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古生物學家稱三分之一已知恐龍物種並不存在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古生物學家稱三分之一已知恐龍物種並不存在

2014年10月20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19 次

 三分之一恐龍物種並不存在 都是誤認惹的禍
 
三分之一恐龍物種並不存在 都是誤認惹的禍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古生物學家提出的一項富有爭議的理論認為,在已知所有恐龍物種中,有多達三分之一的物種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如果這一假設成立,很多恐龍將面臨一種新型「滅絕」命運。此時的「滅絕」指的自然就是它們從未存在過。


  矮暴龍乃幼年霸王龍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蒙大拿州大學古生物學家馬克·古德溫和傑克·霍納進行的新分析,這是因為很多幼小恐龍看上去並不像它們父母的「迷你版」。與鳥類以及其它一些現存動物一樣,幼小恐龍在走向成熟過程中身體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研究人員指出,這也就意味著,包括霸王龍近親在內的很多幼小恐龍化石被誤認為一個單獨的恐龍物種。


  瘦小而優雅的矮暴龍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矮暴龍一度被視為霸王龍的一個體型較小的近親,而實際上不過是假想中的一個恐龍物種,是很多專家根據被誤認的幼年霸王龍化石得出的結論。


  霍納表示,傳說中的矮暴龍化石外觀與年少的霸王龍較為相似,這是因為霸王龍的頭骨在發育過程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們的頭骨從細長變成我們更熟悉的形狀,即短小的鼻骨以及顎骨,允許它們消滅大量食物。確鑿證據是發現一種與霸王龍類似,體型在成年霸王龍與矮暴龍之間的動物。霍納認為,矮暴龍實際上是年輕的霸王龍,幼年霸王龍下顎長有17顆牙齒,相比之下,成年霸王龍則長有12顆牙齒。


  矮暴龍這種體型中等的恐龍現在被視為一種幼年霸王龍,下顎長有14顆牙齒,說明年輕霸王龍在走向成熟過程中逐漸退掉個頭較小的刀刃般牙齒,並長出數量相對較少並且能夠碾碎獵物骨頭的臼齒。


  三角恐龍大變身


  兩位古生物學家從蒙大拿州東部的地域溪岩層收集了大量三角恐龍化石,這些恐龍生存在距今1.455億年至655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死亡時處於不同的年齡段。它們的頭骨尺寸不小不一,小的與餐盤差不多,大的相當於一個人。在對這些頭骨進行研究時,兩位古生物學家發現,最年輕三角恐龍的小角在走向成熟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幼年三角恐龍的角向後彎曲,成年之後則指向前方。


  三角恐龍獨特的頸部褶皺也同樣發生變化,幼年三角恐龍褶皺周圍的三角錐形骨逐漸趨於偏平並拉長,形成扇形骨盾。古德溫說:「在這項為期10年的研究中,我們收集了一些處於不同發育時期並且保存完好的恐龍化石,最終得以發現恐龍從幼年走向成熟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我們能夠拿出可證明恐龍在發育過程中發生巨大變化的證據,例如角的方向。」


  本是一家 慘遭誤認


  專家們表示,有關恐龍身體為何發生如此戲劇性變化的線索可能從它們的現世近親鳥類身上獲取。例如,直到大約四分之三的身體發育成熟時,犀鳥才長出獨特的類似頭盔的盔突。與鹿角一樣,盔突也是幫助其它動物區分成年與幼年的一大依據。同樣地,恐龍的體征變化可能也起到提供視覺信息的作用。


  頭部的角或者球形突出物以及顏色變化可能形成了容易被人誤解的視覺信息,讓本屬於一個物種的成員被錯誤地歸入另一個物種。此外,這些特徵也被用於區分恐龍的性別,將它們歸為處於求偶階段的成年恐龍或者需要保護的幼年恐龍。


  結論是否誇張?


  華盛頓特區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漢斯-迪特爾·休斯表示,科學家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一些鴨嘴恐龍物種實際上是另外一些處於不同成熟階段的動物,它們應該是其它物種體型較小的成員,而不是新物種。休斯並沒有參與古德溫和霍納的研究。


  他指出,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一些恐龍物種可能被證明為其它物種的幼小成員。「與當前的很多脊椎動物一樣,很多恐龍在成長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類似這樣的結論注定引發爭議。根據這一理論,將有多達三分之一的恐龍物種可能被打上『並不存在』的標籤。」


  實際上,休斯也對恐龍因古德溫和霍納的結論遭受第二波「滅絕」命運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除非化石獵人上演足以支撐這一結論的發現。休斯說:「檢驗這種假設將面臨很大難度,原因就在於需要數量超過當前已發現的更多化石記錄作為證據。」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