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留給世人至今未解的8大謎團是哪些? | 陽光歷史

 

A-A+

武則天留給世人至今未解的8大謎團是哪些?

2017年09月04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48 次

  1、面相之謎

  武德七年(624年),武則天出生於今山西中部的文水縣。武則天執政後,因她生於此地之故,曾更名興武縣,還效仿漢高祖劉邦,免除了這裡人們的租賦。武則天遜位後,旋即恢復文水縣名。

  關於武則天的相貌,《舊唐書》稱為「美容止」;《新唐書》說她「其有色」;《唐會要》稱謂「有才貌」;而《太平廣記》引《感定錄》則渲染她有「帝王之相」。

  其父武士擭請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貴也。武則天當時還在懷抱中,穿著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過來,袁天罡「舉目一望」,大驚曰「龍睛鳳頸,貴之極也」。並預言若是女子,日後當為天下之主。

  《唐新語》中又說,袁天罡不僅看了武則天的面相,還讓她試著走了幾步,才確定「若是女,當為天子」。史書中的皇帝,不是有祥瑞之象,就是有靈異之貌,以此證明「君權神授」。那麼,武則天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了。

  2、男寵之謎

  冷靜分析武則天的男寵問題,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從她是「人」,一個「女人」的生理需要的角度,一個從她是個政治家,一個女皇的角度。

  作為一個女人,她需要男人滿足她,這個需要她卻永不滿足。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改國號為周,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那作為女人的需要也被激發了。她寵幸的薛懷義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壯有力,後因不「馴服」,而被她暗殺。

  她寵幸沈南蓼,因其中年體衰而遭到厭棄。她寵幸的張易之兄弟則面若桃花,侍寢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滿足,春情暫駐,她感謝二張的奉獻,授以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作為一個女皇,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武則天蓄養男寵應該說主要是為了顯示女皇的威權。二張入侍後,武則天已年滿73歲,就算生活優裕,養生得法,服用春藥,也難使一個老嫗返老還童。她這是在向眾人炫耀:既然男子為帝可以有成群的嬪妃,女子登基也應該有侍奉的男寵。翻開中國的歷史畫卷,女人為帝絕無僅有。

  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專制時代,想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是「樹大招風」,面臨孤軍作戰的艱難。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為地、主動地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和尊嚴。她在所有的領域內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樣的權力,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樣的利益。因此,在「性」的問題上,她也要效仿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為了「性慾」,她想擁有幾個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來憂愁的年輕異性,對貴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武則天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獨一無二的一生,在她的後半段生命裡充滿了「性福」的光輝。在眾多面首的鼎力陪伴下,作為一個大女人才從從容容的應對了作為一個帝國領導者的巨大工作壓力,完成了一個女人對男子主義沉重有力的致命一擊。

  3、名字之謎

  據史書記載,武則天一生用過媚娘、明空和曌三個名字。台灣學者考證,她在叫媚娘之前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約」。

  媚娘之名載於《新唐書·武後傳》:「太宗聞士擭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既見帝,賜號『媚娘』」。算起來,武則天用媚娘這個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時間。因為她自感業寺二度入宮後,其身份已經變成了唐高宗的昭儀。無論是從倫理出發,還是從政體考慮,繼續稱呼「媚娘」顯然是不合適了。可以明確的是,她在登基後,立即棄用了媚娘之名。

  明空之名載於《唐大詔令集》中的《改元載初敕》:「朕又聞之,人必有名者……朕宜以『明空』為名。」明,人世間;空,佛教用語。四大皆空。可能是剛剛登基,為了表示低調行事,故選用了這個略顯消極的名字。

  曌之名載於《資治通鑒》:「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很有可能,武則天叫「明空」不久,就改稱「曌」了。「明」字加「空」組成為「曌」字,音讀為「照」,彰顯光亮。在她獨創的十二個字中,第一個即為「曌」字。為了避諱,遂改詔書為制書,而其孫李重照也得改名為李重潤。此後,武則天名曌,一直用到她死。

  據台灣學者考證,武則天還有一個叫做「約」的名字,主要是根據《舊唐書》中關於「孫處約者」因「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這條資料並引旁證而作出的結論。因無實證,只能存說立此。但是,她在叫做媚娘即十四歲之前還有一個名字的說法,應該說是有道理的。

  4、「所生女暴卒」之謎

  武則天為唐高宗生產四子、二女。其中,長女死於襁褓。對於這個嬰兒之死,武則天與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殺人」的罪名。然而,究其真相如何,眾說紛紜。宋人司馬光曾從「虎毒不食子」的倫理常情斷言「恐武後亦不至於輕淺如此」,可一般人則寧肯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

  在《舊唐書》本紀、列傳中都沒有記載此事,只是在史臣曰提到「振喉絕襁褓之兒」,詳情不明。《唐會要》記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

  《新唐書·武皇后傳》則做了詳盡記載:「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笑,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饞媢,今又爾邪!」

  《通鑒》對此有簡略記載,並將此事記在永徽五年。總之,不管是出於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則天所「潛斃」,武則天有一女「暴卒」是事實,而此事也確實成為武則天打擊王皇后的一個利器。

  5、「殺姊屠兄」之謎

  駱賓王所撰《討武氏檄》批評武則天「殺姊屠兄」。「殺姊」當為不實之詞,因為在諸書中連其大姐韓國夫人的死因都沒有明確記載。但韓國夫人兩個女兒為武則天所害是實,而其中一女賀蘭氏之死,又與武則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關聯。

QQ截圖20161026120221.jpg

  武則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節上略有分歧。例如,毒死賀蘭氏的場合,《舊唐書》說是在武則天母親的府邸;而《通鑒》依據《則天實錄》說是在紀念封禪泰山的宴會上。

  武則天大姐魏國夫人死後,其女賀蘭氏被封為魏國夫人,居於宮中,服侍唐高宗。當時,賀蘭氏年齡僅二十多,而武則天卻已四十七歲。因此,她嫉妒這個妙齡的外甥女。

  於是,她在封禪泰山後百官向皇帝、皇后獻食的宴會上,密置毒藥於食物之中,讓始州刺史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懷運二人向魏國夫人獻食,使其食後暴死。事後,又歸罪於武惟良兄弟,將他們殺死,並將他們改姓為「蝮」氏。蝮是一種毒蛇,與「武」字諧音,即綜合其諧音之姓和毒蛇之形以詆毀之。

  武惟良、武懷運是武則天的堂兄弟,據新、舊《唐書》記載,武則天父親武士擭死後,他們「遇楊氏失禮」。楊氏,即武則天的母親。「失禮」,所指不明。

  武則天參政初期,因為需要本家親戚的幫助,儘管對武惟良兄弟銜恨在心,還是把他們提拔起來做了官。可他們兄弟卻不領情,竟揚言說,如果是因為皇后的緣故陞官,我們是「引以為憂,不引以為榮」的。武則天於是新仇舊恨一塊算,「一石二鳥」,藉機先殺了自己的外甥女,接著殺了自己的堂兄弟。

  6、陵寢之謎

  如果問世界上那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然而在這1200多年漫漫歲月裡,乾陵偏偏可以獨善其身。

  難道說,盜挖乾陵的人沒有嗎?不,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他率40萬農民起義軍,幾乎剷平了半座梁山,但因判斷錯了方向而一無所獲。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出動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用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將整支部隊摧毀成七零八落。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7、年壽之謎

  關於武則天年壽,在正史中有三種說法:八十一歲說、八十二歲說、八十三歲說。《考異》:「《舊則天本紀》崩時年八十三,《唐歷》、焦璐《唐朝年代記》、《統紀》、馬總《唐年小錄》、《聖運圖》、《會要》皆雲八十一歲,《唐錄》、《政要》貞觀十三年入宮。據武氏入宮年十四,今從吳兢《則天實錄》為八十二,故置此年。」

聖神皇帝武則天留給世人8大謎團 至今未解(8)

  十四歲入宮,是確定武則天年壽的參照年份和事件。筆者就此有專門考證:貞觀十一年(637年)底至十二年(638年)初,唐太宗出巡在今河南、山西兩省境內。

  他在十二年二月離開東都洛陽,車駕西還。唐太宗當在此時「聞其美」而將武則天納入後宮為才人。據此推斷,武則天生於武德七年(624年),死於神龍元年(705年),按我國虛歲的傳統算法,享年八十一歲。

  8、「無字碑」之謎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死於東都洛陽仙居殿。唐中宗與群臣商量,要將母后合葬於其父乾陵,遭到給事中嚴善思的反對,他引用風水之說及男尊女卑的倫理,主張「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取生墓之法,別起一陵」,就是另建一座墓。唐中宗敕令百官詳議,最終還是遵從武則天「歸陵」遺詔將其祔葬於乾陵。

  乾陵,在陝西乾縣城北梁山上。陵前有兩座高達6.3米的石碑,一座為《述聖紀》碑,是武則天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為唐人為武則天而立,因通體無字,故被後人稱作「無字碑」。中國帝后陵寢向來沒有立碑之例。

  然而,武則天陵破例立碑,卻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後人議論紛紛。一般認為,表示武則天對自己一生的功過,留給後人,任其評論。可是沒有任何記載,表明這是她生前親自立下的。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贅述。此說不然,因為《述聖紀》便是頌揚唐高宗的紀念碑。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身為李家媳婦卻以周代唐,以後被推翻又由皇帝轉身為李家媳婦的身世不好表述。此說亦不然,已有《哀冊文》為其做了辯護。筆者根據乾陵前兩碑均6.3米高的規制做如下猜測:當年,武則天在安葬唐高宗時準備了兩塊碑,一塊即《述聖紀》碑,另一塊則是為自己所備,待百年之後,再刻上文字。

  不料,武則天竟是遜位下場,且很快就死了。唐中宗君臣既然滿足了她祔葬乾陵的願望,那麼,把她生前所備之碑也就隨之立在了乾陵。當時作《哀冊文》,寫在紙上念一念,可做權宜。如果將類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讓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別當另論了。

  顯然,當時不會有人提出如此奏議。那麼,死者入土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備之碑又立於陵前,此葬禮也就不可不謂「功德圓滿」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