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國歷史上的六不總督是誰?是哪六不?
葉名琛,湖北漢陽人。進士出身,1852年由廣東巡撫升任兩廣總督。是個昏庸虛驕的封建官僚。1856年「亞羅號事件」中,對英國採取妥協態度,釋放了被捕人犯。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前夕,不作戰守準備,每天只在衙門裡「扶乩」(請神仙下界出主意)。臨戰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敵船入內」,也「不可發炮還擊」。廣州失陷後,被俘,解往印度加爾各答,後死於囚禁中。時人譏為「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史書中的這種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昏聵的咸豐皇帝的個人態度,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分水嶺,咸豐帝對葉名琛的評價陡轉一百八十度。在新中國建立後,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醜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作為朝廷能幹的大員將,葉名琛知人善任、勤勉政事;作為鎮壓叛亂的劊子手,葉名琛是令人憎惡痛恨;作為客死他鄉有氣節和操守的俘虜,葉名琛又值得敬佩和尊敬。
首先,我們非常尊敬葉名琛的民族氣節。《清史稿》記載,「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不輟。」葉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後,於1859年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死於印度加爾各答,氣節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