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十大名不副實的名將:兵仙韓信竟也上榜
一、韓信
韓信頂著「兵仙」頭銜而戰績平平。
根據百科中關於《還定三秦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陳下之戰》介紹;又看數遍《史記》發現韓信戰功真是戰績平平乏善可陳,如何能配兵仙稱號?
《淮陰侯列傳》發現韓信戰功沒有多少,對話就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司馬遷如此的往《淮陰侯列傳》裡大量的注水不言而喻。司馬遷就是為了把戰績平平的韓信給打造成名將形象。
為什麼司馬遷如此的包裝韓信?
漢初歷史記載多源於自司馬遷,而因為司馬遷被宮後對漢朝懷有很深的怨念,我們知道太監都是極其變態的司馬遷為了報復漢政府,於是就極盡摸黑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如果你想黑一個人,拔高被他幹掉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韓信被漢朝幹掉,於是就為司馬遷提供了極好的黑劉邦的素材,如此司馬遷真是煞費苦心的包裝韓信。本來韓信謀反被殺是完全咎由自取,現在大家都認為好像韓信功高震主被殺,說劉邦背信棄義過河拆橋。其實完全是受司馬遷誤導,韓信戰績只能算平平根本扯不上有多高。
二、周瑜
周瑜頂著「文武韜略」頭銜而名不符實。
中國古代所謂名將,分成兩種。一種是被後世用兵打仗的人各種吹捧。另一種則是被後世的小文人各種吹捧。比如像三國裡,吹捧諸葛亮的就是李靖這樣懂軍事的指揮家。而吹捧周瑜的呢,就是杜牧、蘇軾這樣的不懂軍事的文人。
其實看《三國誌》,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周瑜在三國,基本上就是一個比打醬油稍微好點的角色。
從史料可以看出,赤壁之戰獻計和執行者都是黃蓋,周瑜只是起決策作用,他並沒參加戰鬥,決策功勞是必須有的,不容磨滅。
南郡之戰,是真正意義上周瑜統帥指揮兵團的一次大兵團戰爭。這場戰鬥,耗時一年,雙方大戰數次。
南郡之戰周瑜的指揮能力並不是很出色,起先周瑜指揮還處於劣勢,劉備,呂蒙先後獻計,才扳回劣勢,最後把自己給搭進去,弄的重傷。
周瑜軍事能力已經被分析出來了,總結一句:庸碌無為,二流武將水平。
所以說,後世不以周瑜為名將,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肆吹捧,周瑜在歷史上基本就是個路人。
漢初歷史記載多源於自司馬遷,而因為司馬遷被宮後對漢朝懷有很深的怨念,我們知道太監都是極其變態的司馬遷為了報復漢政府,於是就極盡摸黑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如果你想黑一個人,拔高被他幹掉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韓信被漢朝幹掉,於是就為司馬遷提供了極好的黑劉邦的素材,如此司馬遷真是煞費苦心的包裝韓信。本來韓信謀反被殺是完全咎由自取,現在大家都認為好像韓信功高震主被殺,說劉邦背信棄義過河拆橋。其實完全是受司馬遷誤導,韓信戰績只能算平平根本扯不上有多高。
二、周瑜
周瑜頂著「文武韜略」頭銜而名不符實。
中國古代所謂名將,分成兩種。一種是被後世用兵打仗的人各種吹捧。另一種則是被後世的小文人各種吹捧。比如像三國裡,吹捧諸葛亮的就是李靖這樣懂軍事的指揮家。而吹捧周瑜的呢,就是杜牧、蘇軾這樣的不懂軍事的文人。
其實看《三國誌》,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周瑜在三國,基本上就是一個比打醬油稍微好點的角色。
從史料可以看出,赤壁之戰獻計和執行者都是黃蓋,周瑜只是起決策作用,他並沒參加戰鬥,決策功勞是必須有的,不容磨滅。
南郡之戰,是真正意義上周瑜統帥指揮兵團的一次大兵團戰爭。這場戰鬥,耗時一年,雙方大戰數次。
南郡之戰周瑜的指揮能力並不是很出色,起先周瑜指揮還處於劣勢,劉備,呂蒙先後獻計,才扳回劣勢,最後把自己給搭進去,弄的重傷。
周瑜軍事能力已經被分析出來了,總結一句:庸碌無為,二流武將水平。
所以說,後世不以周瑜為名將,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肆吹捧,周瑜在歷史上基本就是個路人。
三、曹操
曹操頂著「三國第一軍事家」名頭而軍事平庸。
曹操的軍事能力完全是被武帝紀吹出來的,而其平庸的軍事戰略能力很早就能夠看出,其第一戰如果按照武帝紀記載[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孫子雲[小敵之堅,大敵之擒。]曹操帶著人馬與西涼鐵騎正面對戰,揚短避長,自取其敗,孫子兵法算是白讀。
清算一下曹操的對手:呂布[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可曹操遇上,連連慘敗,若不是袁紹當東郭先生,早已完蛋。劉備[拙於用兵],可一旦羽翼豐滿,立馬叫曹操吃癟。張繡一區區地方小軍閥,有了賈詡助陣,曹操在擁有荀彧,荀攸,郭嘉的情況下即連征不克,敗軍失將,臉面丟盡。黃蓋一老卒,即將曹丞相估成粽子,上屜蒸熟。至於在歷史上是個角兒的,譬如周瑜,那老曹更是孔夫子搬家,先敗赤壁,再敗烏林,輸干賭本,一敗塗地。
四、項羽
項羽頂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名聲而浪得虛名。
看了多遍《史記》發現項羽軍事才能只是司馬遷吹捧的厲害。《項羽本紀》司馬遷吹得比較厲害而且誇張的更恐怖,彭城三萬破五十六萬聯軍;廣武項羽怒目嚇的漢樓煩將躲起來;東城項羽怒目漢追軍赤泉侯楊喜,嚇的楊喜人馬俱驚,逃跑數里;烏江邊項羽步戰獨殺數百漢軍鐵騎,項羽如此能力根本不是人類範疇能夠達到的。
彭城之戰聯軍真有56萬人嗎?根本不可能,都是司馬遷為了吹捧項羽誇大楚漢懸殊力量很大,讓人認為項羽三萬破56萬戰神形象一覽無餘啊!如果聯軍真有56萬那運糧草的民夫需要達數百萬,可能嗎?根本不可能實現,其實司馬遷都是把民復都給算進去充數,數萬軍隊就要動員十幾萬民夫,何況幾十萬大軍。
四、項羽
項羽頂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名聲而浪得虛名。
看了多遍《史記》發現項羽軍事才能只是司馬遷吹捧的厲害。《項羽本紀》司馬遷吹得比較厲害而且誇張的更恐怖,彭城三萬破五十六萬聯軍;廣武項羽怒目嚇的漢樓煩將躲起來;東城項羽怒目漢追軍赤泉侯楊喜,嚇的楊喜人馬俱驚,逃跑數里;烏江邊項羽步戰獨殺數百漢軍鐵騎,項羽如此能力根本不是人類範疇能夠達到的。
彭城之戰聯軍真有56萬人嗎?根本不可能,都是司馬遷為了吹捧項羽誇大楚漢懸殊力量很大,讓人認為項羽三萬破56萬戰神形象一覽無餘啊!如果聯軍真有56萬那運糧草的民夫需要達數百萬,可能嗎?根本不可能實現,其實司馬遷都是把民復都給算進去充數,數萬軍隊就要動員十幾萬民夫,何況幾十萬大軍。
五、孫武
孫武頂著「兵家之祖」名頭而紙上談兵。
就因為孫武寫了一部《孫子兵法》後人為給孫武臉上貼金,把本來是吳王闔閭親自掛帥率領的吳軍大破楚軍的柏舉之戰後人都吹到變成是孫武指揮的經典之戰了,柏舉之戰名將伍之胥的作用都比孫武大,伍之胥曾獨自率兵多次擊敗過楚軍,而孫武從來就沒有單獨帶過兵。
六、李廣
李廣頂著「飛將軍」名頭的常敗之將。
《史記李將軍列傳》描述了號稱飛將軍李廣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著作者寄予的一種獨特的深深的同情與感慨。作者對李廣一生在貴戚的排擠壓抑中度過深為感憤,對他「引刀自剄」的悲慘結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著讀者之心。於是後人寫道:「李將軍的保衛祖國邊疆的功績、超凡絕倫的勇敢,以及敵人聞之喪膽的聲威也通過作者的筆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上。」
千百年來,卻幾乎沒有幾個人透過這層深厚的同情之網,冷靜地全面地觀察主人公的一生。實際上,這位深受後人尊敬的李將軍,有名將之稱而無良將之實。更準確地說,李廣是一個懷有精湛武功與異常勇敢的衝鋒陷陣的個體性的勇士,而並沒有指揮千軍萬馬、攻城破敵的大將之才。
千百年來,卻幾乎沒有幾個人透過這層深厚的同情之網,冷靜地全面地觀察主人公的一生。實際上,這位深受後人尊敬的李將軍,有名將之稱而無良將之實。更準確地說,李廣是一個懷有精湛武功與異常勇敢的衝鋒陷陣的個體性的勇士,而並沒有指揮千軍萬馬、攻城破敵的大將之才。
七、袁崇煥
袁崇煥頂著「明末長城」頭銜而迷霧重重
「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錢穆《國史大綱》序
袁崇煥翻案與否,本對中華歷史進程無關大礙。但糾清袁一案,足以見國人的部分歷史觀。
袁崇煥是明末被北京民眾生啖其肉的「漢奸」?還是清廷包裝推出的「大英雄」?
恐怕都不是,綜合分析,袁確「剛正、孤迂、清廉和忠耿」,但同樣「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好為大言,劍走偏鋒,一優秀但不夠傑出。
八、陳慶之
陳慶之頂著「白袍戰神」頭銜而誇大其詞。
「(陳慶之)以3000人將20萬敵軍打得人仰馬翻」的神話戰績——這乍一看簡直是駭人聽聞,其實細究一下,謊言不戳自破。
陳慶之護送元顥,千里挺進,直至攻佔了洛陽城,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陳慶之為什麼能夠這麼輕易千里殺入洛陽城呢?這跟北魏朝廷的應敵策略有關。
當時北魏國內可謂烽煙遍地,各類起義事件層出不窮,就在陳慶之護送著外逃的北魏宗室元顥殺回奪權的同時,山東一帶也崛起了一支以邢果為首、人數逾10萬的起義軍。要先對付哪個呢?經過延議之後,北魏朝臣們一致認為元顥、陳慶之這邊「孤弱不足慮(因為才7000人)」,而邢果那邊「眾強盛,宜以為先」,所以他們作出決定:「(先)定齊地(即先打邢杲),還師擊(元)顥。」
這便是陳慶之得以暢通無阻千里直殺洛陽城的最大原因,魏軍主力傾巢而出,朝廷一號人物爾朱榮征討流民未歸(等他回來後便將陳慶之殺回南梁),二號人物元天穆又出征東邊的邢杲,於是主要的精兵猛將全部調出,一路空虛,才給了南邊的陳慶之機會,所以在《魏書·元天穆傳》裡面也記載,陳慶之其實是「乘虛陷滎陽」。因此,陳慶之北伐奇跡的產生,是建立在對手實力空虛的基礎上的。
恐怕都不是,綜合分析,袁確「剛正、孤迂、清廉和忠耿」,但同樣「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好為大言,劍走偏鋒,一優秀但不夠傑出。
八、陳慶之
陳慶之頂著「白袍戰神」頭銜而誇大其詞。
「(陳慶之)以3000人將20萬敵軍打得人仰馬翻」的神話戰績——這乍一看簡直是駭人聽聞,其實細究一下,謊言不戳自破。
陳慶之護送元顥,千里挺進,直至攻佔了洛陽城,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陳慶之為什麼能夠這麼輕易千里殺入洛陽城呢?這跟北魏朝廷的應敵策略有關。
當時北魏國內可謂烽煙遍地,各類起義事件層出不窮,就在陳慶之護送著外逃的北魏宗室元顥殺回奪權的同時,山東一帶也崛起了一支以邢果為首、人數逾10萬的起義軍。要先對付哪個呢?經過延議之後,北魏朝臣們一致認為元顥、陳慶之這邊「孤弱不足慮(因為才7000人)」,而邢果那邊「眾強盛,宜以為先」,所以他們作出決定:「(先)定齊地(即先打邢杲),還師擊(元)顥。」
這便是陳慶之得以暢通無阻千里直殺洛陽城的最大原因,魏軍主力傾巢而出,朝廷一號人物爾朱榮征討流民未歸(等他回來後便將陳慶之殺回南梁),二號人物元天穆又出征東邊的邢杲,於是主要的精兵猛將全部調出,一路空虛,才給了南邊的陳慶之機會,所以在《魏書·元天穆傳》裡面也記載,陳慶之其實是「乘虛陷滎陽」。因此,陳慶之北伐奇跡的產生,是建立在對手實力空虛的基礎上的。
九、郭嘉
郭嘉頂著「算無遺策」頭銜而徒有虛名。
自打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老人們津津樂道地講述著郭嘉的「遺計定遼東」,「十勝十敗說」等故事。彷彿郭嘉就是活神仙一般。直到現在,反亮派們都在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這個智慧的神像,不忍心讓他有一點點破痕。遺憾的是,反亮派所奉信的這個神像原本就是一個虛假的智慧泡沫,而且它還侵蝕著我們的理智,使我們沉迷於偽智慧而不能自拔。
近年來網上更是流行翻案,很多人受反亮派的影響,都認為郭嘉是三國第一謀士。事實的確如此嗎?可是遍查歷史資料發現,郭嘉並不像人們說得神乎其神。郭嘉在正史中默默無聞,不知過了多少年被羅貫中發現了,於是才聲名大噪!三國演義中簡直把他吹得無所不能。
縱觀郭嘉的一生,其理論才華堪比馬謖,趙括,但實際統兵能力不詳。他從未真正率兵打仗,自己最多只是幫將軍們出謀劃策。曹操也覺得這個人靠不住所以不敢讓他自己帶兵。有人說,假如馬謖死在了征南蠻的路上,也會被人當作郭嘉一樣地瘋狂崇拜。或者把馬謖放到曹操手下當謀士,也會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說」。我覺得很有道理。遺憾,被三國演義一搞,郭嘉的缺點看不見了,只餘下了閃光面,馬謖竟成了批判的對象,嗚呼哀哉!
十、曹彬
曹彬頂著「北宋第一良將」名頭而才能平庸。
曹彬這個人從一生的四次大戰的表現來看,其將才只是平庸,但是他之所以在宋朝被稱為第一將主要是因為他忠於皇帝,皇帝對他讚賞有加,名將這種工作就是這樣,不管你如何平庸,只要你在政治上不犯糊塗,關鍵時候站對邊,就可以在皇帝的心中留下好印象,可以當做榜樣來教育其他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