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美國「嬉皮運動」中的男女 | 陽光歷史

 

A-A+

[多圖]美國「嬉皮運動」中的男女

2014年12月06日 歷史老照片 暫無評論 閱讀 374 次

點擊瀏覽下一張


 


  「嬉皮運動」實際是美國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一個變種延續,是一場自發的「群眾運動」。嬉皮們主張仁愛、反對暴力、提倡和平主義和利他主義;他們留著長髮、穿著奇裝異服,與爾虞我詐的社會現實針鋒相對。


 


點擊瀏覽下一張


 


  反對越戰的美國青年開了嬉皮文化的先河。他們把自己稱為「有良知的反對者」,並且拒絕參軍入伍。他們反對使用暴力,相信和平的思想與表達方式所產生的積極能量,即「花的力量」,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問題。他們挑戰社會的既有規範和傳統道德觀的「禁區」。


 


點擊瀏覽下一張


 


  怎樣才能識別嬉皮的身份呢?其最普遍的特徵就是長髮。


 


點擊瀏覽下一張


 


  六十年代「嬉皮士」們,他們快樂放蕩、天真衝動,聽著「THE BETALES」,高呼「愛與和平」 的口號露宿街頭。


 


點擊瀏覽下一張


  那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從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約翰·甘迺迪總統遇刺、越南戰爭、人類登陸月球、赫魯曉夫揚言要消滅美國等等都發生在這短短的10年中。

點擊瀏覽下一張


 


  這是美國二戰以來最為深刻嚴肅的歷史時期。源於物質的極大豐富和生活問題的刺激,當時的年輕人生存在百無聊賴的迷惘和日益增強的社會責任感的雙重矛盾中,在搖滾樂的催化下,最終形成了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一種完全自發而純粹精神性的運動,嬉皮。


 


點擊瀏覽下一張


 


  嬉皮運動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獨立思考和反叛嘗試;開創了自己的生活空間……今天人們仍然喜歡用「純真、激動、偉大」這樣的字眼來形容60年代,不單單是為了回味那遙遠的過去,更是源於一種感情的回歸。


 


點擊瀏覽下一張


 


  雖然有許多原因,但越南戰爭成為最終導致嬉皮運動全面爆發的導火索。戰爭開始後,數以萬計的美國青年被派往前線,流血、死去。而在當時,越南戰爭明顯是違反民意的,尤其在年青人當中更是如此。


 


點擊瀏覽下一張


 


  在全美校園裡,一浪又一浪的反戰遊行示威此起彼伏。此後不久發生的多宗國民警衛隊槍殺遊行學生的事件再次火上澆油,最終導致了嬉皮運動的全面升級。在1967年那個被稱作summeroflove 的夏天,「MakeLoveNotWar」(要愛情、不要戰爭)。


 



 


  60年代老嬉皮是絕對排斥暴力的(雖然偶爾也有例外,但大多發生在被動的情況下),他們只是消極地製造著自己的世外桃源,在「愛與和平」的思想下,用純粹精神對抗社會既成的價值觀念。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