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印度恆河三角洲南島從衛星圖上消失
威尼斯成為氣候難民地先行一步
廣場上的遊客在水中走過
水城威尼斯被淹沒
後工業化時代,製造難民的可能主要不是慘烈的戰爭和天災,而是一個悄無聲息的殺手——溫暖的氣候。
威尼斯的市民們看來正在率先成為這樣的難民。10月22日,亞得裡亞海洶湧的潮汐再度襲擊這座浪漫的「水城」。在一片汪洋的市區裡,當地居民和遊客不得不借助臨時搭建的木板平台,才得以穿越著名的聖馬可廣場。
這一切早已成為水城生活的一部分。由於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每年秋冬,聖馬可廣場都要被海潮淹沒上百次。
「水正在成為『水城』最大的敵人。」義大利的氣象學家們警告說,如果再不採取行動,海水將最終吞沒這座城市。事實上,為躲避上漲的海水,當地人正在逃離這裡。如今,威尼斯的常住人口已經比50年前減少了約三分之二。
威尼斯人很可能只是先行一步。科學家們預測,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會升高1米以上。這意味著,到2100年,太平洋上將沒有幾個島嶼適宜人類的居住。印度洋上平均海拔只有約1.5米的馬爾地夫將徹底消失。這個島國上的人們將淪為氣候難民,舉國搬遷。
把人們趕離家園的除了海水,還有氣候變暖帶來的冰川融解、乾旱等。
國際移民組織(IOM)今年6月的一份報告預測說,將這些因素綜合計算,到2050年,全球可能有2億人因氣候變暖而遷徙。英國研究機構國際環境法律和發展基金會在10月15日將這一預測提高到10億人。
「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威脅地球上每個人的權利和安全。」10月17日,馬爾地夫總統默罕默德·納希德和他的內閣成員發出呼籲。為提醒世界關注氣候難民問題,這天,納希德與12名內閣部長穿上潛水裝置,在首都馬累東北約35公里的吉利島海底召開了一次特別內閣會議。會議在珊瑚礁和熱帶魚包圍之中,靠打手勢來進行。
鹽水趕走的辣椒農
Subodh Patra至今都記得兩年前那個心驚膽戰的早晨。Patra是印度恆河三角洲莫蘇尼島上的農民,靠藥材種植和家禽養殖為生。
2007年5月16日早上,海水湧上來衝過了堤壩,鹽水摧毀了田地並沖走所有農作物。「當時我們整晚不能入睡,擔心上漲的潮水會把我們的家也吞噬了。」Patra說,莫蘇尼島因盛產高質量的辣椒和其他蔬菜而聞名,但現在這一切都被海水吞沒了。
Patra一家之前從來沒聽說過「全球變暖」之類的說法,而現在他們已經沒有魚吃,因為所有的淡水魚塘都灌滿了海水。
莫蘇尼是恆河三角洲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眾多島嶼中的一個。恆河三角洲地區橫跨孟加拉國南部和印度西孟加拉邦,這一大片三角洲是由恆河、雅魯藏布江和梅克納河在此交匯入海時沖刷形成。
恆河三角洲面臨著全球變暖帶來的巨大威脅。印度賈達普大學海洋學院的研究說,恆河三角洲的海平面每年上升3.14毫米,高於全球平均的2毫米,從而對印度和孟加拉國的低窪地區產生威脅。
事實上,恆河三角洲南部的羅哈恰拉島已經從衛星圖片上消失,島上曾經居住著上萬人。該島附近的戈拉馬拉島也面臨沒頂危機,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面積被海水覆蓋。這兩座島嶼上的居民只好往鄰近的薩格爾島遷徙。
但是還算安全的薩格爾島,每年也會因為海水侵蝕而損失44公頃土地。由於此島地勢向東傾斜,所以島嶼東部地區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要更快。
「至今恆河三角洲已經有7000名環境難民,隨著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海水不斷摧毀更多的島嶼,這一數字只會繼續增加。」印度賈達普大學(Jadavpur University)海洋環境學院教授帕拉納比·塞亞爾在給本報記者的電郵回復中說,目前,恆河三角洲至少有13個面向大海的島嶼處在危險之中。
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基因庫,紅樹林是抵擋熱帶風暴的天然屏障。但是聯合國公佈的一項研究表明,海平面只要上升45厘米就會摧毀印度東部孟加拉邦和鄰近的孟加拉國10000平方公里上75%的森林。
紅樹林面積不斷減少,使得印度和孟加拉國在面對孟加拉灣海水侵蝕包括海嘯威脅時顯得脆弱不堪。聯合國的報告說,孟加拉灣地區受到熱帶風暴的影響嚴重,世界上大約10%的熱帶風暴發生在這一地區。
冰川水製造的低保戶
中國青海省瑪沁縣牧民拉傑一家現在只能住在帳篷裡。如果不是5年前那場雪崩,他們還可以繼續擁有全鄉最好的磚房。今年7月,他為來到這裡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科考隊當嚮導,敘述他親身經歷的氣候災難。
43歲的拉傑在家鄉的阿尼瑪卿山腳下長大,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靠放牧為生。2004年以前,拉傑家是整個鄉里數一數二的富裕人家,擁有170頭牛、480隻羊。但當年2月一天發生的雪崩,改變一家老小的命運。
阿尼瑪卿山的雪崩一點都不留情面。冰川沉積物攜帶著冰雪,從海拔5900米的高度轟然落下,朝著山腳下牧民的草場傾瀉而去。共有7戶牧民的7000多畝夏季牧場,就這樣被厚厚的黑色冰川沉積物覆蓋,大片牧草被壓埋。
拉傑當時並不在場。等他第二天聽到消息,從山下冬季牧場趕來的時候,感覺「地還在顫抖,我特別害怕。更害怕的是,所有的草場都沒有了」。
由於夏季是牛羊生長最為關鍵的季節,所以在牧民夏季、冬季和春秋季三塊草場中,夏季牧場最為關鍵。如今失去了這塊牧場,拉傑痛心萬分。「有時候我一個人回到這裡,自己待上一會兒。」
對於在不遠處發端、途經此地的黃河來說,阿尼瑪卿山的冰川融水,本是非常有效的水源補充。在高溫少雨的乾旱年,冰川消融增加,大量冰川水補給黃河;相反,在低溫多雨的豐水年,又有大量降水儲存於冰川。
但由於近年來黃河源區氣溫不斷升高,阿尼瑪卿山西側的冰川不斷消融。「當地的老人們講,眼看著山上的雪線越來越高了。」綠色和平組織科考隊員王亞敏對本報記者說,除了南、北極,喜馬拉雅及青藏高原也是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全球變暖使冰川消融加快,高原總體有暖干化的趨勢,「這加劇了雪崩發生的幾率」。
禍不單行,雪崩留下的冰川沉積物已圍成冰壩,堵住了山腳下的河流。當山上的冰川繼續退縮,更多的冰川融水與河水補給使得水域面積逐漸增大,由此在冰壩上遊方向形成了危險的冰磧湖。
2005年7月,冰磧湖承受不住壓力潰決,在阿尼瑪卿山西側引發巨大的突發性冰湖潰決洪水。拉傑家的秋季牧場首當其衝,還有兩輛摩托車、數頭犛牛不知去向。
島國們的舉國大遷徙
兩次遭災讓拉傑家元氣大傷,他的臉色暗淡下來。「現在我們家是鄉里最窮的了。」拉傑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開始他還能將剩下的牛羊或租或借,但沒有了穩定收入,如今家中已經沒了牲口,還欠下銀行12萬元債務。
「現在我主要是當嚮導,靠帶人轉山掙點錢,或者做些幫忙剪羊毛的零工。」每月領取政府低保的拉傑說,「對牧民來說,沒有了草場,就等於沒有了一切。」
綠色和平王亞敏同情地說,其實牧民們家家都用太陽能,但就是這些積極使用清潔能源的人們,現在卻成了氣候難民。
而恆河三角洲莫蘇尼上的Patra一家,並沒有聽說任何有關政府組織遷徙的消息,但他們還是希望得到來自政府的一小部分土地作為補償。
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還有點時間。若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按照目前的1.8毫米/年累計,海水要淹沒馬爾地夫總共1200個島嶼的時間是約84年。但現狀已經不容樂觀。
首都馬累周圍都修了像城牆一樣防波堤,以抵禦海水入侵。但在2004年12月的印度洋大海嘯中,防波堤沒能阻擋住海水沖進馬累。在馬累西北方的圖拉杜島,海水的侵蝕已將小島東側的椰子樹拍打得露出樹根。
納希德說,在全國約200個居民島中,大約有50個面臨海水侵蝕,其中16個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很多居民島的地下淡水資源正在枯竭。
納希德已經想好了舉國搬遷的最後退路:「我們認為這種情形在60至70年內還不至於出現,但必須從現在開始就有所準備。」
他在去年就任總統後不久即宣佈將成立一個主權基金,利用觀光收入購買土地,以便趕在海水淹到頭頂之前遷走全國35萬國民。斯里蘭卡、印度,或者澳洲都是可能的遷徙目的地。
但是,要遷居他國並非易事。環保組織WWF駐新加坡的氣候變化政策專家戴安娜·麥克菲迪安(Diane McFadzien)說,足夠的資金來源、有無國家願意接收、新環境下的文化認同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小島國家裡,也有跑在馬爾地夫前面的。有消息說,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已經與紐西蘭簽訂全民遷徙協議。單單紐西蘭方面透露的2007年的數字,就有5000多圖瓦盧人早已在紐西蘭安家了。
圖瓦盧由此成為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舉國遷徒的國家。2000年2月18日時,該國的大部分陸地國土曾被海水淹沒,全國最高處僅高出海平面4米。
「氣候難民問題不是在幾個國家能夠在國內解決的,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尤其當發展中國家採取適應措施需要資金支持時,讓其獨自承擔是不公平的。」10月22日,在海潮再次衝進威尼斯的這天,麥克菲迪安對本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