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日本武士刀破碎蒙古鐵騎不敗神話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日本武士刀破碎蒙古鐵騎不敗神話

2016年09月27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36 次




集結在博多灣的蒙古·高麗艦隊


忽必烈在晚年遭遇了一連串打擊。他最鍾愛的妻子察必於1281 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後,他最喜愛的兒子真金,也是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英年早逝。或許由於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他開始酗酒,並且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並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


這個時期忽必烈最大的失敗是對外遠征的失利。在此之前,他的對外遠征也曾遭到過挫折,但卻從沒有經歷過像13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樣完全徹底的失敗。1274年他的軍隊在遠征日本時就曾遭受過挫折,但是這次失敗是由無法預見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因此還可以解釋為一次偶然的事件。而後來的失敗則純粹是由於政策不恰當的改變而造成的,因此他就無論如何也難辭其咎了。新政策完全背離了蒙古人傳統的擴張主義觀點。蒙古軍事力量從未嘗試過向海外擴張,因此蒙古人普遍缺乏海上作戰的經驗。同時,他們也不具備在亞洲南部地區地面作戰的經驗。由於不熟悉地形,他們的作戰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忽必烈此時突然決定大舉興兵進攻外國,原因只有聯繫此時國內政策的失敗才能做出合理解釋。而他在中國國內遭遇的失敗也同時昭示著他海外領土擴張政策同樣的災難結局。缺乏對內外政策的有效控制是這一時期忽必烈執政的顯著特點。忽必烈一度行使的行政管理的權威似乎不見了。朝政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因為政府的政策總是在左右搖擺,不顧後果的魯莽政策一個接著一個出台。盲目的決策似乎成了常態而非例外。為這一切激烈變化所作出的任何辯解都難以令人信服。資料顯示,決定派遣特別遠征軍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懲罰曾經傷害過蒙古使節的外國人,而這種遠征顯然太過於冒險。忽必烈在通過非合法手段登上汗位以後,有時急於發動有勇無謀的對外冒險行動,試圖以此證明他繼位的合法性。他的不安全感刺激他一次次地企圖迫使外國統治者承認他至高無上的權威,以此作為向自己國內臣民炫耀的手段。作為中國皇帝和眾汗之汗,他遇到的持續不斷的壓力,使得他必須通過擴張帝國版圖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賢德和智慧。最後,通過征服戰爭獲得經濟利益無疑也是他的動機之一。然而,13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兩次失敗的遠征絲毫沒有增加忽必烈作為眾汗之汗的榮光。


神風


一系列對外遠征中最著名的當屬對日本的遠征。代理日本天皇攝政的北條時宗多次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提出的建立兩國正常關係的建議。為了報復日本對蒙古帝國的藐視,忽必烈於1274年發動了第一次征日戰爭,但是遭到了慘敗。1275年,為了避免再次組織對日本的遠征,忽必烈再向日本派出使者,要求日本天皇和北條時宗和平地向蒙古稱臣。日本人的反應是處死了不幸的使節,並積極備戰,對付蒙古人的進攻。北條調遣了大批由武士組成的分遣隊,開往南部蒙古人登陸必經之地的九州島,並且為他們提供打擊入侵者的必要裝備。他們的主要防禦努力是沿著博多灣豎起一道石牆,從沿海城市箱崎,經過博多,稍稍經過今津町。這項工程需要耗時五年才能完成,但它卻能在抗擊第一波進攻時提供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如同日本的一位史學家所說的那樣,修築這面牆垣「必然使侵略者明白,他們需要尋找沿海另外的登陸地點,從那裡對躲在牆後的日本人發動攻擊」。但是至少沿博多灣的中央地帶受到了有效保護。而且,日本武士的機動靈活使他們的將領能夠迅速地把他們調遣到蒙古人登陸的任何區域。在第一次蒙古入侵以後,日本人得到了七年的喘息時間,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設計建造一個雖非堅不可摧、但卻足夠堅固的防禦工事。


忽必烈當然並非有意給日本人七年時間來為應付其再次入侵做準備。起初他是由於忙於征服南宋的戰爭而無暇兼顧。1279年,當最後一位宋帝蹈海淹死以後,忽必烈終於騰出手來,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征服日本上。而高麗人作為征日戰爭的重要依靠力量,也需要時間從1274年的那次遠征中恢復元氣。那次戰爭嚴重破壞了高麗經濟。蒙古人不僅強征了大批糧食,消耗了大量的當地居民的物資,而且徵召了大批成年高麗男性為這次遠征服役,只留下很少壯勞力耕田。因而,造成了糧食短缺現象,以至於忽必烈需要定期向高麗供應食物來紓困。即使到了13世紀80年代末,他仍在向高麗提供救濟糧。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問題,忽必烈仍決心要進攻日本,而這次行動是失敗的,其後果是災難性的。


1280年,忽必烈已經做好了再次發動侵日戰爭的準備。他開始徵兵,調集糧草。1279年,他最後一次派遣使節去勸說日本人改變態度。然而,北條時宗聲稱這批使者是由間諜組成的,因此把他們全部砍頭。為了報復,忽必烈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遠征。在1280年早春以前,入侵方案已經全部佈置就緒。遠征軍的統帥構成也仔細地進行了平衡,包括一個蒙古人,一個漢人和一個高麗人。高麗人洪茶丘擔任這次戰役的海軍統帥,因為高麗國王堅持要由高麗人指揮海軍中的本國水手。忽必烈選擇不久前剛剛投降蒙古的南宋將領範文虎擔任遠征軍漢軍指揮,忻都為蒙古軍指揮。在當年年底之前,忽必烈已經指定了十萬大軍由範文虎和忻都指揮。他向他們發放了軍餉,提供了盔甲。高麗國王組織了一支一萬人的軍隊,並提供了一萬五千名水手,九百艘船隻以及糧食供應等。出於對高麗積極協助的感激,忽必烈特別指示他的軍隊,在穿越高麗國土開往海岸的途中,不得擾民。第二年,忽必烈又向他的軍隊補充了大量給養,包括軍餉、盔甲和弓箭等。不過,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蒲壽庚提供了唯一一條不協調的記錄。他說,蒙古人要求他和他的百姓修造兩百隻船。而實際上,他們只建造了五十隻船。他聲稱,兩百隻船的建造任務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他對蒙古人不合理索求船隻的含蓄批評,只不過是眾多抱怨征日行動中的一個聲音罷了。





日本、元朝水軍對戰


元軍統帥部組織了對日本海島兩翼夾擊的突襲。四萬名士兵從中國北部乘高麗船隻開往壹岐島,與從福建泉州開往那裡的十萬蒙古大軍會合。他們計畫從那裡出發,聯合攻擊日本其他地區。根據中國方面的報告,這次遠征一開始就有不祥之兆。這些預兆包括在海上看見了蛇,並聞到海水中發出的硫黃氣味。而事實也正是這樣,這次遠征計畫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偏差。各個方面的將領顯然在互相爭論不休。從南部乘坐中國船隻出發的部隊延誤了戰機,因為他們龐大的隊伍要求進行更複雜的後勤準備工作。從北方先期到達的軍隊,在高麗統帥的指揮下,等待了一段時期,終於「對中國艦隊主力部隊的到來」絕望了,於是,他們於6月10日攻佔了壹歧島。兩個星期之後,他們向九州本島進發。他們在宗像附近登陸,此處在日本人辛辛苦苦修建的主要防禦工事的北邊不遠處。同時,南部的中國軍隊終於完成了他們的準備工作,並且在得知他們的盟軍已經登陸以後,決定在九州與他們會師。他們在九州南部登陸,打算向北進攻,與其他元軍會合。憑借如此強大的軍事機器,成功應該完全是唾手可得的。


然而這次遠征竟以悲慘的失敗而告終。在八月整整一個月期間,日本軍人成功阻止了由南、北兩路而來的蒙古軍隊,使他們無法突破日本人用牆垣構成的防線。元軍自身的缺陷也使得日本人的頑強抵抗更加有效。蒙古統帥和漢人統帥之間的緊張關係削弱了遠征軍的力量。占遠征軍絕大多數的漢人軍隊士氣低落,根本不願投入到這場艱苦的戰鬥中去。而且,他們在九州登陸以後,便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在受到敵人或自然災害的襲擊時無法有效保護自身免受傷害。他們駐紮在開闊地帶,沒有城堡、要塞或城鎮作為屏障。這些屏障一方面可以提供適當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可由此向敵人發動突襲。因而,他們很少主動進攻日本人。這兩支軍隊打了差不多兩個月,但雙方不分勝負。


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使得蒙古人取勝的希望徹底化為泡影。8月15日和16日,發生在東亞的典型仲夏颱風襲擊了九州沿岸。高麗水手覺察到風暴即將來臨,於是試圖把船開往公海躲避危險,但他們的努力失敗了。四萬名北方戰士中三分之一被狂風消滅了,而十萬名南方部隊在試圖逃脫時更有一大半葬身大海。被困在九州島的戰士或被屠殺,或被俘虜,或在企圖借助留在岸邊的小船逃跑時被淹死。


對日本人來說,這次颱風絕不是一次意外事件。這是從神那裡刮來的保護日本的神風,因為他們的土地是受神保護的。這次蒙古人入侵的失敗使得自我膨脹的日本種族中心主義觀點一度甚囂塵上。對日本人來說,這次颱風說明,神決不會允許敵人征服和佔領他們的疆土。而對於蒙古人和忽必烈汗來說,這次失敗則是毀滅性的。忽必烈一生中還從未遭受過如此慘重的損失。


忽必烈並沒有汲取教訓。相反,他被這奇恥大辱激怒了,並頑固地堅持繼續進行第三次征服日本人的計畫。1283年,他下令商人在中國南方為再次遠征建造戰船。1285年,他招募女真人為這次戰役建造二百艘戰艦。同年晚些時候,忽必烈要求高麗人為這次進攻提供大量大米。但是,當他剛剛開始索要補給品和戰船的時候便遇到了反對。1283年,中國南方的商人抗議為這次遠征必須建造五百艘戰船的沉重負擔。1285年和1286年初,忽必烈收到了他的幕僚的幾個報告,都是勸阻他再次進攻日本的。1286年,面對巨大的反對聲浪,他表示讓步,因此,計畫中的這次戰役被迫中止了。





1281年的戰鬥中日本武士登上元軍戰船


這次遠征的失敗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它打破了蒙古人在東亞戰無不勝的神話。忽必烈的臣民們發現,蒙古人其實是很脆弱的。維持他們政權的一個重要基礎,即對對手保持恐怖心理震懾的策略雖然沒有完全破產,但至少是被動搖了。這幾次遠征的巨大支出帶來的後果深具破壞性。戰船建造和物資供應費資甚巨,造成了一系列財政問題,迫使忽必烈起用阿合馬和盧世榮等遭到漢人鄙視的財政管理官員。忽必烈的聲望和財政都因這幾次戰役遭到破壞。他的舉措再次顯示出他在13 世紀80年代的財政政策同樣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