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重慶渝中挖掘南宋石炮彈據稱曾砸死蒙古皇帝
釣魚城發現的石製炮彈 巴縣衙門老鼓樓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投石器使用的「炮彈」
投石機:《武經總要》中介紹最大的需拽手50人,長達8.76米。一次發射石彈45公斤,發射距離超過500米。
渝中區巴縣衙門老鼓樓遺址又有重要考古發現,考古人員從南宋夯土包磚高台建築旁邊挖出了20餘枚石製精美炮彈。老鼓樓遺址夯土包磚高台建築系南宋抗蒙山城體系指揮中心及統帥余玠的帥府所在地。
渝中區發現的這批石製炮彈,同時也印證了南宋抗蒙山城作戰體系中重慶的樞紐地位———同屬南宋抗蒙山城體系的合川釣魚城正實施保護的古戰場南水軍碼頭、南一字城牆遺址,此前也發掘出炮台和類似石製炮彈。蒙古皇帝蒙哥指揮釣魚城之戰時死于飛石,就是同樣的石製炮彈。
首席記者 丁香樂
記者 張質 攝影報道
施工挖出20餘枚石炮彈
據渝中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7月,考古人員在高台建築西邊施工時,挖出一窩石製炮彈,多達20餘枚。記者估算每顆石製炮彈,直徑約15厘米,重約兩三公斤,圓滾滾如恐龍化石蛋。
這種石炮彈由投石機發射。投石機是一種古老戰鬥器械,已存在近3000年。南宋時期,投石機製造與戰術使用到達高峰。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介紹其中最大的需拽手50人,長達8.76米,一次發射石彈45公斤,發射距離超過500米。
專家介紹,巴縣衙門發現的這批石製炮彈用砂岩打製,鏨痕細密,個體渾圓,做工非常精緻。炮彈的發現地位於余玠帥府,呈一窩形狀,邊上有古建築遺跡。專家判斷,這批炮彈當時可能主要是用於帥府衙門展示,起威嚇等作用。
投石機奪命蒙哥大汗
據悉,同屬南宋抗蒙山城體系的合川釣魚城正實施保護的古戰場南水軍碼頭、南一字城牆遺址,此前也發掘出炮台和類似石製炮彈。釣魚城發現的炮彈主要用於抵抗蒙軍進攻,比巴縣衙門這批炮彈稍大,重約5公斤,由投石機發射。史料記載,蒙古皇帝蒙哥指揮釣魚城之戰時死于飛石,就是跟這批石製炮彈相同。
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但在釣魚城遭遇頑強抗擊,騎兵衝擊無用,誘降、士兵搭架攀登攻擊、挖地道偷襲等均不管用。
1259年二月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決定親臨前線觀察戰況。據《元史·憲宗本傳》記載,釣魚城城頭宋軍發現了城外200米外蒙哥的青羅傘蓋,於是讓小型投石機集中發射,炮石交集,蒙哥身受重傷。七月,蒙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北溫泉),蒙哥大汗逝世。
蒙哥逝世,蒙軍被迫撤軍北還,不但延續南宋壽命,還導致整個歐亞戰局得以緩和,世界歷史因此改寫。西方史學家把釣魚城稱作「上帝折鞭處」。
擊斃蒙哥飛石被發現
去年底,市文物考古所發佈消息表明,正實施保護的釣魚城古戰場南水軍碼頭、南一字城牆遺址,發掘出了炮台、石製炮彈等。專家認為,這與擊斃蒙哥的炮彈相同。
地處嘉陵江河灘的水軍碼頭上,長度超1米、呈長方體的青石隨處可見。青石順江岸緩坡分3層修築,有平台5處。考古人員稱為遺址二號平台的地方,發掘出約半人深的坑中,密密麻麻分佈著眾多卵石,似海碗大小。
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長袁東山介紹,卵石就是宋軍抵抗蒙軍使用的炮彈,發射卵石的兵器是投石機。這種重約5公斤的卵石經投石機發射後,最遠射程400米左右。被發掘出的堆放卵石的地方相當於彈藥庫,投石機位於不遠處的炮台。
考古專家說,當時主要投石方式是通過城牆上的人喊話,操作投石機的士兵用調整步伐等方式校正射擊方位等,聽令投石。專家認為,史載擊斃蒙古皇帝蒙哥的飛石,跟碼頭髮掘出的石製炮彈相同。
據推測,巴縣衙門發現的這批石製炮彈,材質為砂岩,雖與釣魚城卵石製炮彈有所不同,但二者的發射工具應屬同一種投石機。
山城抗蒙體系立大功
據文獻記載,重慶在南宋末年成為抗蒙戰爭指揮中心和戰略樞紐。當時的抗蒙山城作戰體系主要涵蓋川陝戰區,統帥余玠,主要負責指揮白帝城、釣魚城、四川及陝西等地方的軍事力量。
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長袁東山等考古學家,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尋找抗蒙遺址。渝中區老鼓樓遺址的發現,抗蒙山城作戰體系已經完全清楚:核心級的指揮部就是如今發現的老鼓樓衙署;次級為釣魚城、白帝城、瀘州神臂城等;三級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級如渝北多功城等。尤其是合川釣魚城,成功防禦達36年,有「東方特洛伊」之稱,鑄就世界古代戰爭史神話。
□相關新聞
南宋重慶城真容漸現
今年4月底發現並確認的巴縣衙門老鼓樓遺址夯土包磚高台建築,系南宋抗蒙山城體系指揮中心及統帥余玠的帥府。隨著挖掘的進行,真正的南宋重慶城風貌逐漸顯現。
專家認為,巴縣衙門南宋夯土包磚高台建築,應該是南宋重慶城乃至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四個安撫使路組成的四川制置使迎接各地來客的場所,類似於一個大家庭的客廳,這說明老鼓樓遺址所在地當時已經是重慶城中心所在。
巴縣衙門片區歷來為重慶母城核心,明清時期為重慶府衙、川東道衙、巴縣衙門所在地,為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宋時金碧山(今天的解放碑地區)、菜園壩、兩路口等處,尚屬一片荒蕪,從朝天門至儲奇門沿江一線,是鬧市。
專家介紹,南宋置司、抗戰陪都、中央直轄,是重慶城市發展史上3次大飛躍,而南宋置司則是作為重慶城市大發展的發端。但重慶城明清以前城市遺跡,除老鼓樓遺址外,目前尚未發現其他相關實物。
目前,老鼓樓遺址因經費原因施工暫停。除夯土包磚高台建築、石製炮彈,考古專家還發現一條向北延伸的夯土帶,同時,在高台兩側,也有兩條夯土帶平行出現。這說明在殘留的夯土高台附近,還有更多的官方建築存在,共同構成南宋重慶城的指揮中心———余玠帥府。考古工作者們信心滿滿,南宋重慶城遺址真正風貌正逐漸顯現。
投石機技術南宋達高峰
最大的需250人操作 射程500米
中國象棋中的「炮」,就是指投石機。作為一種戰鬥器械,它已存在近3000年。
始於春秋盛於宋
我國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的投石機是春秋戰國時代。首次大規模使用,則是李信攻楚一戰———秦軍渡河時,楚軍秘密準備的投石機突然同時發射,20萬秦軍潰敗,李信自殺。《三國誌》記載投石機,則為大家廣泛熟知:曹軍造出大量投石機,取名「霹靂車」,所向披靡。
到了唐代,投石機已作為摧城拔寨主要戰鬥裝備。《舊唐書·東夷·高麗傳》記載唐太宗遠征高麗時攻城場景:「高麗聞我有拋車,飛三百觔石於一里之外者,甚懼之,乃於城上積木為戰樓以拒飛石。」
到宋代特別是南宋,投石機製造與戰術使用到達高峰。宋《武經總要》記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機的重視。該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機械,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最遠發射距離達500米。
蒙古軍發揚光大
宋以前投石機主要為人力或畜力發射型,即以大量士兵或者戰馬同時向一個方向驟然扯動牽拉索,拉起力臂將沉重炮石以拋物線射出。隨後,蒙古軍隊因世界征戰,將投石機發展到極為犀利和恐怖。
蒙古軍隊在攻城略地中認識到投石機的重要性,並迅速引進技術進行改進,設計了雙弩背的復合弓結構,彈力更加強勁。同時,這樣的弩機已有時用於發射特製的鐵箭和燃油筒。
隨後,蒙古軍隊又發明了重式投石機,即由重物取代人力或畜力,士兵先利用絞盤將重物升起,裝上炮石後,釋放重物,炮石投出,大幅減少操作的人員和空間,可以調整重物控制射程,投擲準確度大為提升,並開始投射藥物與燃燒物混合的化學武器、腐爛的人畜屍體等製作的「生物武器」等。
湖北襄陽市區近年在舊城改造中,挖出很多石球,最重300多斤。這些石球表面粗糙,是為了在發射時增加它的摩擦力,不容易從拋石機上脫落。根據襄陽縣志記載,這批石球系當年蒙古軍隊攻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