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難解的歷史密碼: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唐太宗李世民的確勝任了「濟世安民」的重任,堪稱一代明君賢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謎卻永遠被湮沒在簡略的正史記載之中。有考古學家根據《步輦圖》留下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最早畫像推測,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後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們的議論,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於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後代,藉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然而這裡邊有幾個疑點:一是李淵一門在此之前到底如何,無法從歷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淵自稱為西涼王李皓後代,到底是事實如此還是自抬身價?
第二,從唐太宗的性格來判斷他的血統。李世民性格凶殘、野心勃勃,為李唐打下天下的戰功赫赫。貞觀年間,唐太宗平定東突闕,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五年後,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貞觀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於其弟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晚年時,唐太宗戰志尤存,親征高句麗。唐太宗善騎射,一生過著不倦的戎馬生涯。這些都可以作為質疑他的血統問題的證據。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風波莫過於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門之變」。這一段歷史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個性格凶殘、充滿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兩人。然而有學者對將「玄武門之變」作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據持不同的態度。他們認為,自古宮廷皇室的權力之爭都是很殘酷的,這和他的血統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形勢所迫,身不由己。
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獨特的墓葬顯示了突闕習俗。史書中關於昭陵記載,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有內外兩城。外城遺址已難以考證,門內當年建有獻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門稱為玄武門,又稱司馬門。原有14個「蕃酋」的石雕像現在已不知何處,但是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浮雕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陳列室裡。
「狸貓換太子」乃小說虛構?
在《宋史》中專門記載了李宸妃其人其事。李宸妃是劉德妃的侍女,在懷上龍子時,劉德妃就已被立為皇后,掌控後宮。在李宸妃生下後來的仁宗之後,劉德妃立刻就把孩子從李宸妃懷裡奪走交楊淑妃撫育,說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並請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兒子趙禎立為太子,將真相一下子隱瞞了幾十年。真宗去世後,十三歲的趙禎即位,也就是宋仁宗。天聖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劉太后晉陞她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劉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禮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呂夷簡卻上書給劉太后說,仁宗現在雖然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年之後,一定會有人向仁宗稟告實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后家人,那就不是誰可以控制得了的,所以應當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那時即便誰要說什麼壞話,仁宗也不會拿劉家怎麼樣的。劉太后於是就下令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宰相呂夷簡又暗中吩咐內侍押班給李宸妃穿皇后裝入斂,並使用水銀寶箱,劉太后也一一默許了。李宸妃的喪禮因此舉行得極為隆重。劉太后去世後,果然就有人告訴了宋仁宗他的生母其實是李宸妃。仁宗十分悲痛,他號啕大哭,甚至下了哀痛詔自責。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劉太后的錯,是劉太后讓自己不能盡孝,不能享天倫之樂,於是,他下令包圍了劉太后娘家的府第。這時宰相呂夷簡急忙覲見,勸說仁宗,太后雖然不義,可是以皇后禮儀厚葬宸妃,就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雖然劉太后不是陛下的生母,可是對陛下仍有撫育之情,這種恩情陛下又怎能忘呢?
這一番話使仁宗冷靜下來,仁宗命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檢查了李宸妃的下葬,一看生母沒有鴆殺、殘害或者虐待的跡象,還穿了皇后服下葬,這才下令解除對劉姓親屬的包圍。
所以,從《宋史》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不存在「狸貓換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沒有流落到民間。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包拯為李宸妃鳴冤這樣的故事呢?
歷史上是否有香妃?
後來,乾隆皇帝帶著香妃到江南遊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時候,乾隆企圖強行臨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刀光閃閃的匕首來,想刺殺乾隆,乾隆給嚇了一跳,從此再也不敢強迫香妃,可是後來這件事情傳到了慈寧宮皇太后的耳中,皇太后恐怕乾隆被害,就趁著乾隆外出遊玩的機會,將香妃召入宮中,逼她自盡了。香妃臨終的時候留下遺言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屍體運回新疆,我要長眠在家族的陵墓裡。乾隆回宮後,見香妃已死,大哭了一番。後來,因懷念香妃又讓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世寧依照香妃生前的樣子畫了一幅「香妃戎裝像」掛在宮中,然後又依照香妃的遺言,派圖爾都的妻子蘇黛香等人將香妃的遺體護送回新疆,蘇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著靈柩整整走了三年才到達香妃的故鄉喀什,後來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內。這座墓後來就被當地的人稱為香妃墓。
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麼樣子的呢?據著名歷史學家孟森教授在1937年考證,其實香妃就是歷史上的容妃。這個結論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爭議。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裕妃園寢內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刻有「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後來,考古學家最終確認此墓就是乾隆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的墓。後來,又將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證一對照,發現孟森教授所說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
後據學者考證,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二十三歲,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為和卓,故稱和卓氏。1758年,大將軍兆惠率領清軍進攻大小和卓的叛軍時,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圍困,形勢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額色尹和哥哥圖爾都,率領布魯特騎兵出擊喀什噶爾,迫使叛軍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機反攻,獲得大勝。後來,在圖爾都等人的協助下,清軍終於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軍,額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為輔國公。容妃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哥哥等人進京的。
此後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宮中封為「和貴人」,時年二十六歲。和卓氏入宮後,很得乾隆的寵愛,很快就被冊封為容妃。容妃進宮以後,一直堅持遵守伊斯蘭教的習俗,她在宮中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為照顧容妃的飲食,乾隆皇帝為她配備了一名叫努伊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容妃在乾隆宮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後,她的排位已經在各妃中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容妃病逝,終年五十五歲。容妃病逝之後被葬在河北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
但是,也有人對此結論提出異議。容妃原名為買木熱·艾孜木,出生於回疆貴族,而傳說中的香妃則名為伊帕爾汗,出生於回疆的一個貧民家庭。另一方面如果認定河北清東陵的容妃墓就是香妃墓的話,那喀什噶爾的那座被當地人稱為阿帕克和卓的香妃墓又作何解釋呢?另外,如果容妃就是香妃的話,為什麼史學家沒有在清宮檔案及其他的歷史典籍中找到一點關於容妃有「體香」的記載?所以,人們認為現在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