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古埃及文化源於中國?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古埃及文化源於中國?

2015年02月26日 未解之謎 暫無評論 閱讀 447 次

古埃及文化本源於中國 大膽推測還是炒作(圖)


良渚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神徽神


  大膽推測,還是炒作?———



  近日,《深圳晚報》的一篇名為《4500年前古埃及文化被疑起源於中國良渚文化》被網絡大量轉載。文章稱,半年前,愛好賞玩古玉的姜廣明在無意間發現,五六千年前中國良渚時期的遠古玉「神徽」與象徵古埃及文明的獅身人面像有著驚人的相似。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姜廣明提出大膽假設:數千年前,中國良渚時期的部分群體是否可能遷移至古埃及,同時將古中國文明帶到了古埃及。


姜廣明提出的「假設」不可謂不大膽,然而,學術界對這種大膽的「假設」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古玉收藏者姜廣明:



  三方面可印證古埃及文化源於中國良渚地區。



  姜廣明告訴記者,他在以前都是玩明清玉的,直到2004年,他偶然得到這塊良渚時期的遠古玉,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賣家介紹這塊古玉是五六千年前中國良渚時期的遠古玉「神徽」。姜廣明告訴記者,拿到這塊遠古玉時,他一眼就相中了。



  他個人覺得,可以從三方面來印證,古埃及文化源於中國良渚地區的假設。



  第一個相似點是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與中國良渚時期的「神徽」都是人獸結合體,兩者頭部均戴有羽狀冠飾,而這顯示出的是對太陽和神的崇拜。眾所周知,「獅身人面像」是「金字塔」中法老的守護神,這與良渚時期「神徽」對「土築金字塔」中巫師的守護也有共通之處;第二個相似點是古埃及金字塔是由土丘與泥磚築成的「方形墓室」逐漸堆積而成,墓室之間有樓梯相連,良渚時期的「土築金字塔」亦稱「土祭壇」,也是由紅土台、灰土圍溝等鑄成,兩者的內部結構很相似。「胡夫」金字塔出現在4800年前,而良渚文化開始於5300年前,從文化傳播的時間上推斷也合理;最後的相似點是古埃及約4千年前就習慣以黑字紅名自上而下、從右至左書寫,這與中國古代用黑墨紅章的書寫習慣和書寫順序也是不謀而合。他因此大膽推測:良渚時期的部分人群可能因環境的變化遷移至古埃及,從而能夠將東方文明播撒到當時的西方。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



  姜廣明的「神徽」真偽是一個問號?



  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考古專業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可以說是對良渚文化鑽研很深的一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他是第一個提出「神徽」文化的人。王明達介紹,數千年來,中國人沒有形成一個至高無上的、像上帝一樣被膜拜的神,即便是玉皇大帝,也常常被描寫成昏庸無能的君主。良渚文化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帶有神人獸面紋的玉琮等器物,很可能是一種祖先崇拜。



  在聽了記者介紹的姜廣明的推論,王明達提出了他的質疑。首先,他對姜廣明手中的這塊良渚「神徽」的真假提出了疑問。他告訴記者,鑒定專家不可能「通吃」,一般而言,只可能專注於某一行中的某一點,就好比字畫鑒定專家,研究齊白石的,讓他看傅抱石的,可能比普通人要有經驗,畢竟是一行的,但要是碰到「高仿」,那也很有可能走眼。他表示,自己研究良渚玉器數十年,經手看過上萬件稱之為良渚玉器的寶貝,但鑒定下來多數是贗品。良渚玉器的真品應該收藏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良渚博物館內,姜廣明的「神徽」真偽就是一個問號?



  假若「神徽」是真,僅憑一塊良渚時期的玉器就能斷定當時的文化形態?中國文明的年代又是如何斷帶的?古埃及文明分了好多時段,那又如何界定?王明達一連串的反問後,他指出,簡單的圖片對比,就將良渚時期的文化和古埃及的文化聯繫起來,這樣的推論太牽強。至於說為何「神徽」上的圖案會和古埃及的圖案相像,那是文化的同步性決定的,由於在農業文明時期,人們對神靈、太陽等的崇拜,也就決定了不同地區的人們的圖騰可能有相似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



  玉器紋飾的對比怎麼可能反映文化的對比?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慶柱所長告訴記者,如果以胡夫金字塔來推斷,那是有失偏頗的,因為「胡夫」並不是最早的金字塔,而是最鼎盛時期的金字塔,在「胡夫」的南邊還有數座更早期的金字塔,他本人專門去埃及考察過金字塔。這點可以確信,那就是,金字塔作為一種文化,它是一脈相傳下來的,有一個過程,「胡夫」金字塔的修建時間只是這一條線上中間的一個點。至於古埃及文化中的主要圖案、帝王,國內根本沒有人搞這方面的考古研究,更不用說中國古文明和埃及古文明的對比了。




  劉所長介紹,對於文化的傳播現在一直有兩種爭論,一是傳播論,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那古埃及文明和中國良渚文明沒有一點關係,因為中國文化最早的遷徙路線是從北邊經由蒙古、西伯利亞到達南美洲的。從南邊走,時間要推移到2500年之後了,因為從阿拉伯到北非;從海洋走,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的。中國文化的「腳步」是從漢代開始往外走的,先是到達印度,再由印度南部傳播到東南亞地區的。這是考古界的普遍結論。第二個觀點就是人們認為,文化的傳播是自發形成的,是人本能的意願表現,是自發認識的結果。





  劉所長提醒,做玉用的是物理方法,玉器沒法斷定時代,因為玉石形成的年代在上千萬年間,而我們僅僅需要瞭解幾千年的歷史。因此,玉石對於我們的斷代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玉,本身作為裝飾品沒有什麼具體的意義。倒是研究玉器的雕鑿工具的發展史,還能還原歷史。相反,陶器倒是可以根據燒製的過程,來探尋其文化的意義。



  玉器紋飾的對比怎麼可能反映文化的對比呢?劉所長堅定地質疑姜廣明古埃及文化源於中國良渚地區的提法。他介紹,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我們可以看到,越是經濟落後的地方,人們為了全力應付瘟疫、水災,而大搞圖騰文化。文化的對比只可能來自於生產資料、環境和生活資料的對比,畢竟是環境造就了文化。江浙地區的文化背景、藝術背景可以說和古埃及一點關係都沒有,就是在一個國家裡,江浙的文化和西北的文化又是多麼的不同。當然文化也可能不經過交流,自然產生,但近似的文化一定有近似的環境,無論氣候、氣溫、自然地理環境,江浙的環境都無法和撒哈拉沙漠相比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