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科學家捕捉到古洞烏賊水下活體的行蹤
深海烏賊一直海洋生物學家研究的重點,它們行蹤不定、神出鬼沒,要想在深海中拍攝到巨型烏賊更是難上加難,來自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拍攝到自然環境中該物種的第一份視訊資料,通過這些信息可以使科學家瞭解深海中的烏賊是如何生存的。
科學家捕捉到古洞烏賊水下活體的視訊資料,發現其捕獵行為與其他烏賊存在差異性
這只被捕捉到的烏賊體長為6英吋,大約為150毫米左右,棲息在1600英尺至5000英尺的深海中,大約為海面以下500米至1500米。以往研究人員對深海烏賊進行研究時都只獲得死亡的本體,比如在拖網或者食肉海洋生物胃內部發現它們。
大多數烏賊都有非常靈敏的吸盤觸手,可以快速捕捉獵物,觸手端的肌肉組織非常發達,可控制獵物,當它們進入捕獵狀態時還會如海蠕蟲般「懶洋洋」地移動,似乎是為了吸引獵物,比如體型較小的蝦和其他甲殼類生物。本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期刊上,科學家深入研究了幾個烏賊種屬如何使用它們的觸手捕捉獵物,發現它們捕捉獵物的方式一般為設法偽裝自己,再通過觸手吸盤快速控制獵物。本次拍攝到深海烏賊的是遠程遙控水下機器人,其配備了機械臂、燈光和攝像機等設備,可以將水下拍攝的畫面傳輸到科學家乘坐的科考船上。
早在2005年,該團隊在蒙特利灣捕捉到一隻古洞烏賊,當時只對烏賊進行了拍攝,並沒有將其捕捉上來,此後該小組還在墨西哥灣進行了巡航觀測。通過對深海烏賊的研究,科學家試圖進一步瞭解烏賊的捕獵時觸手的動作,結果發現它們在捕獵時並沒有通過控制肌肉組織快速伸縮的方式控制獵物,這一現象與其他烏賊存在不同點,研究小組推測這可能是一種模仿行為,通過攪拌周圍的海水產生振動,該行為可能為吸引一些生物。
夏威夷大學生物學名譽教授理查德·楊對頭足類進行了長期研究,他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這說明古洞烏賊在捕獵時有著與其他烏賊不一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