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由何而來?趙普真的做到了嗎? | 陽光歷史

 

A-A+

「半部論語治天下」由何而來?趙普真的做到了嗎?

2017年01月06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501 次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在儒家學派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儒家對於《論語》有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那麼「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由誰而來?是什麼意思呢?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的典故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趙普是趙匡胤最信任的心腹和謀士,北宋開國功臣。早在趙匡胤擔任後周同州節度使一職時,趙普即追隨其鞍前馬後,在趙匡胤手下任掌管刑獄的推官。趙匡胤創業之初,趙普盡心盡力、忠心耿耿的輔佐他,為他出謀劃策、贊襄軍事。

  趙普是「陳橋兵變」的主謀和參與者之一,他為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也為北宋草創之初的穩定和之後的統一大業、生存發展、繁榮富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誰說的什麼意思

  二趙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於漢高祖劉邦和丞相蕭何,久經考驗,互為倚重。雖然在歷史上趙普的名氣遠遠不如蕭何,但二人的施政理念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無為而治,與民生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靠半部古書就能治國安邦,這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真的發生過嗎?

  史料記載,趙匡胤雖然行伍出身,但他或許是歷代帝王裡最喜讀書的一位。無論是以前行軍打仗,還是當了皇帝,一有空即手不釋卷,勤讀不綴。在後周為將時,每攻下一座城池,別人忙著搶奪金銀財寶,子女玉帛,他卻不辭辛苦扛回一箱一箱的書籍,這不合時宜的嗜好連柴榮也覺得詫異。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句有些霸氣的名言就出自這位赳赳武夫之口,這等見識,全靠他博覽群書、勤於思考所得。親歷了五代十國那些驚心動魄的歲月,親眼目睹一個個王朝頻繁更替,十五個大小國家,八姓十四帝,在位超過十年的一個沒有,有七人死於非命。

  一個個短命小王朝如流星般在歷史的天空下轉瞬即逝,你方唱罷我登台,城頭變幻大王旗,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戰亂頻仍,生靈塗炭,動盪不安,人民性命賤如螻蟻,五代十國時期,或許是歷史煙塵裡最為混亂的時期。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誰說的?來揭秘吧據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歷史上確有其事,據說也是被趙匡胤逼這位當朝宰相刻苦讀書給逼出來的無奈之舉。

  趙普雖然足智多謀,天生聰睿,也讀了一些書,畢竟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儒士,算不得飽讀詩書、科場出身的正牌學者。他的智慧和遠見,來自於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善於思考的大腦,對世態人情的洞燭幽微,在戰爭年代,這能力還足以應對各種危局,身處風雲激盪的大變局時代,暗流洶湧,玄機重重,光有聰明不夠,還需有高瞻遠矚、先人一步的大智慧,這智慧或許只有從書本裡可以獲取。趙普當上宰相後,肚裡的墨水稍顯不足,治理國家,上書言事,就有點勉為其難、捉襟見肘的窘態了。

  公元九七六年,北宋乾德五年,大宋軍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平了後蜀,臥榻之側又少了一個酣睡者,君臣上下都鬆了一口氣。一日,在朝堂之上,處理完政事後,君臣之間進行了一場親切友好的交談。談著談著不知怎麼扯到了年號上面去,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非常自得,認為它順天應人、琅琅上口、寓意深刻、有祥瑞之氣, 是從古至今少有的吉祥年號 。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誰說的什麼意思

  二趙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於漢高祖劉邦和丞相蕭何,久經考驗,互為倚重。雖然在歷史上趙普的名氣遠遠不如蕭何,但二人的施政理念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無為而治,與民生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靠半部古書就能治國安邦,這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真的發生過嗎?

  史料記載,趙匡胤雖然行伍出身,但他或許是歷代帝王裡最喜讀書的一位。無論是以前行軍打仗,還是當了皇帝,一有空即手不釋卷,勤讀不綴。在後周為將時,每攻下一座城池,別人忙著搶奪金銀財寶,子女玉帛,他卻不辭辛苦扛回一箱一箱的書籍,這不合時宜的嗜好連柴榮也覺得詫異。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句有些霸氣的名言就出自這位赳赳武夫之口,這等見識,全靠他博覽群書、勤於思考所得。親歷了五代十國那些驚心動魄的歲月,親眼目睹一個個王朝頻繁更替,十五個大小國家,八姓十四帝,在位超過十年的一個沒有,有七人死於非命。

  一個個短命小王朝如流星般在歷史的天空下轉瞬即逝,你方唱罷我登台,城頭變幻大王旗,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戰亂頻仍,生靈塗炭,動盪不安,人民性命賤如螻蟻,五代十國時期,或許是歷史煙塵裡最為混亂的時期。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誰說的?來揭秘吧據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歷史上確有其事,據說也是被趙匡胤逼這位當朝宰相刻苦讀書給逼出來的無奈之舉。

  趙普雖然足智多謀,天生聰睿,也讀了一些書,畢竟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儒士,算不得飽讀詩書、科場出身的正牌學者。他的智慧和遠見,來自於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善於思考的大腦,對世態人情的洞燭幽微,在戰爭年代,這能力還足以應對各種危局,身處風雲激盪的大變局時代,暗流洶湧,玄機重重,光有聰明不夠,還需有高瞻遠矚、先人一步的大智慧,這智慧或許只有從書本裡可以獲取。趙普當上宰相後,肚裡的墨水稍顯不足,治理國家,上書言事,就有點勉為其難、捉襟見肘的窘態了。

  公元九七六年,北宋乾德五年,大宋軍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平了後蜀,臥榻之側又少了一個酣睡者,君臣上下都鬆了一口氣。一日,在朝堂之上,處理完政事後,君臣之間進行了一場親切友好的交談。談著談著不知怎麼扯到了年號上面去,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非常自得,認為它順天應人、琅琅上口、寓意深刻、有祥瑞之氣, 是從古至今少有的吉祥年號 。

  趙普心領神會,應聲附和,大拍老趙的馬屁。他獻媚的說道:「近年來好事連連,大宋天兵滅荊南、南漢、南唐、吳越,如今又掃平後蜀,一路凱歌高奏,捷報頻傳,北齊、契丹苟延殘喘,覆亡只在須臾之間。如今天下歸附,萬邦來朝,都是皇上您老這名號改得好、改的妙啊」。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即使穩坐相幫高位的趙普也未能免俗。

  老趙撚鬚微笑,心內得意。旁邊站著的一位姓盧的翰林學士,他熟讀經史,很有學問,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平時就有點瞧不上趙普這位自學成材的「土老冒」 。他不動聲色等趙普拍完馬屁後,冷冷的甩出一句:「『乾德』名號好是好,只可惜是新亡的後蜀用過的年號。」

  一語剛落,猶如石破天驚,朝堂裡一片喧嘩。趙匡胤吃驚不小,馬上派人查找資料。結果真如盧翰林所說,確實是偽蜀年號,而且正是後蜀亡國之君孟昶滅國時所用的年號。本性豁達的老趙再也按捺不住,他尷尬萬分,惱羞成怒,恨恨的想:「趙普這廝貴為一國宰相,肚裡墨水少點也就罷了,卻仗著小聰明,喜歡人前顯擺、賣弄,顯自己有文化,平日裡不讀書不看報,不與時俱進,卻喜歡出風頭,今日將自己也帶到陰溝裡去了 。

  這廝把肉麻當有趣,愣裝文化人,讓自己在眾人面前鬧了個這麼大的笑話,實屬可惡之極,不治治他難出心頭之氣」!

  第二天上朝時,趙匡胤高高在上,陰沉著臉一語不發。過了好一會兒才出聲:「趙普過來」!趙普心懷鬼胎,惴惴不安的挨將過去,以為自己要挨老趙那柄著名的玉斧狠揍了。誰也料不到的一幕發生了,趙匡胤拿起御筆,飽蘸墨汁,在趙普臉上一陣亂塗,剎那間趙普臉上墨汁流淌,淋淋漓漓弄得朝服上墨跡斑斑,好好一張宰相臉被折騰的好似黑臉猛張飛。

  老趙一邊塗一邊罵「虧你還是宰相,卻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了盧翰林?今後宰相要用讀書人來做!」 滿朝文武瞠目結舌,趙宰相無地自容,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

  趙普視此事為奇恥大辱,回府後痛定思痛,輾轉反側,整晚都不敢洗去臉上的墨汁,直到第二天上朝都以一張黑臉示人。

  從此以後,趙普開始發憤苦讀,只差「頭懸樑,錐刺股」了。他有一個書匣,從不許別人碰。家裡人只看到他每天從書匣裡取一本書出來讀,看完後又鎖回匣裡,連他的兒子都不知他的書匣裡藏著本什麼寶貝書。趙普死後,人們打開書匣,發現裡面只有一本《論語》,還只有上半部。

  此事記載於北宋李燾所著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和司馬光編撰的《涑水記聞》中,這二部著作均被視為嚴肅正史,看來,這故事絕非空穴來風,以訛傳訛,確是曾經鮮活發生過真事。趙普知恥而後勇,玩命攻書,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奇故事不脛而走,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趙普身為北宋開國功臣,不論是策劃"陳橋兵變」,還是提出「先南後北」的統一大戰略,在當時無疑是十分英明、正確的舉措。後來他協助宋太祖設計了一套堪稱中華歷史上最早的類似如今「三權分立」的行政機制,將集中於宰相一人之手的軍事、政治、財政三大權力一分為三,剝離成中書、樞密、三司三個機構,互不統屬,互相制衡,互相監督,避免了權力過於集中的弊端。

  至此以後,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財政,又在各州設通判,分散了知州的權利。他還在各州設轉運使,分管各州郡財政、司法。他重視生產,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無為而治」,發展經濟,不多幾年,大宋的經濟之花便綻放出異彩,在曾經的殘垣斷壁間,結出纍纍碩果。

  北宋府庫充盈,工商業、海外貿易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溫飽小康有餘,成為富甲天下的國度。趙普的一些主張和舉措,有利有弊,但明顯利大於弊,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其中一些理念至今還在沿襲使用,起到了利國利民的作用,堪稱正能量。

  趙普是個有爭議的人物,瑕不掩瑜,他也利用職權做過一些壞事。後來,有所察覺的趙匡胤將他革職,這是後話,是非功過自有史家評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個無法複製的戲劇性個案,帶有極強的時代特徵,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明智之舉, 但今天看來卻有點天方夜譚,形同兒戲,看半部書就可治理一個國家,未免輕率。然而,歷史上卻活生生發生過此事,孰是孰非,未有定論。

  看來,一個人光天資聰穎遠遠不夠,還得靠後天辛勤打磨才能成為棟樑之才 。在他之前,宰相大都是由豪門貴戚世襲擔當,布衣卿相起自趙普,也算開文人治國先例的標桿人物。在他之後,多少寒門子弟通過科考晉身,出將入相,拜爵封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從此不絕如縷。

  如此看來,趙普也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呢。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奇故事,用後來北宋著名學者、改革家王安石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守成」, 從趙普一生行事來看,王安石的話可謂金玉良言。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