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學者從敦煌壁畫追溯體育項目起源
射鹿圖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299窟壁畫,窟頂北披,北周
那些畫師們並沒有想到,他們精心繪製的場景,千年後會發展成為 「敦煌古代體育史學」
本報首席記者 王文元
尋源
敦煌壁畫以其古老博大而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奧運會則是現代人的競技場,展示著力與美,也同樣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
古老的敦煌壁畫與現代奧運會,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敦煌學者的眼中,敦煌壁畫卻和奧運項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蘭州理工大學的李重申、李金梅等教授經過20多年的研究,證實在敦煌壁畫的古代體育運動圖案中能夠找到奧運項目的影子和源頭。
唐代,開元某年的秋天,風和日麗,一年中最為繁忙的秋收結束了,一場規模盛大的賽神會正在敦煌城郊舉行。十里八鄉的鄉親們,穿著節日的盛裝趕來賽神。這也是一年難得的聚會,各種雜耍把戲讓人們目不暇接:大力士在表演力舉千斤的神力;射箭高手在展示百步穿楊的功夫;相撲好手在賽場各顯其能。最吸引人的是跳馬和跳駱駝,一位來自草原的勇士,竟然跳過了六匹馬,立刻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歡笑聲在賽神會上飄蕩。
一位年輕的畫師,記住了這些場景,他在繪壁畫時,巧妙地將這些賽神會上的內容移植在神仙佛祖身上,通過各種佛傳故事,再現了當時的世俗生活。
春去秋來,畫師老去,興盛之極的敦煌也曲終人散,留下了滿目黃沙。那些畫師們並沒有想到,他們精心繪製的場景,千年後竟然成為無價之寶,並發展成為 「敦煌古代體育史學」。
「古代敦煌人喜歡角抵、百戲、弈棋、射獵、遊泳、投擲、競走、武術、舉重、馬術、弓箭等娛樂健身活動。曾經流傳在敦煌百姓中的摔跤、相撲、健美、體操等等千姿百態的體育運動,都通過一代代畫師們的丹青妙手保存了下來,至今栩栩如生。」
3月24日下午,蘭州理工大學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長李重申教授,正在琢磨一幅幅敦煌古代體育運動壁畫的圖片。他的手邊是一杯濃釅的「大紅袍」,正隨著他思緒散發著裊裊清香。
李重申教授從1985年致力於敦煌古代體育史研究。對絲綢之路體育史、舞蹈史、戲曲史等進行了開拓性的考古和學術研究。而該所則是國內僅有的敦煌古代體育史研究機構。
他們發現:奧運會比賽項目田徑、足球、舉重、柔道、摔跤、射箭等,都能在敦煌學中找到相對應的內容。
李重申先生認為:「敦煌古代體育壁畫一方面證明了中國古代體育的興盛,另一方面也說明,古老的敦煌壁畫和現代的一些奧運比賽項目之間有著傳承關係。就某些現代奧運項目而言,敦煌古代體育運動是其源頭。」
傳承
時光如梭,如今,興盛了千年的敦煌給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無言的壁畫,是對一個輝煌歲月的無限遐想。
千年間,絲綢之路上來來往往的商隊,步履匆匆的使節,悠然自如的僧侶,他們或東去中原,或西去異域,敦煌是他們行程的必經之地。他們在敦煌停留,感受到了博大深邃的敦煌文化,也耳聞目睹敦煌人所喜歡的體育運動,伴隨著他們遠去的身影,敦煌古代體育也傳向了各地。
李重申教授認為,敦煌古代體育的傳播一般有兩個渠道:一部分是東來西往的胡商,他們將敦煌古代體育運動帶到了中亞,再從中亞傳向地中海沿岸,然後傳到歐洲,比如馬球等;另一個渠道是敦煌古代體育傳到了中原後,再通過明清時期來中國的傳教士,帶到了歐洲。
鴉片戰爭後,這些根在敦煌的運動項目搖身一變,帶著濃濃的西洋色彩,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於是,蹴鞠變成了足球,棰丸變成高爾夫球,步打球變成了曲棍球……
「敦煌壁畫中的奧運項目,並不是說他們就等同於現在奧運會上的比賽項目,畢竟現代競技項目和古代娛樂項目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在兩者之間簡單地畫等號。但是研究敦煌古代體育是對體育的正本清源,是一種文化尋根活動。」
啟發
李重申1958年考入西安體育學院(預科運動班)後就和西北這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1965年,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甘肅工業大學(今蘭州理工大學)任教至今。
「我之所以能接觸到敦煌學,完全是受段文傑先生的啟發。」那是1985年一個普通的敦煌學研討會。這次會議上,時任敦煌研究所所長的段文傑先生,對他說了一個信息。
「段先生當時說,敦煌壁畫上有大量關於體育方面的圖案,建議我應該向這個方面好好關注一下。」
「敦煌的價值我非常清楚,敦煌壁畫上的體育運動圖案,無疑給體育運動史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
「回到學校,我立即打報告,請了兩個月假考察敦煌,當時學校領導也非常支持,毫不猶豫地批准了這次考察計畫。」
於是,在漫長的絲綢古道上又多了一個朝聖者的身影。包容萬象的敦煌學也又多了一個分支。
「到了敦煌後,受到了段先生的熱情接待,當時還給我們派了一個攝影師,協助工作。」
在段文傑先生的指點下,他們仔細地考察了每一個洞窟。常常是白天在洞窟內尋找壁畫內容,晚上在宿舍內查閱文獻。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考察了每一個洞窟,拍下600張壁畫照片。
「當時,我們拍攝的照片都是彩色的,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這些照片和後來購買的大量文獻,成為敦煌古代體育研究的基礎。他帶著拍攝的照片回到蘭州後,引起了學校領導的重視,一支以他為首的研究團隊也逐漸形成了。
從那個時候起,他們陸續發表了一些關於敦煌古代體育的論文。
「當時我們關於敦煌古代體育的研究,在國內外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1989年,《敦煌體育概論》一書出版了。1992年,在第二十五屆奧運科技大會上,李重申教授關於敦煌古代體育方面的研究成為一個亮點。
「我們下一步將把視野推廣到更為廣闊的境外,利用適當的時機對絲綢之路全線進行考察,對敦煌古代體育的傳播和產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河西秋射堪比奧運射箭
密林深處,年輕的騎士催動一匹棗紅馬,追逐一隻小鹿。騎士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在棗紅馬騰空的一瞬間,一支長箭離弦而出,正中小鹿的後背。這是敦煌北魏壁畫的一個場景。也是漢唐間敦煌人悍勇好射民風的再現。
為訓練士卒民眾,漢代西北邊郡每年都要舉行一場射箭大賽——秋射。
李重申先生解釋說:「秋射是漢代的傳統軍事制度,它是一種以考核箭法為主要內容的都試制度,也是一次大規模的射箭大賽。」
秋射的比賽規則詳細而完備。為保證比賽的公正性,人們依照箭矢的長短將選手分為長矢和短矢兩個組。比賽中每人射12箭,中6箭者為及格,超過6箭者則有獎勵。
如發現作弊可以向上級提出申訴,如確有作弊,可以重新進行比賽。秋射成績優異的,或獎勵錢帛,或給15天的休假。最為重要的是秋射成績是陞遷的重要依據。
而現在奧運會的射箭比賽,其競技性要遠遠超過古代的秋射。
「秋射已經具備了競技性極強的體育運動的屬性。基本上和奧運會射箭比賽的要求接近。」
曲棍球的源頭步打球
一個小童子站在蓮花座上,身子前傾,眼睛看著正前方,左手拿著一枚圓球,右手拿著一個彎曲的木杖,似乎正要把球擊出去。
這是敦煌榆林窟壁繪的一個畫面。
「這幅珍貴的步打球壁畫,為引證現代曲棍球的源頭,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史料。」李金梅教授這樣說。
李重申說:「我們依照童子手中的球杖長度,判斷出這是五代時期步打球時所拿的球杖。」
步打球是從擊鞠運動中派生出來的,這是一種和現代曲棍球或高爾夫球類似的運動,稱之為步打球。步打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戰國時,真正興盛卻在唐代;到了宋代步打球又分出一種棰丸,這就是後來的高爾夫球。當時的宋徽宗、金章宗等都非常喜歡棰丸。到清代後,棰丸運動才逐漸消失。
唐代的步打球比賽時分兩隊,隊員各持下端彎曲的木棍徒步擊球,以擊入對方球門多者為勝。其運動方式與現代曲棍球也相似,奧運會的曲棍球比賽也是兩隊各有11名運動員上場,以射入對方球門多者為勝。
馬戲到馬術
年輕的悉達多太子,給人們表現了他高超的馬術。他輕鬆地跳上一匹疾馳的駿馬,時而站立在馬背上,時而在馬背上單足探海……
這是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佛傳屏風畫》中表現的馬術畫面。也是中國傳統的馬戲的一個鏡頭。
「馬戲在古代是馴馬為戲,馭馬為戲的技藝。到了現代馬術逐漸發展為人馬結合的表演項目,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李金梅教授說。
魏晉時期,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說法。唐代馬戲空前發展,唐玄宗,曾組織了40匹馬表演《傾杯樂》曲和各種類型的馬球比賽。而到了五代北宋時,馬戲逐漸轉型,逐漸偏重於個人技巧,到了清代馬術出現了競技性的特徵。
現代奧運會的馬術比賽分為盛裝舞步賽、障礙賽和三日賽三項。盛裝舞步是在規定時間內作出行進、疾走和慢跑等規定動作來展現馬匹和騎師的協調性,障礙賽跨越12-15個水池、模擬石牆和橫桿等障礙。
李重申先生認為:「敦煌壁畫上悉達多太子表演的馬術正是宋代馬術轉型時期的見證。也是現代競技性馬術的雛形。」
從角抵到摔跤柔道
一個有迴廊的庭院,風輕輕吹過,樹葉悄然起舞。庭院中兩個選手袒露著上身,正在進行一場比賽。他們兩眼緊盯對方,嘴唇緊緊閉著。猛然間,他們幾乎同時邁出右腳,向對方發起了突然襲擊,而兩手一高一低,保護著各自的頭部,以防被對手乘虛而入。躲在一邊的畫師,抓住了這一瞬間。
這是敦煌藏經洞發現的一幅盛唐相撲白描畫,畫面上人物豐滿,神情自信,顯示了他們正處在一個向上的時代中,可惜這幅畫如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敦煌壁畫中大約有20幅壁畫表現了角抵相撲方面的內容。
「角抵是相撲、摔跤的前身。角抵的起源是上古時期原始社會中比武的競技項目。」
李重申先生認為:「敦煌壁畫上角抵的內容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角抵的演變,對瞭解國際式摔跤、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相撲、散打等方面的淵源形式和技法提供了珍貴形象的資料。」
聞所未聞的跳馬跳駝
遼闊的草原上,勇士們三五成群進行較量。一個身材高大的年輕小伙子,低著頭,目光狠狠地盯著二十多步遠的一匹馬,四周的觀眾各個屏氣凝神,目不轉睛地盯著小伙子。只見他蹲下身子,深吸一口氣,弓起身子,後腿一使勁,猛地竄了出去,在距馬幾步遠的地方,右腳一跺地,人騰空而起,從馬背上飛躍了過去。立刻叫好聲、呼嘯聲在草原上響起。
這是古代人們進行跳遠比賽的一個場景。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的《佛傳屏風畫》記載了這樣的場景,不同的是主人公變成了悉達多太子。
李金梅說:「跳躍運動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就已經出現了鍛煉身體性質的跳躍運動。」
東漢名將甘延壽是甘肅慶陽人。讓人們想不到的是,甘延壽還是一個跳高健將,竟然跳過了一座亭樓。《漢書·甘延壽傳》記載:「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
現代的跳高跳遠比賽,和敦煌壁畫上跳馬跳駝相比,出現了比較大的改觀。不過過程差不多,依然要由助跑、單腳起跳、騰空落地等動作組成,不同的是橫桿取代駱駝,成績更加精確。跳遠則更加注重對運動員的保護,用沙坑取代馬匹,採用了多種緩衝法來維持好身體重心平衡,避免受到傷害。
「敦煌壁畫上的跳高跳遠項目,和奧運會田徑比賽的跳高跳遠比賽,的確有相同相似的地方,只不過一個更為生活化,一個競技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