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走近生活在汶川的少數民族—羌族 | 陽光歷史

 

A-A+

[多圖]走近生活在汶川的少數民族—羌族

2016年12月21日 神奇地球-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3 次


羌族人的生活大多自給自足,衣服一些生活用品都自己手工製造

羌族自稱「爾瑪」或「日瑪」,今主要分佈在四川阿壩州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和甘孜州的丹巴、綿陽市的北川等地區,人口10餘萬。羌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區,羌鋒村屬於南部方言區。




羌族的「羌」字,在漢文獻中解釋為牧羊人,故字型從羊從人。羌人就是從事畜牧並以養羊為特色的民族,其文化也具有濃郁的牧羊民族特色。羌族過去的服飾,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頭帕,穿自織的長過膝的白色麻布或藍色長衫,外套車皮褂子,腳著草鞋。或有少數人穿布鞋或牛皮鞋,裹羊毛或麻織的綁腿,束腰帶。婦女喜纏青色、白色頭帕,或於頭頂置瓦狀的青布一疊,然後以兩根髮辮纏繞其上作髻,身穿拖至腳背的麻布或棉布長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綁腿,衣服袖口和襟邊均繡有鮮艷美麗的花邊,衣領上鑲有一排小顆的梅花形圖案銀飾,腰繫繡花圍裙和飄帶,戴較人的耳環、項圈、簪子、銀牌等飾物。繡花鞋有狀似小船,鞋尖微翹,鞋幫上繡有各色雲彩圖案,俗稱「云云鞋」。



精緻的服飾和手衲的鞋


羌族的主食有玉米、土豆,輔以小麥、青稞、蕎麥等。蔬菜有圓根、蘿蔔、白菜、辣椒、豌豆、雜豆等,佐以圓根葉子和白菜泡製的酸菜。常烹製的食物有王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麥麩饃饃、蒸玉米面、以玉米面為主拌合大米的「金裹銀」和以大米為主拌合玉米面的「銀裹金」。殺豬後,內臟為年節的菜餚,豬肉切割成小塊,風乾後成為「豬膘」,存放得越久就越珍貴。男女老少都喜歡飲用自釀的用青稞、大麥煮熟後發酵而成的咂酒。飲時啟壇灌入開水,插亡細竹管,輪流吸飲,完後再添水入內,直至淡而無酒味為止。羌族食品中以玉米餃團、土豆糍粑、蕨菜、野菜、臘肉、咂灑最有特色。




羌族以其獨特而精湛的建築技藝著稱於世,其中以碉樓、石砌房屋、索橋和棧道等最為有名。羌寨的建設既是其建築技術的具體表現,又作為羌族物質文化的典型代表。早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就有記載,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住房均就地取材,用石塊、黃泥砌成,擅長砌石牆,住房多呈方形或長方形,二至三層,底為畜圈,中間住人,頂為曬場,以獨木截成鋸形樓梯上下。住房中心為「鍋莊」,即火塘之上置一鐵或銅、石質的三足架,用於炊爨。火種終年不息,有「萬年火」之稱。鍋莊上方是供奉祖先的神位,平時全家聚會、飲食、接待客人、節日歌舞以及祭祀祖先等都在鍋莊的旁邊進行。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為村落。寨中建有石碉樓,方形,底大上小,高達數丈。羌碉以功能分有戰碉、哨碉、界碉、風水碉、官寨碉,以形狀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質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石砌樓房利用地形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宛如城堡,蔚為壯觀。




溜索、索橋和棧道也是羌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溜索是一種古老原始的渡河方法,即用一根竹纜橫跨河川兩岸,利用傾斜之勢,人懸於溜筒上,從此岸滑向彼岸。索橋是在橋的兩岸砌石為橋洞門,用幾根或十餘根竹繩並列,繩頭固定於兩岸石礎或木柱上,竹索上鋪有木板以方便人們通過。




羌簇建築技術的另一個成就是掘井、築堰、淘灘、善治水。羌族家庭以個體家庭為主,兒子長大成婚後要分家。家庭內實行父系家長制,盛行一夫—妻制。結婚儀式複雜而隆重,訂婚過程有「開口酒」、「小訂酒」和「大訂酒」。結婚有「女花夜」、「正宴」、「謝客」三個形式。羌族喪葬以前有火葬、土葬等。火葬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但現在多盛行土葬。




羌族有自己傳統的民族節日,大多與農事活動和宗教信仰有關。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