平反共建國」為號召,意圖拉攏支持反共的人民。同時國共摩擦不斷,雙方互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不清楚國民政府與日方談判的進展,對於形勢過於嚴重估計。加上認為日軍有可能西進,於是八路軍高層在通報中央軍委而尚未有回復的情況下決定發動一場較大規模破襲戰打擊日軍。

  華北局勢

  1939年,國民政府成立晉察冀敵後戰區,鹿鍾麟任戰區總司令。1940年春季,華北八路軍在山西省策反收編國民革命軍九七軍,將戰區總司令鹿鍾麟逐出省外。同時1939年,山西爆發晉西事變,和八路軍摩擦不斷,1940年初雙方和解。1940年四月至六月間,日軍以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師團為主力,在山西省南部進行春季晉南戰(國民革命軍約8萬)、鄉寧作戰(國民革命軍約3萬)、晉南反擊戰(國民革命軍約4萬)。日軍發現共產黨軍隊在作戰期間積極擴大根據地勢力,引起日軍內部的關注與探討,寄望有效利用國共衝突。

  在抗日根據地,由於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的戰略要地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本軍隊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托,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並在荒原挖溝築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借此控制並逐漸縮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兩次掃蕩,將集中於華北地區30餘萬日軍、滿洲國軍隊的分佈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

  日軍軍力分佈

  百團大戰的涉及範圍中,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百團大戰的發起人是誰?

  彭德懷是百團大戰的總指揮。但說到百團大戰的發起人,應該是朱德和彭德懷兩人。依據: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百團大戰)《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路。同時要求對同蒲路、平漢路、津浦路、北寧路、德石路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同年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百團大戰)《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離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由此可見,彭總雖然是百團大戰的總指揮(指揮具體的作戰),但發動如此規模龐大的戰役,命令的下達還是得經朱總司令的同意才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