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磕頭:磕頭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禮數了,臣見君時就行此禮。
打拱:最常見的見面禮節,邊打拱邊寒暄,很有人情味。官老爺出巡:每當官老爺出巡,跟班們前呼後擁,有抬轎者,有貼身保衛者,有舉傘者,跟平民百姓出門截然不同
晚清男人的坐相:雙腳分開,腳掌著地,手放在膝上,即所謂「坐如鍾」。圖中的三個男人從左到右分別是善慶、醇親王和李鴻章轎子:轎子不單是一個交通工具,而且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轎夫有多寡之分,顏色有綠藍等別。女子盛裝:盛裝的李鴻章夫人,身穿朝服,頸戴朝珠。婦女坐相:晚清婦女的坐相,雙腳必須併攏,雙手合放在膝上。晚清婚禮:曾紀澤(曾國藩之長子)女兒的婚禮儀式。接見外國使臣:1898年戊戌變法之前,光緒皇帝接見外國使臣的儀式。 據資料介紹,這是中國目前可考的第一張平民拜年照片,作者不詳。展示的是晚清典型的舊式中國拜年習俗,是彌足珍貴的民俗史料,該照應攝於晚清時中國北方某地。人物穿長褂留長辮,互道問候躬身作揖。這種禮儀與1644年滿人入關有很大關係。從裝束和禮儀來看是沿用的滿制。告別茶:即主請茶暗示客人該告辭,所以聽到「請茶」時,要留意看主人是否有送客之意。
作揖:清末人們作揖的一種姿勢,將雙手舉到額頭前面,以示對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