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巴拿馬運河:大國崛起的恩怨情仇 | 陽光歷史

 

A-A+

[多圖]巴拿馬運河:大國崛起的恩怨情仇

2015年04月05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365 次

  巴拿馬運河位於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工程奇跡之一。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寬150米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船舶通過運河一般需要9個小時,可以通航76000噸級的輪船。


  以一個國家的名字來為一條運河命名,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但是,這條運河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這個國家的運河,它是屬於星條旗下的財產。美國前總統裡根曾經跋扈地說:「我們付了錢,它就是我們的」。如果巴拿馬政府關閉巴拿馬運河,「美國軍隊就會進去關閉並修理巴拿馬政府」。


 巴拿馬地圖


哥倫布的遺產


  1492年10月12日,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在橫跨大西洋之後,到達了大西洋之濱的巴哈馬群島,發現了一塊「全新」的大陸——美洲。但是哥倫布堅信自己到達的是印度,並給美洲當地的土著居民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印第安人。


  不管哥倫布出於什麼原因把美洲認為印度,但是他的地理大發現還是為支持航行的西班牙女王帶來全新的驚喜,西班牙率先從美洲掠奪巨額財富,並因此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為當時唯一一個能夠與葡萄牙抗衡的國家。在美洲大陸,西班牙人也憑借武力從客人一躍成為主人。




  西班牙巴塞羅那市哥倫布銅像,為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四百週年而建。


  顯然,哥倫布到達新大陸的那一天,不僅是哥倫布航海生涯的顛峰,也是西班牙崛起的標誌。也正是因為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對於西班牙的特殊意義,10 月12日,至今仍然是西班牙的國慶日。


西班牙人未竟的願望


  從成為美洲主人的那一天起,在美洲中部一帶修建運河的計畫便列入了西班牙人的日程表。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二十年後,西班牙人巴爾博亞發現巴拿馬地峽,並成功地從大西洋沿岸穿越到太平洋沿岸。這一發現,使得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程縮短近五千公里,其地理意義絕對不遜於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西班牙人的這次穿越經歷,使巴拿馬地峽成為日後開鑿運河最重要的備選地。


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端衛星地圖。


  1523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明確提出,中美洲需要一條運河。西班牙人開始為開鑿運河在中美洲進行大規模勘查,並選定四個可供開鑿的地點。


  但是,西班牙人的運河計畫卻幾度擱淺。而這個計畫幾度擱淺的原因也正是修建運河的原因,那就是一夜暴富後的極度膨脹。西班牙人的自我膨脹使得它在歐洲四處樹敵。另一方面,財富來得輕鬆的西班牙對於方興未艾的工業革命和嶄新的工商業方式並不感冒,他們就像中國的土財主那樣,只是一味地買地、圈地,因此擁有很多殖民地。這樣,當歐洲大陸的荷蘭、英國憑借商業、工業迅速崛起之際,僅僅擁有殖民地優勢的西班牙就開始了它的沒落之旅,而在中美洲開鑿運河的計畫也就一再拖延。


  近三百年後,1814年,西班牙終於決定正式開始開鑿運河。但正所謂事過境遷,今非昔比。在西班牙人準備為運河大幹一場時,拉美獨立戰爭已經如火如荼。已經是日落西山的西班牙不僅無力在拉美獨立戰爭中火中取栗,而且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插足美洲事務,西班牙人的運河開鑿計畫再度胎死腹中。伴隨著巴拿馬地區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部分,失去了中美洲的西班牙人永遠地失去了開鑿這條運河的機會。
 

美國人本能的擴張


  1846年,建國僅僅57年的美利堅合眾國就把目光瞄準了巴拿馬運河。十九世紀中葉,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在亞洲的擴張激戰正酣。羽翼漸豐的美國以高度柔軟的身段與擁有巴拿馬地區的新格拉納達簽訂協議,就開鑿運河一事達成一致。很可能是為了解除英國的顧慮,在獲得運河的開鑿權之後,美國與英國達成協議,由英美兩國聯合保證運河的中立。雖然美國人沒有能夠讓自己獨霸運河,卻成功地解除了勢力最為強大的英國憑借武力獨佔運河的危險。


  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簽訂。托瑪斯·傑斐遜起草,並由其它13個殖民地代表簽署,聲明北美十三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殖民統治。


  在初次提出運河計畫的時候,美國人或許並不清楚運河對於他們意味著什麼,他們甚至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開鑿運河的難度,他們或許只是憑藉著本能的擴張雄心到處圈地。年輕的國家建設者憑著激情和夢想,為美國的未來孕育了一顆繁榮的種子。


  簽訂協議不久,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伴隨著戰爭的結束,統一後的美國顯示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經濟水平直追歐洲強國,開始顯示出一個大國的霸氣。1869年,在舊的條約已經過期失效之後,美國與哥倫比亞(新格拉納達1861年改用「哥倫比亞」之名)重新簽訂了關於運河的條約。此時的美國,雖然還沒有成為全球霸主,但是對於控制運河乃至哥倫比亞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哥倫比亞政府開始以審視的眼光看待巴拿馬運河的開鑿,他們將目光轉向了歐洲大國。


法國人遭遇滑鐵盧


 在哥倫比亞警惕美國的同時,由法國主導開鑿的蘇伊士運河通航,這讓哥倫比亞對法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78年,哥倫比亞毅然甩開美國人和此前的條約,重新與法國人簽訂協議,由法國人來承接這項工程。次年,在審議巴拿馬運河問題的國際會議上,美國代表的強烈反對在英、法、德等歐洲強國面前虛弱無力。


  法國人成立了一個新的公司正式開始運作運河工程,並由曾經主導開鑿蘇伊士運河的雷賽布作為工程指揮。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完美的工程。但是,雷賽布照搬了他修建蘇伊士運河的經驗,完全沒有考慮到巴拿馬的特殊地理、氣候等環境。


雷賽布雕像,位於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出口,埃及塞得港。


  雷賽布希望利用巴拿馬地峽眾多的湖泊減小工程量,修建一條海平式運河。但是,施工四年後,他才發現,巴拿馬地峽太平洋一端的海面,要比加勒比海一端高出5、6米,根本修建不了海平式運河。另一方面,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的巴拿馬地峽潮濕悶熱,疫病四處蔓延,同時密林中毒蟲遍佈,簡直是一座人間地獄。


  在法國人為自己決策的粗糙付出慘重代價的同時,作壁上觀的美國當然不會放過刁難法國人的機會。美國人控制著唯一一個可以為運河工程運送物資的鐵路,在這個鐵路的使用上,美國人極盡搗亂之能事,使得原本就焦頭爛額的法國人傷盡腦筋。在工程進行十年之後,1894年,筋疲力盡的法國人終於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承認了自己的失敗。美國:機會主義者難得的機會


  也就是在法國承認失敗的這一年,美國工業總產值躍居各國之首,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隨著國力的增強,開鑿一條貫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對於美國而言已經擁有了無與倫比的戰略意義。美國人敏銳地感覺到,他們必須掌控一條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快捷航線,而且不能讓歐洲國家控制這種航線。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再次提起了開鑿運河的計畫。這一次,美國勢在必得。為此,他們甚至放風,他們會在中美洲別的地方重新開鑿運河,以對哥倫比亞政府造成壓力。


  1902年6月28日,美國國會通過開鑿巴拿馬運河的議案,並授權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支付四千萬美元以獲取開鑿巴拿馬運河的許可。


  但是,哥倫比亞人對美國政府充滿了懷疑。兩國之間雖然曾屢簽協議,但是又屢被推翻。哥倫比亞甚至呼籲歐洲各國一起來幫助他們保證運河的中立地位。


  美國人為盡快拿到運河開鑿權,決定繞過哥倫比亞,為此策劃支持巴拿馬獨立出哥倫比亞。


  在美國經濟、武力等多方支持下,1903年11月4日,巴拿馬宣佈獨立。十幾天之後,美國人從這個新政府中獲得了運河的開鑿權。在同巴拿馬政府簽訂的協議中,美國取得了運河區永久的控制權,在巴拿馬建立起國中之國——巴拿馬運河區。


  由於吸取了法國人的前車之鑒,美國人的工程進行得很順利。十年之後,美國人主導的運河工程便全面完工。1920年,美國正式開放巴拿馬運河供全球使用。


1913年10月10日,巴拿馬運河鑿通,人們聚集觀看第一股水穿過運河西閘門。


  據不完全統計,在法、美兩國開鑿運河的工程中,共有七萬多人死亡,其中包括不少中國工人。


大國的妥協


  在美國和巴拿馬簽訂的合約中,運河區像一個國中之國,完全受美國控制,美國甚至在這裡部署了一支軍隊。而且,根據這份合約,巴拿馬運河區永久屬於美國所有,美國只需要每年付給巴拿馬一部分使用費。


  巴拿馬人對這份賣國合約充滿了痛恨,抗議行動時有發生。隨著越戰的失敗,美國開始轉變對拉丁美洲的態度,決定不再單純依靠武力的威懾。為了緩和與拉丁美洲的緊張關係,重新部署自己的全球戰略,1977年,美國與巴拿馬關於運河重新簽署條約,約定美國於1999年將運河主權交還巴拿馬。


  1977年9月7日,巴拿馬政府首腦托裡霍斯和美國總統卡特在華盛頓簽署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


  但是,美國人依然將巴拿馬視為自己的後院。1989年,當巴拿馬總統諾列加要求立即收回運河主權時,美國軍隊隨即攻進巴拿馬,迫使這位總統「自願」走出藏身之所,到美國接受審判。


  幸運的是,1999年,無論美國有多麼不情願,他們將運河主權順利地交還給了巴拿馬。在大國之間爭權奪利數百年後,小國巴拿馬終於收回了原本就應該屬於自己的運河。
 

巴拿馬運河對航運的影響


  巴拿馬運河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程,方便了幾乎整個美洲東海岸與美洲西海岸以及與亞洲、大洋洲的聯繫,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距離,經過巴拿馬運河與繞道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平均航程相差一萬公里。而從美國東海岸到日本,也能縮短航程五千公里以上。從美國東海岸到美國在中太平洋以西的領土,航程能縮短二十多天以上。控制著巴拿馬海峽,美國人便可以方便地安排軍艦在廣闊的領土和戰略要地間巡航。


經過與繞道南美的航線對比圖


  據統計,每年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隻達一萬五千多艘,總噸位在一點五億噸以上,貨運量約占世界海上貨運量的5%。約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運河,其中美國居首位,其次是日本。在從1914年運河通航後的86年中,共有近百萬艘各種船隻通過巴拿馬運河。自1920年運河向國際開放至20世紀80年代末的60年中,美國從運河過往船隻中收取的費用高達450億美元,而巴拿馬僅從美國人手中分得區區11億美元。


  正是運河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美國人對於失去巴拿馬運河才極不甘心。


  在收回運河之後,運河區的勞務收入和船隻通行稅,隨即成為巴拿馬的重要經濟支柱。


  巴拿馬運河的今日威脅,中國?


  1999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在美國歸還巴拿馬運河之前,1997年,李嘉誠的和記黃埔旗下一家公司通過公開競標,贏得了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側巴爾博亞港和大西洋側克裡斯托瓦爾港二十五年的管理權。針對這一事件,當時曾有美國人大吹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人即將全面掌控運河,在需要的時候甚至會封鎖運河。


  在新世紀,當年近百歲的運河已不能滿足新世紀的航運需要之時,巴拿馬政府決定公開招標,對運河進行擴建。2005年10月,和記黃埔巴拿馬港口公司與巴拿馬政府簽署新的投資協議,計畫投資十億美元用於運河港口的擴建工程,美國人再次拋出中國威脅論。



巴拿馬運河


  那麼,今天的巴拿馬運河,誰才是它的管理者?答案其實很簡單,巴拿馬運河的管理權屬於巴拿馬政府,而具體的總負責人則由巴拿馬總統任命。美國人所擔心的中國威脅,其實只是由中國公司競得了運河區兩個港口的管理權。


  2006年,經過全民公決,巴拿馬通過了運河擴建計畫。2008年,武昌造船廠參與的美國財團獲得巴拿馬運河第三套船閘設計和建設競標權。這個可能獲得運河擴建部分工程的美國財團,居然混入了中國人,美國人是不是需要重新拋出中國威脅論?


  運河擴建工程預計耗資83-200億美元,耗時十年,被稱為「本世紀的最後一項巨大工程」。工程完工後,運河的最大運輸量將增加一倍。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