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鮑叔牙與管仲:促成齊桓公霸業的「幕後英雄」
鮑叔牙畫像
鮑叔牙墓
入夏以來,濟南城東約15公里處的鮑山公園迎來了眾多的乘涼避暑者。鮑山綠樹蔥蘢,飛瀑高懸,清溪蜿蜒,鳥翔魚躍,自然是周邊群眾休憩、納涼的好去處。別看鮑山高不過百米,卻是齊魯大地上的一座名山,齊大夫鮑叔牙的墓就在鮑山東北角。近日,記者採訪了山東省美術館國家一級美術師、鮑氏族史研究會副會長鮑家虎,聽他講述鮑叔牙與齊桓公、管仲的典故。
少識管仲 坦誠相交
據有關史料測算,鮑叔牙生於約公元前728年,是杞國公子鮑敬叔之子。從青年時代起,鮑叔牙就有知人之智和高尚的操行。
《史記·管宴列傳》開篇就交待說:「管仲……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所謂管仲「常欺鮑叔」,說的是:管仲出生在貧寒家庭,家徒四壁,經常斷炊。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鮑叔牙出本錢,等賺了錢以後,管仲總是多分一些。鮑叔牙的夥計們鳴不平,但鮑叔牙解釋說:「管仲家裡窮,他需要多拿些錢奉養自己的母親。」所以管鮑分金的故事便被流傳開來,現在濟南的鮑山就建有分金橋,而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建有分金橋、分金亭來紀念這段佳話。
管仲與鮑叔牙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讀書、商討治國之道,鮑叔牙發現管仲才智超人,非平庸之輩,日後必定是齊國的棟樑之才,所以更加關愛他、資助他。
管仲曾經替鮑叔牙謀劃事情,卻使鮑叔牙更加窮困,管仲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君主免職,但鮑叔牙並不認為他愚笨、無能,認為管仲是沒有遇到好時機而已。管仲曾三次帶兵打仗,卻三次戰敗而逃,大家罵他是「膽小鬼」、「懦夫」。鮑叔牙忙替他辯白說,不是管仲膽小,而是管仲家中有八十高齡的老母,缺少人手照顧,所以他才愛惜性命。看到鮑叔牙處處關心自己,愛護自己,管仲感激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有勇有謀 桓公得齊
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就讓管仲做長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次公子小白的老師。齊襄公12年的時候,齊國發生了內亂,管仲於是就跟隨糾逃往魯國,鮑叔牙隨小白逃往莒國(今山東諸城、莒縣、日照一帶)。
後來齊襄公被刺殺,齊國大亂,糾和小白為了繼承侯位分別快馬加鞭地趕回齊國。管仲為了阻擋次公子小白回國即位,特借魯國軍隊埋伏在途中進行攔截。雙方激戰時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頭正巧擊中腰帶銅鉤上,鮑叔牙讓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裝已死,駕車帶小白飛馳到齊國。等到了臨淄城下,鮑叔牙先進城說服諸大夫,然後迎次公子小白進城即位,成為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被自己射死,與長公子糾從容前行,六天後回到齊國時才發現已經晚了。隨後魯國就率領軍隊擁護糾來爭奪王位,齊桓公連忙問鮑叔牙應該怎麼辦,鮑叔牙說:「以兵迎之。」鮑叔牙於是率領軍隊佈陣,派兩個將領各帶兵丁在兩邊埋伏,另派一隊人馬與魯國軍隊正面交戰,假裝戰敗,誘敵深入。等魯國軍隊深入埋伏圈後,鮑叔牙親自率軍隊迎戰,並號令三面夾擊魯軍,魯軍大敗,魯國國君魯莊公偷偷換了衣服才得以逃脫回國。鮑叔牙取得了勝利,齊桓公也鞏固了王位。
自知知人 讓位舉賢
據《國語·齊語》記載,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堅持讓鮑叔牙為宰相,但鮑叔牙「固辭讓」,認為自己當個太平宰相還行,要輔佐齊桓公稱霸則不行,堅決將相位讓與管仲。他說,我不過是您的庸碌之臣,您加惠於我,使我不至於受凍挨餓,這是您的恩賜。至於治理國家,卻不是我能勝任的,大概只有管仲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寬厚愛民,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誠恩惠使諸侯信賴,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為四方法則,我不如他;披甲擊鼓,指揮軍隊,使百姓勇敢殺敵,我不如他。管仲如同百姓的父母,要治理兒子,不能離開其父母。
但齊桓公對管仲的一箭之仇耿耿於懷,說,管仲親手用箭射我,射中帶鉤,差點要我的命,如今卻任用他,行嗎?鮑叔牙說,那是他為自己的主子勤苦效力,如果您能赦免他並讓他回國,他也會用同樣的忠心報答您。於是,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釋一箭之仇,按照鮑叔牙的意見,派人要求魯國送回管仲。
據《管子·小匡》記載,因擔心魯國知道齊國將重用管仲而將他處死,鮑叔牙用了一計,他對魯君說,公子糾是我們的親屬,所以請求您放了他讓我帶回國去。魯國於是殺掉了糾。鮑叔牙又說,管仲是我們的仇人,請交給我們,我們才甘心。魯莊公答應了,可魯國的謀臣施伯看破了鮑叔牙的計策,就勸說魯莊公不要把管仲給齊國,因為齊國並不是真的要殺掉管仲,而是要用他執政,管仲是天下的能人賢士,齊國如果得到他,將來必定會成為魯國的大患,不如殺了管仲把屍體交給齊國。當魯莊公答應了施伯準備殺死管仲時,鮑叔牙說,如果把管仲殺死在齊國,這是處罰懲戒齊國人;如果殺死在魯國,就等於懲戒魯國人。我們國君希望活著得到他,然後讓群臣殺了他,以殉國法;如果得不到活的,就是您與我們君主的仇人朋比為奸,這不是我們君主的要求,我不敢從命。於是魯莊公決定不殺管仲,將他捆綁起來用囚車押回齊國。
鮑叔牙接到了管仲,大哭了三次。這時候施伯對魯國的大夫們說,管仲這次肯定死不了,以鮑叔牙的仁德是不會殺害賢人的,他懂得推薦賢人來成就大的事業,鮑叔牙從前輔佐公子小白,先回到齊國奪得政權,管仲和召忽保護公子糾後回到齊國,為了爭奪君位,鮑叔牙與魯國大戰並且戰敗了魯軍,功勞也足夠大了,但無論是得天之助還是失天之助,他都一樣恪盡人事。現在魯國畏懼,殺掉公子糾和召忽,囚禁管仲還給了齊國,鮑叔牙知道已無後顧之憂,必然幫助管仲得到宰相之位,來展示管仲的才能,眾人也一定會稱許他有德。
桓公稱霸 感恩鮑叔
回到齊國後,管仲為相,鮑叔牙甘心居於管仲之下。管仲也沒有辜負鮑叔牙的苦心,治國安邦,使齊國日益富強,並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說,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沒有管仲也就沒有齊桓公稱霸諸侯的偉業。齊桓公也沒有忘記鮑叔牙的功勞,據《呂氏春秋·贊能》記載,管仲治理齊國,只要立了功,齊桓公必定先賞賜鮑叔牙,因為是他讓齊國得到了管仲。司馬遷也贊曰:「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公元前645年,即齊桓公41年,管仲病故。次年,齊桓公封鮑叔牙為相。此時鮑叔牙已經八十多歲的高齡了,他勉為其難接受了相位,並堅決抵制佞臣豎刁、易牙、開方等人的陰謀,卻遭受這些人的排擠打擊,於公元前644年,鬱鬱而死,終年84歲。而鮑叔牙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且多為有名的官吏。
後世對鮑叔牙幾無微詞,甚至被孔子稱為「賢者」。鮑叔牙待人赤誠、厚人薄己、重義輕財是古今交友的楷模;不居功自傲,為國忘私,讓位舉賢又是我國歷史上忠臣良仕的典範;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成為後世者為人的表率。而「管鮑之交」也作為成語流傳下來,用來稱讚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
相關鏈接
唐人詩歌頌管鮑
唐人詩歌頌管鮑者,首推詩仙李白。他在《陳情贈友人》中寫道:「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臨財不苟取,推分固辭讓。後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對鮑叔牙這種高風亮節的薦賢情操給予高度評價和讚揚。
在《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李白又曰:「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李白在詩中以諸葛亮、管鮑自喻,言已結交崔氏兄弟可與之共榮,有希冀崔氏引薦之意。
李白詩《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中曰:「窮與鮑生賈,饑從漂母餐。」李白用此詩形容自己與元丹丘之間的交情猶如管鮑之交。由於此時李白的境遇有類管仲微賤之時,故在這首詩中有「窮與鮑生賈」之語。
在《贈張相鎬(其一)》中,李白詩曰:「昔為管將鮑,中奔吳隔秦。一生欲報主,百代思榮親。其事竟不就,哀哉難重陳。臥病宿松山,蒼茫空四鄰。風雲激壯志,枯槁驚常倫。」詩中句「昔為管將鮑,中奔吳隔秦」,謂其往昔與張相鎬相善如管鮑,中道分離,一在東南,一在長安。
唐人詩歌頌管鮑者,除李白之外,還有杜甫、高適、陳子昂和元稹。他們的詩作,其主旨均是褒揚管鮑貧賤之交的。
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十年長安的困守和安史之亂,使杜甫生活在唐代最低層。他流離失所,貧困潦倒,飽嘗了苦難和艱辛。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使得他對貧交的感觸最深。此詩涇渭分明,針砭時弊,痛快淋漓地頌揚了管鮑之「貧時交」,對反覆無常者、輕薄者給予了無情鞭撻。
杜甫詩《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二):「燕入非旁捨,鷗歸祗故池。斷橋無復板,臥柳自生枝。遂有山陽作,多慚鮑叔知。素交零落盡,白首雙淚垂。」此詩為杜甫過亡故斛斯莊時有感而作。「多慚鮑叔知」,用以比己與斛斯情誼;「素交零落盡」,謂世傳管鮑善交,杜甫與斛斯亦是真樸歷久之朋友。
高適在《贈任華》詩中寫道:「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世人不解結交者,唯重黃金不重人。黃金雖多有盡時,結交一成無竭期。君不見管仲與鮑叔,至今留名名不移。」高適在給任華的詩中,崇尚「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的交友之道,這和杜甫所主張的「貧交」、「素交」不謀而合,其主旨一脈相承。
元稹《寄樂天二首》詩中云:「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雷陳?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詩人因被誣「謀刺裴度」而出刺同州,他在給白居易的詩中以雷陳、管鮑比喻他們之間的友好情誼。
虢國大墓
玉龍綴
玉面罩
出土文物
上世紀90年代初,河南省三門峽市會興村的村民在挖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地下的古墓,由此引發了當地的盜墓狂潮,為保護文物,有關部門決定進行大規模搶救性發掘。
考古人員面對的是一座罕見的大墓,是我國目前出土級別最高、保留最完整的西周時期的國王大墓,大墓出土的文物多達3600多件,其中玉器達724件,超過了許多博物館的存量。人們迫切想知道這座大墓的主人是誰?它背後又隱藏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1990年9月,考古人員開始挖掘這座古墓,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向下挖了10多米深還沒有見到棺木的影子。古墓如此之深,預示著人們面對的可能是一座罕見的大墓。
這座編號M2009的大墓位於黃河谷地的邊緣地帶,為一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墓,墓口長 5.6米,寬 4.4米,但越往下挖,墓底越大,站在墓底向上仰望,不禁讓人心生恐怖。
為了確保安全,考古人員把墓壁上部向外擴挖成三級台階,由於降低了坑壁的高度,減輕了上部的壓力,發掘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
12月初,考古隊員已經挖掘了兩個多月,槨室周圍的一些隨葬品隱隱約約露了出來,大墓沒有任何被盜過的跡象,這讓考古隊員們非常激動。
清理完槨室的朽灰,外棺蓋上密密麻麻地佈滿了許多精美的玉器,有玉璧、玉戈等,其中玉戈等都是方向一致,顯得非常整齊,顯然是送葬人精心擺放的。
除了這些擺放整齊的大型玉器外,讓人奇怪的是,外棺蓋上和周圍還有許多散亂的玉羊、玉豬、玉虎等小件物品。考古隊員根據這些小件玉器都有穿孔的特點,判斷這個墓的外棺覆蓋有絲或布做成的華麗棺罩,那些掉落的玉製的小動物都是縫在棺罩上的小飾物。
考古隊員用毛刷、吹子等工具小心翼翼地進行清理,讓人驚喜的是,他們發現其中有10件玉片上隱約有用毛筆書寫的痕跡,字跡很工整,顯示寫字人的認真和恭敬。
經過辨認,考古人員在其中一件玉片上發現有用毛筆書寫的"南仲"的字樣,這給這座大墓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古文獻記載了他是西周宣王時期前後的一個國之重臣。
《詩經·小雅·出車》裡有"王命南仲,往城於方"的詩句,歌頌南仲帶兵出征的凜凜風采。
能讓這位戰功赫赫的大將千里迢迢從西周的國都鎬京來參加他的葬禮,這個人無疑應當是虢國的一位國君。
M2009號墓室的下面做了精心的裝飾,它用多塊木板南北縱向鋪滿底部,底板上鋪一層蓆子,蓆子上密密麻麻放滿了隨葬物,陪葬品之多,保存之完好,以至於見多識廣的考古人員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經過清點,發現這確實是一座西周時期規格最高的九鼎八簋大墓,其中僅青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圜腹蹄足與西周晚期王室鼎制風格一致,它象徵著墓主人的王侯之尊。
讓考古人員驚訝的是,這座大墓隨葬的編鐘和編磬竟然都是雙套的。出土的編鐘一套為8件甬鐘,一套為8件紐鐘,它是目前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墓主人雖然沒有突破西周最高九鼎的禮制規定,但卻把編鐘和編磬成對地使用,以此顯示自己的富有和高貴。
□清理掉器物上的泥土後,部分銘文顯露出來,其中有 44件器物的銘文均表明這座墓的主人叫"虢仲",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有著不可一世的地位和權勢。
中國先秦史學會的蔡運章先生介紹說:虢仲是周厲王時期的執政大臣、卿士,虢公長父。
根據史料可以知道,虢公長父是三門峽虢國的第一代封君,曾擔任虢國國君和周厲王的卿士。關於虢公長父,史書中記載最多的就是他輔佐周厲王征伐淮夷一事。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歷時10多年,極大消耗了周王室的人力和物力。為保證戰爭的需要,周厲王橫徵暴斂,還採取恐怖手段,禁止"國人"談論國家政事,以至於熟人見面不敢說話,只能以目相視,成語"路人以目"即來源於此。
蔡運章先生介紹說:後來就爆發了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把周厲王趕出了京城,流亡到現在山西霍縣一個叫彘的地方,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共和執政"。
公元前841年又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執政維持了14年之後,周厲王死去,大臣們立太子即位,這就是周宣王。
好戰又奸佞的虢公長父被視為引發國人暴動的禍首,所以"國人暴動"也被人稱作"虢公長父之難"。那麼,虢公長父是在暴動中被打死了還是隨周厲王一起逃跑了,史書中並沒有記載。
蔡運章先生認為,通過M2009號大墓的挖掘,根據文獻記載和墓中出土的銅器銘文來綜合研究,大墓的主人就是輔助周厲王平定東南夷叛亂的虢公長父。
墓中還出土有大量的兵器,表明墓主人是一個尚武的人,這也符合虢公長父10多年討伐淮夷、窮兵黷武的性格,而且"虢"字從字形上看,就是一人手執兵器與虎搏鬥,寓意威武和勇猛。
□為更仔細地清理棺內的文物,考古人員把內外棺一起吊運到室內清理,讓考古隊員驚奇的是,打開裹著虢公長父的毛氈,眾多讓人見所未見的玉器出現了!
墓主人頭頂上疊壓有3層玉器,面部覆有玉罩,頸部掛有7組玉璜組成的佩飾,胸部、肩部、骨盆、腳下擺滿了各種玉器,也就是說,這位國王下葬時,各種美玉幾乎把他包裹了起來。
墓主人手中的玉握非常精美:左手握為青白玉,為商代遺物;右手握著青玉,呈圓管狀,週身飾旋轉龍紋,這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
經過清點,M2009號墓內出土的器物經多達3600多件(套),其中出土的玉器達724件,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等,而且大部分為上乘的新疆和闐玉。這些玉器中最多的是仿動物形玉器,這些動物造型活潑傳神,充滿了想像力。
西周貴族喜歡佩戴玉石,並用玉的光潤溫暖用來形容君子的溫良品德,以玉的多少顯示自己的地位。用這麼多玉陪葬,可見虢公長父是如何地附庸風雅。
考古人員根據史料和出土的有關文物,推算出虢公長父活了80多歲,身高約為1.68米。至此,我們可以復原一下虢公長父的生活:
在"國人暴動"中,虢公長父倉皇逃到了自己的封地虢國,雖然丟掉了王室卿士一職,但他仍然享受著諸侯之尊。回到虢國後,虢公長父依然過著奢侈的生活,終日飲酒作樂。在宣王初年,垂垂老矣的虢公長父終於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他享受到了最後的榮華富貴,虢國的臣民給他舉辦了一個奢華隆重的葬禮。
□這次大規模的鑽探與發掘,不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還找到了高級貴族墓葬區,明確了虢國墓地的範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世界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目前已經探明虢國墓地總面積達32.45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3萬多件。虢國墓地遺址共發現有七八百座墓葬,已經發掘的有250多座,至今仍有500多處墓葬沒有發掘。
那麼,在幽暗的地下,究竟還埋有幾位虢國國君呢?
三門峽虢國共有6任國君,三門峽虢國的第一任國君就是2009號墓的虢公長父,最後一任國君虢公丑在晉國滅虢時逃到了東周的都城洛邑,這樣看來,國破家亡的亡國之君虢公丑不可能埋葬在虢國公墓裡。
在虢國博物館內,有一座在原址保留的大墓,這就是編號2001的虢國第二任國君虢文公的墓地。
虢文公是虢公長父的兒子,他的墓也是因為發現了盜洞,才進行搶救性發掘的,考古隊沿著墓壁向下挖的時候,這個盜洞始終跟隨著挖掘過程,盜洞距離地表已經超過了11米。
離盜洞底部僅僅40厘米,考古隊員就發現了一件玉莖銅芯鐵劍,鐵劍長 34.2厘米,劍柄用玉做成,鐵劍劍身用絲織品包裹,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顯然,這把劍是墓主人的心愛之物。
出土時,劍身嚴重銹蝕,看起來並不起眼,但經過測試,證明這把劍是鐵製的,這一結果令人吃驚。這就把中國人工冶鐵的歷史,經過科學院檢測又往前推了將近200年,過去所發現的人工冶鐵最早是戰國時期的。
這說明在西週末年,中國人已經學會了人工冶鐵技術,這把鐵劍也是中國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另外,虢文公也和他的父親一樣,也是美玉的狂熱愛好者,他胸前披掛的一組七璜聯玉珮,由374顆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飾件連綴而成,顯得非常華麗。
在墓主人的面部還覆蓋著一些形制特別的玉片,這些不同幾何型的小玉片組成了一個「綴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臉上。
西漢時期,金縷玉衣開始流行,而它的雛形就是「綴面玉罩」。
□虢石父是虢國的第三任國君,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烽火戲諸侯」就和他有關……
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曾提到虢石父「奸詐好利」,他挑唆周幽王廢掉申後和太子,立幽王特別寵愛的美女褒姒為皇后。後來,幽王為換取整日皺著眉頭的褒姒一笑,竟點燃烽火來戲弄諸侯,出這個主意的人就是虢石父。
昏庸的周幽王最後招致眾叛親離。公元前771年,申國、曾國聯合犬戎等少數民族部落攻破西周的國都鎬京,周幽王被殺,新即位的周平王把首都東遷到洛伊,西周結束,中國歷史上的東周開始了。
中國先秦史學會蔡運章先生介紹說:正是虢石父和褒姒結合起來,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犬戎之亂」。在這次犬戎之亂中間,申侯和犬戎結合起來,把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下,擄褒姒而去,犬戎把褒姒擄去了,把太子伯服也殺死了,但是史書上沒有記載虢碩父的結局,按照年齡的推斷,虢碩父這時候他已經70多歲了。
1989年,三門峽公安部門在追繳的文物中,發現了一尊「簠」(古代祭祀時盛穀物的器皿,長方形,有蓋有耳),上有「虢碩父」的名字,古代「碩」和「石」相通,所以這裡的虢碩父就是虢石父。
根據文物販子交代,這件「虢碩父」簠就出自虢國墓地,這說明虢石父也和他的爺爺虢公長父一樣,在動亂中逃到了自己的封國虢國。
在諸侯競相爭霸的情況下,虢國始終忠心耿耿,虢國第四任和第五任國君虢公忌父和虢公林父,忙著為周王室討伐反叛的諸侯,並多次攻打晉國,干預晉國內政,但他們總算得到了壽終正寢,虢公忌父和虢公林父這兩位曾經不可一世的國君也應該深埋在這片黃土之下。
但正因為他們的窮兵黷武才耗盡了國力,以至於後來有了晉國「假道伐虢」、虢國末代國君虢公丑落荒而逃的悲慘結果。
曾經風光一時的虢國終於消失在了春秋時代滾滾的狼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