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寒冷期:凍死者難以計數
1、漢武帝時「大雨雪,民多凍死」
學術界一般認為,在中國五千年氣象史上,曾出現過四個寒冷期,對於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
最早的一次記載並未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見於《竹書紀年》,事發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到了第二個寒冷期,大雪記載逐漸就多了。
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相當西漢末年到隋初,期間經歷東漢、三國、晉、南北朝,實際上,在這之前反常氣候已經出現,大早大澇不斷,劉徹(漢武帝)當皇帝時,好幾個年頭的冬季都出現了極端大雪天氣。
漢武帝當皇帝長達55年,是西漢在位最長的皇帝,天災人禍也最多,其間有三個大雪災年,被記入了史書。
圖:古人下雪天出行(《溪山行旅圖》局部,宋·朱銳 繪)
據《漢書·五行志》記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二月,這一年劉徹打到了「一角而足有五蹄」怪獸,被視為祥瑞,於是定年號為「元狩」。
實際上這一年天下一點也不吉祥,當年冬天,「大雨雪,民多凍死。」大雪到底有多大,從很多老百姓被凍死的情況來分析,這場大雪肯定不是一般的大。
七年後又連著兩年個雪災年,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三月和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三月,連著出現極端倒春寒。
元鼎二年三月的大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的情況比元鼎二年更糟糕,到了陰曆三月,中原地區的河水是不會結冰的,這年竟然結了;而到了陰曆四月,又下了場大雪,關東十餘郡縣老百姓缺衣少糧,飢寒交迫,出現了為了活命「人相食」的人間慘劇。
雖然天下饑荒不斷,劉徹等西漢皇帝卻將國家財政的三分之一財富,用來造陵墓,置隨葬品,在東漢初年的建武二年(公元26年)的一個大雪天,這些帝王陵大多讓赤眉軍盜了,當時起義軍無衣無食,「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在這種真情下,起義軍「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
2、唐昭宗時京城每天凍死人「日以千數」
在第二個寒冷期內,各個朝代都出現了反常性的雪天,三國時期的吳國,太平年間竟然出現雷暴雨後下大雪的奇怪氣象。
據《晉書·五行志》記載,當時吳國是孫亮當皇帝,太平二年二月甲寅(公元257年4月5日)先下了一場雷暴雨,第二天乙卯日下起了大雪,氣溫驟降,「大寒」,史家稱,「既已雷電,則雪不當復降,皆失時之異也。」
陽曆4月5日下雪,無異於民間忌諱的「六月雪」。
六月雪,向來被中國古人視為不詳,元朝關漢卿雜劇《竇娥冤》中便用「六月下雪,三年不雨」來形容竇娥的冤情;漢樂府《上邪》中則把「夏雨雪」,視為世界末日來臨,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六月雪」實是氣候反常的表現,這在中國氣象史很多,如戰國時,陝西一帶多次下「六月雪」
秦躁公八年(公元前435年),「六月雨雪」;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22年),「四月,晉大雨雪」;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夏六月,趙(國)雨雪」。
實際上這樣的反常雪天尚不算可怕,唐末一場超極大雪才嚇人呢,連皇宮每天都有人凍死。
圖:古人下雪天出行(《溪山行旅圖》局部,宋·朱銳 繪)
據《漢書·五行志》記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二月,這一年劉徹打到了「一角而足有五蹄」怪獸,被視為祥瑞,於是定年號為「元狩」。
實際上這一年天下一點也不吉祥,當年冬天,「大雨雪,民多凍死。」大雪到底有多大,從很多老百姓被凍死的情況來分析,這場大雪肯定不是一般的大。
七年後又連著兩年個雪災年,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三月和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三月,連著出現極端倒春寒。
元鼎二年三月的大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的情況比元鼎二年更糟糕,到了陰曆三月,中原地區的河水是不會結冰的,這年竟然結了;而到了陰曆四月,又下了場大雪,關東十餘郡縣老百姓缺衣少糧,飢寒交迫,出現了為了活命「人相食」的人間慘劇。
雖然天下饑荒不斷,劉徹等西漢皇帝卻將國家財政的三分之一財富,用來造陵墓,置隨葬品,在東漢初年的建武二年(公元26年)的一個大雪天,這些帝王陵大多讓赤眉軍盜了,當時起義軍無衣無食,「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在這種真情下,起義軍「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
2、唐昭宗時京城每天凍死人「日以千數」
在第二個寒冷期內,各個朝代都出現了反常性的雪天,三國時期的吳國,太平年間竟然出現雷暴雨後下大雪的奇怪氣象。
據《晉書·五行志》記載,當時吳國是孫亮當皇帝,太平二年二月甲寅(公元257年4月5日)先下了一場雷暴雨,第二天乙卯日下起了大雪,氣溫驟降,「大寒」,史家稱,「既已雷電,則雪不當復降,皆失時之異也。」
陽曆4月5日下雪,無異於民間忌諱的「六月雪」。
六月雪,向來被中國古人視為不詳,元朝關漢卿雜劇《竇娥冤》中便用「六月下雪,三年不雨」來形容竇娥的冤情;漢樂府《上邪》中則把「夏雨雪」,視為世界末日來臨,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六月雪」實是氣候反常的表現,這在中國氣象史很多,如戰國時,陝西一帶多次下「六月雪」
秦躁公八年(公元前435年),「六月雨雪」;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22年),「四月,晉大雨雪」;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夏六月,趙(國)雨雪」。
實際上這樣的反常雪天尚不算可怕,唐末一場超極大雪才嚇人呢,連皇宮每天都有人凍死。
這場超極大雪,出現在唐代倒數第二代皇帝李曄(唐昭宗)主政末期的天復元年(公元901年),這一年是個大災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後就開始下雪,連雨加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即史書所謂,「自冬至春雨雪不止。」
在這樣極端天氣下,老百姓遭殃了,「民凍餒者無數」,意思是被凍死的老百姓不計其數,在當時的陝西京城,年頭十一月便「城中薪食俱盡」,「民凍餓死者日以千數」,每天凍餓死的老百姓都在千人以上,多麼可怕!
當時正值荒年,再加上這麼糟糕的雪天,連皇宮糧食都斷炊了,李曄只好命令宮人,在宮中支起一個小磨,自磨豆麥充飢,「自後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個人被凍餓死,民間災難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唐朝時的怪雪還有不少,如在李適(唐德宗)當皇帝的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公元805年2月10日,京城下起了「赤雪」,京城百姓議論紛紛,視為凶兆。
3、宋代的第三個寒冷期
在中國氣象史上,李曄當皇帝時處於「溫暖期」,相對來說,極端大雪天氣不是太頻繁,到了公元1000-1200年的兩宋時期,雪災又與中國古人過不去了。
圖:雪景山水圖(局部,宋·梁楷 繪。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一時期正處中國第三個寒冷期,我查閱了《宋史·五行志》,上面雪災紀錄在70次以上,一少都是連年發生,其中又以北宋初期為最,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主政22年,有5個年頭發生雪災: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雍熙二年冬,南康軍大雨雪,江水冰,勝重載。
端拱元年閏五月,鄆州風雪傷麥。
淳化三年九月,京兆府大雪害苗稼。
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
趙光義主政期間這幾場雪顯然不是最糟糕的,《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中所列兩次雪災,要嚴重多了,一次發生在趙煦(宋哲宗)當皇帝的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這年冬天,京師(今天河南開封)所在的中原一帶,入冬以後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導致「苦寒,民凍多死」,不少人家凍死光了,連屍體都無人掩埋,朝廷下詔賑災,「死無親屬者官瘞之」,官府安排人來掩埋屍體,趙煦因此取消了當年元宵節的遊幸活動,並恩告地方,進行撫慰。
另一次發生在趙桓(宋欽宗)當皇帝的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見大雪嚴寒,從當年陰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雪下個不斷,平地積雪厚達好幾尺,「人多凍死」。
當時京師站崗士兵手凍得兵器都拿不了,有的士兵被凍成了殭屍,如果光是雪還好,又刮強勁的西北風,《宋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老百姓沒有吃沒燒,官府員還算人道,叫老百姓到皇家花園砍伐花木當柴燒。
天災過後又來人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燒殺搶掠,把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以及皇族、後宮妃嬪、貴卿、臣僚等計三千餘人,統統俘虜回北方金國,是謂「靖康之難」。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將這兩次雪災,列為北宋年間「嚴重強寒潮災害」,是不是最嚴重的?我看不一定,元祐二年雪災的前一年,即嘉祐元年(公元1086年)正月二十四「大雨雪」,把宮架都壓折了,一周後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場「大雨雪」,導致「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眾」。
4、明清時期的第四個寒冷期
從明朝中期起,中國進入了第四個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後的清末才結束,長達500年,明、清兩朝恰好處於這一時間段內,所以國內學者把這一時期稱為「明清小冰期」,國際上則稱為「現代小冰期」。
自然,明清兩朝的雪災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頻繁,《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中,1900年以前的「嚴重強寒潮災害」僅節選17次,明清就占13次。
朱祁鈺(明代宗)當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國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區都下了罕見大雪,極為嚴寒,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西等地連下一個多月的雪,災情嚴重:江蘇蘇州,太湖斷航,港口封凍,「人畜凍死萬計」;浙江安吉,「凍死百餘人」;河北滄州,「凍死人畜無數」;山東德州,「人畜凍死」。
南方的廣西柳州等地,河裡的魚都凍死光了,而南方河魚被凍死是十分罕見的。在宋朝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曾出現過,當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晝夜方止,江、溪魚皆凍死」。
這還不是明朝歷史上最嚴重的雪災,最嚴重的應該是風流天子朱厚照(明武宗)當皇帝的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雪下得最兇猛的是華東地區,這些地區江河冰合,鳥獸凍死,甚至凍斃村民,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竟然同時成了「超級溜冰場」:太湖,「冰,行人履冰往來者十餘日」;洞庭湖,」冰合,人騎可行」。
在明清小冰期,又以清朝遭受的雪災最嚴重,《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節選明清「嚴重強寒潮災害」13次中,有9次發生在清朝,有學者又把17-19世紀的這一段時間稱為小冰期中的「寒冷期」,離現在最近的500年中最寒冷的五十年,即出現在這一時期,具體說,是公元1650-1700年間。
這最冷的五十年裡,連下一個月大雪並非罕見,而是常見,如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全國雪災,被凍死者「甚眾」。在河北一帶,不少人被凍斃在山洞裡。而當年南方的湖南永州等地,竟然也連下40多天雪,「民凍死者無算。」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華北、華東、華中等地連降大雪,一般連續下40-60天不等,黃河至龍門段都凍起來了,淮河更是堅凍兩個月。
全國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凍死人記載:湖北大冶等地,「凍餓死者甚眾」;河南開封一帶,「井冰,道路多凍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凍死」;安徽懷寧等地,「凍綏死者甚眾」;江蘇盱眙等地,「民多凍死,鳥獸入室呼食」;山東臨沂等地,「人多凍死」,威海「行人死者無算,屋內亦有凍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