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楊虎城部隊中條山抗日 800壯士捨身跳黃河
準備戰鬥的十七路軍
67年前———1939年6月的一個下午,血染殘陽,八百名不足20歲的「陝西冷娃」屹立中條山南絕壁之上,面對日本鬼子的槍炮威逼,他們先跪天,再跪爹娘,立起身來齊吼一聲「走」,一頭紮下山崖,墜入滾滾黃河……
這些好男兒出自楊虎城的十七路軍。這支流芳百世的軍隊,以地地道道「陝西冷娃」為中堅力量,其最早的雛形是怎樣的?在民不聊生,軍閥混戰的年代,其如何發展壯大?曾在戰爭史上創造過什麼樣的傳奇?楊虎城被囚禁直至後來被殺害,其最後的歸宿又是什麼?
800壯士集體投河的這一幕,曾被山裡的村民看見了。據說,最後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他仍然雙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了幾句秦腔,是《金沙灘》中楊繼業的兩句:
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國家———何懼———死———生啊……
11月1日下午,晉南,夕陽夕照中條山。站在山下西姚溫村的抗日英雄紀念碑前,堅實古樸的碑身及背後那綿延不絕的重疊山巒將人籠罩進一片莊嚴肅穆之中。在紀念碑上一一追尋那些戰死疆場的英雄名字,遠處,中條山南絕壁之下,黃河水聲隱隱入耳,一時間,無數壯烈血戰場面在腦海浮現。
67年前,在鬼子的槍炮面前,面對鬼子威逼投降的狂吠,出自楊虎城十七路軍中的八百「陝西冷娃」壯烈跳河,無一生還,他們的英雄壯舉繼承了這支軍隊與生俱來的高貴品格。
當他們的單衣薄體順絕壁飛墜而下時,時間凝固,空氣窒息。那安靜的生命降落的圖景,在黃河水的嗚咽聲中,形成一幕撞擊靈魂的震撼場面,震懾著追逼上山的2000餘名日本鬼子,鬼子們曾因「大東亞共榮」無限膨脹起來的內心突陷空虛,他們的靈魂行將崩潰,他們立在山崖上膽戰心驚。
從地方民團到西北雄師
記者日前從《陝西黨史資料叢書》中查到了一份記錄詳盡的《十七路軍序列沿革》表單,這份表單顯示:十七路軍是從楊虎城組建的蒲城縣東鄉民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
1914年夏收之際,年僅21歲的楊虎城在蒲城孫鎮提槍打死了為害一方的惡霸李楨,自此受到官府通緝,被迫領著一幫「關中刀客」遊移渭北平原,專事打富濟貧。此後不久,楊虎城力量壯大,受到百姓歡迎,時任孫鎮區區長的孫梅臣主動找到楊虎城,希望改編其組織為東鄉民團,負責地方治安。楊虎城為求組織迅速發展遂接受孫的好意,雙方達成協定:由孫梅臣任東鄉民團名義團總,楊虎城任副團總,負實際責任;隊伍下轄12個分聯,駐紮在東鄉一帶,由地方供應給養。
東鄉民團自此成為正式地方武裝力量。在楊虎城率領下,隊伍先後參加了代表當時歷史進步的「討袁軍」、「護國軍」、「靖國軍」、「陝北國民軍」、「國民軍」、「國民革命軍」,後在楊虎城離馮附蔣不久,即全線投入到長達兩年之久的中原軍閥混戰。
楊虎城和他的部隊在戰火中愈戰愈勇,迅速發展壯大。長期跟隨在楊虎城將軍身邊的共產黨員米暫沉老先生說:「正因為他(楊虎城)在內戰中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部隊在中原大戰中又先後擴編為第七軍及第十七路軍,楊虎城也先後擔任了軍長和總指揮。」
1930年10月,楊虎城率十七路軍擊敗潼關一線馮玉祥軍,進佔西安。自此,這只由「陝西冷娃」為中堅力量的十七路軍回駐老家西安,他們保境安民的同時,還積極投身陝西公路、水利等建設事業。記者近日走訪了十七路軍曾參與建設的西潼鐵路、西蘭公路,路邊一些年邁老人猶記得十七路軍修路架橋時與附近農民打成一片的情景。
今年4月出版的《軍事歷史》月刊中有這樣的記述:「楊虎城從1916年參加反帝鬥爭以來,歷經大小征戰14年,終於將他的部隊發展到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其擁兵6萬餘眾,使他的部隊發展到鼎盛狀態。此後他依靠十七路軍經略西北,儼然一副地方大員之勢。」
寧跳黃河死 不當亡國奴
西安事變後,從1937年開始,楊虎城被蔣介石囚禁12年,直至1949年被殺害。此間,十七路軍遭蔣介石分化縮編為三十八軍,直至1938年,在日軍已經進佔太原的情況下,經三十八軍軍長孫蔚如(楊虎城老部下)請示,蔣介石始下令其在三十八軍基礎上組建三十一軍團,並立即著三十一軍團渡過黃河,佈防於山西南部中條山。
1938年7月,以3萬多名「陝西冷娃」為核心力量的三十一軍團全線開赴中條山,他們在此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歷經慘烈的「永濟血戰」、「六六戰役」、「望原會戰」等,用鮮血和生命挫敗日本鬼子10餘次掃蕩。
關於這段歷史,陝西作家協會理事徐劍銘先生動情描述:「從孫蔚如渡河作戰之日起,中條山這個在西安鮮為人知的山脈,便一夜之間成了西安人魂牽夢繞的地方。人們知道了它是黃河的屏障,知道了它是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屏障,更知道了那裡正在進行著一場殘酷的戰爭;而這場戰爭的勝負將直接關係到陝西的安危,古長安的安危;這場戰爭的侵略者是滅絕人性的日本鬼子,而以血肉之軀與之血戰的則是陝西的三萬多名英勇不屈的官兵,三萬多名骨肉相連的三秦子弟。」
其中,在1939年的「六六戰役」中,八百餘名士兵被日本鬼子逼上黃河絕壁,無一投降,齊跳黃河壯烈犧牲。多方考證這一歷史細節的徐劍銘先生記述:「這(指犧牲的士兵)是一群孩子,年齡皆在16-18歲之間,入伍不到三個月……他們的刺刀拚殺技術顯然不如日軍,殺紅了眼的陝西冷娃們乾脆扔掉槍支,抱住鬼子連踢帶咬,咬掉了鬼子的耳朵,戳瞎了鬼子的雙眼……在犧牲了200多名年輕的生命後,其餘800多人被逼到了黃河岸邊180多米的高崖上。」
他們面對鬼子的槍口拒絕投降,於是有了文章開頭一幕。
北邊是朋友 南邊是冤家
1937年5月,在蔣介石的重壓之下,楊虎城被迫出國,從此與他心愛的十七路軍永遠分別。
米暫沉披露,楊虎城在出國之前,他的重要幹部都到上海送行。一天晚上,在祁齊路的臨時住所,他召集數名重要老部下就部隊前途作了最後指示。楊虎城說:「我曾想過,毛澤東……相信我們這個部隊是主張抗日的。因此,又建立了這一次的合作……我們這個爛攤子,縱然這一次摔了,也摔得值,摔得響!要知道,中國軍閥哪一個沒失敗在蔣介石的手裡,我自己纏不下蔣介石,你們更纏不下他,能纏下蔣介石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沒有同中共的合作,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楊虎城專門囑托部下:「我們部隊的處境,北邊是朋友(時部隊駐紮在渭北與紅軍毗連),南邊(指西安)是冤家;北邊是光明,南邊是陷阱。到了蔣介石壓迫我們,使我們的存在發生危險時,我們就斷然倒向共產黨,跟著共產黨走。」
正是因為楊虎城的最後指示,此後中國共產黨得以派出大量工作人員對十七路軍進行改造。
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副處長雷學軍介紹說:「西安事變以後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原國民黨第十七路軍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組織不斷健全和加強。十七路軍中的黨組織在貫徹執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教育改造部隊、提高戰鬥力、組織武裝起義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艱苦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這支形式上由國民黨政府供給的軍隊,變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類似八路軍、新四軍的武裝力量。這支部隊曾被毛澤東讚譽為中共『統一戰線工作的典範』。」
參加解放軍 轉為「石油師」
解放戰爭打響後不久,這支部隊即陸續開始起義,至1949年8月4日,二三二師在孫蔚如等人的策動下,隨程潛、陳明仁起義,國民黨十七路軍主力部隊基本全部脫離國民黨,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
新中國成立後,該部的一部分於1952年集體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進入千里戈壁,以玉門油礦為起點,先後參加了克拉瑪依、柴達木、大慶、勝利、華北等油田的開發,為新中國的石油事業奠定了基礎。
其餘部分分別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47軍等,目前仍有一個團被整建制地保留下來,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集團軍的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主力炮兵團。本報記者 康正
專家觀點
十七路軍陝西的驕傲
楊虎城將軍親手創建和領導的原國民黨第十七路軍,是以陝西人為主,在三秦大地上生發開來的。這支部隊自始至終站在時代進步潮流的前列,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輝煌的革命歷程。
國民革命時期,堅持靖國軍旗幟,西安守城,粉碎了反動軍閥對陝西的圍剿。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與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軍一起,發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西安事變,為中華全民族的抗戰奠定了基礎。
整個抗日戰爭中,這支被蔣介石以種種卑鄙手段分化、壓制、蠶食的英勇部隊,以其簡陋的裝備、少得可憐的補給始終堅持對日軍積極頑強地作戰,先後赴河北、山西、河南等地,進行了著名的忻口會戰、太原戰役、中條山戰役、鄭洛河防戰役等。尤其是堅守中條山的三年中,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三萬多人的部隊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犧牲有力地阻滯了日軍的進犯,使三秦大地乃至整個西北地區未受日軍鐵蹄的蹂躪,對整個中國戰局乃至二戰格局發揮了重要作用,舉國稱頌為「中條鐵柱」,日軍視其為中國戰區的「盲腸」。抗戰勝利前夕及解放戰爭中,這支部隊又率先打起反對內戰的旗幟,先後全部回歸人民解放軍序列並解放了豫西、陝南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支部隊響應黨的號召,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部隊,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再立新功。
十七路軍是陝西人的子弟兵,是現代陝西曆史光輝的一頁,在中國革命史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是陝西人民的驕傲。後來的陝西人都應該瞭解它,紀念它,宣傳它。
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副處長 雷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