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安徽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墓主身份確定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安徽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墓主身份確定

2015年12月08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92 次

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墓主確定為第一代「六安王」


型制和規模為全省近年來發掘的古墓葬之最。(徐國康 攝)



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墓主確定為第一代「六安王」


出土了許多精美的大型青銅器。(徐國康 攝)



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墓主確定為第一代「六安王」


古墓發掘現場(安雨 攝)

  昨天上午,備受關注的六安雙墩一號漢墓考古發掘揭幕儀式在考古現場隆重舉行。此次考古人員不光首次向社會公佈了9個多月以來古墓發掘的成果,而且有關專家已經確定墓主人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墓葬附近有多個陪葬墓



雙墩漢墓位於六安市三十鋪鎮雙墩村境內,為並列兩座大墓,其中一號墓位於正在修建的合武鐵路的路基上。發掘工作從去年3月開始,首先考古人員對墓葬及周圍進行了考古鑽探。



在墓葬封土西側發現了三座並列的小型西漢墓(為陪葬墓),在西南面發現一車馬坑(為陪葬墓),在東北面發現一殘坑。考古人員對三座陪葬墓和車馬坑進行了發掘。小型漢墓均為凸字形斜坡墓道的土坑豎穴墓,墓道朝東,棺槨已腐朽。有的墓葬被盜,隨葬品有鼎、壺、罐、鈁、灶、五銖錢等。車馬坑長28米,南北向,由斜坡道和車馬坑組成,其中斜坡位於北側,坑內四壁用木板襯幫並用木柱撐擋,坑內也有木板襯底。車馬坑早期被盜,根據現場遺留物判斷應該是在唐代。考古人員在裡面發現了8匹馬遺骸和4輛車殘跡,另外發現了100多個銅車馬飾件和車的殘片等。



「黃腸題湊」保存最為完整



從去年4月開始考古人員對一號墓葬封土進行發掘,由於發掘期間陰雨連綿,加上墓葬土塚巨大,發掘工作難度很大。至10月封土發掘結束,露出墓口。10月中旬發現木槨墓室和外藏室。該墓封土高11米,墓葬平面為「中」字形,東西向,由前後墓道、墓室組成,全長45米。其中墓坑長17米、寬12米,墓口距離墓底10米,墓室為「黃腸題湊」木結構,保存相當完好,南西北三面為「題湊」,東面為門,正對墓道。「題湊」內有木槨、石槨各一個,石槨內有雙層木套棺。「題湊」外有一周外藏室,方木結構。



現場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根據史料記載,「黃腸題湊」結構屬於西漢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這類墓葬僅在北京、河北石家莊、陝西西安、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有過發現,均為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而在我省尚屬於首次發現,這說明墓主的等級很高,屬於當時諸侯王一級的人物,而我省目前發現的古墓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個。


另外,墓門上有一塊隔板,兩邊分別刻有「南北」二字,表明該墓坐西朝東,木門東北從第一塊木頭開始還分別標明「上一」、「上二」一直到「上七」,這些數字也告訴人們墓葬的建築順序。外藏室由木樁構建而成,用穿榫和木樁隔成區間,每個區間器物都和墓主人生前生活狀況相對應,充分反映了漢代「視死如生」的喪葬習俗。



墓室在唐代就遭到盜掘



昨天,考古人員告訴記者,雙墩漢墓曾被盜掘,考古人員根據現場遺留的器物和盜掘工具,確定其早在唐代就遭到盜掘。盜墓者已進入主室棺槨內,木槨、石槨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棺室內的隨葬品已遭受盜掘和損壞(漆木器)。從盜洞及槨室內清理出大量遺物,有漆木器殘片、鎧甲片、五銖錢、玉器、金箔、銀箔、封泥和植物種子、果實等。雖然墓室裡的東西幾乎被盜掘一空,但讓考古人員欣喜的是,隨葬品較豐富的外藏室保存完好,僅在後室內就發現20件銅壺以及木車、木馬、木俑等。



為「古六安國」找到了源頭



在出土的諸多精美隨葬物中,不僅有銅器、玉器、漆器、木器等,而且不少漆木器貼有精美的金箔或銀箔質的飛禽走獸圖案,光潔溫潤。而且最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一些銅器上還有「共府」字樣的銘文。與史書上記載的六安國第一代王「六安王」劉慶對應。這些文物做工精湛,精美華麗,屬於奢華物品,非常人所使用。



考古人員還發現在該墓出土的封泥上模印有「六安丞」等文字。所謂「封泥」就是西漢時期,人們為了文書保密,在捲起的竹簡的一頭,用特製的泥將其封好,再蓋上官府的印信,史書記載,「丞」即分管王室飲食的官員。另外考古人員又根據墓內出土有「五銖」錢等隨葬物推斷,墓葬時代當在漢武帝封六安國之後。昨天,負責該墓葬發掘的省考古所的汪景輝研究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根據出土文物等資料,已經確定墓主人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昨天六安文物局局長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他告訴記者,目前出土文物上的銘文和《史記》、《漢書》上記載的第一代「六安王」劉慶的記載非常吻合,雖然目前墓主的棺木還沒打開,但經過各路專家的綜合分析,此墓葬就是劉慶的棺木。胡局長說:「該墓葬的開啟也為『古六安國』找到了源頭。」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