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開新疆「鬧海風」之謎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揭開新疆「鬧海風」之謎

2015年04月27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74 次


 


    2010年2月17日20時30分,在新疆吉木乃縣境內吉(吉木乃)—布(布爾津)公路鬧海、哈頭山區域,遭遇「鬧海風」襲擊。這是去冬以來最嚴重的「鬧海風」,風力達12級以上。

    什麼是「鬧海風」

    「鬧海風」是一種回流性大風,並伴有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的天氣。

    儘管吉木乃縣城上空還飄著飛雪,但仍艷陽高照,氣溫也在回升。

    不過,若是站在縣城高處向城南被稱作「紅山」的山坡望去,會發現那裡湧起一股如「仙氣」一般的白煙,像連綿的雲和霧但並非是雲和霧,這就是吉木乃縣有名的「鬧海風」。

    吉木乃人都知道,當「鬧海風」刮起時,那如「仙氣」一般的白煙都是大風帶起的雪塵,在颳風時風區外面一般都是艷陽高照的天氣。但進入風區就是另一個世界,由於風速大、氣溫低,容易致災。

    在阿勒泰地區西南角( 85.87°E,47.43°N),距離吉木乃縣城7公里左右的區域,當地人稱為「鬧海」,有段全長100多公里,南北寬8公里至20公里的狹窄的交通、牧業要道,常刮強烈的偏東大風,像狗狂吠不已,加之當地名稱為「鬧海」,久而久之,這種大風被稱之為「鬧海風」。

    「鬧海風」多在「窩裡鬥」

    吉木乃縣城被哈薩克族人稱為「冬窩子」,之所以適合人們過冬,是因為在冬天只要一刮起「鬧海風」,縣城一帶的氣溫就會有所上升。

    吉木乃縣城地勢較低,東、西、南三面有山,當有冷風從東北面廣闊的烏倫古湖吹來時,縣城因有東西走向的加勒哈甫山的阻擋,縣城南北兩面有「鬧海風」,縣城裡反而風平浪靜。

    沿縣城東面的紅山所在山系刮向南面,並被隔在了紅山之南,然後又被更高的——享有「世界上最低的冰峰」之稱的木斯島冰山擋住去路,所以這股風只能匯聚在城南兩山之間最寬處不到30公里之間的狹長地帶。由此造成了「鬧海風」這種特殊的陸地大風現象。

    打開「鬧海風」風區空間分佈圖,可發現,「鬧海風」風區呈東南-西北走向;「鬧海風」是一種地方性的偏東大風,其經過的局域是極其有限的。

    根據吉木乃縣氣象局普查的觀測記錄,從時間尺度看,「鬧海風」出現時段主要在11月至次年3月,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3月份出現的總次數最少;平均每年出現的時間基本上在8天左右波動,在一次天氣過程中有時多達7天。

    「狹管效應」是滋生「溫床」

    專家解釋說,冬季大風經過峽谷風力驟然增強,加上沿途夾帶的沙雪,容易形成「鬧海風」。有利的大氣環流形勢、穩定的積雪造就的下墊面以及獨特的地形共同作用,才是「鬧海風」形成的「溫床」。

    首先,從大氣環流形勢特點分析,「鬧海風」出現在冷空氣影響阿勒泰地區後的幾天,此時1500米到3000米高空的冷氣團已往往會東移至阿勒泰地區東部,緊隨其後的暖氣團向西南方面推進,從而在巴爾喀什湖西部至富蘊、青河形成冷暖空氣對峙的密集的鋒區帶,鋒區帶兩側的冷暖平流產生了上升和下沉運動。

    其次,翻閱氣象觀測資料,吉木乃平均年降雪量為79.9mm,年均積雪厚度為29cm,為吹雪和雪暴的產生提供了必備的條件。有關「鬧海風」個例分析表明,80%的「鬧海風」天氣發生在吉木乃觀測站出現小量降雪天氣後6小時,新增積雪在地面滯留時間短且鬆軟,易形成吹雪和雪暴天氣。

    獨特的地形產生的「狹管效應」對「鬧海風」的形成至關重要。

    在吉木乃縣城以東,自北向南依次排列著哈頭山、馬斯闊孜山、加勒哈甫山和薩吾爾山。這些山體形成了自東向西,兩山之間的峽谷,就是「鬧海風」風區。

    鬧海地區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存在明顯的「狹管效應」,並且峽谷的東西走向,正好與高空1500米和地面流場相一致,從而使東風風速得到加強。

    針對地方性強的「鬧海風」,吉木乃縣氣象局已經在「鬧海風」風區建立了自動站,進行實時監測,增加監測網點密度。今後對「鬧海風」的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將顯著增強。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