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首都博物館揭秘千年文物「駐顏術」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首都博物館揭秘千年文物「駐顏術」

2015年02月08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81 次


  用宣紙按原尺寸數字複製的敦煌莫高窟壁畫,採用高精度數字攝影技術,由200多張照片拼接合成。



  修復後的李倕公主冠飾,由480餘件金、銀、銅、鐵、珍珠、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構件組成。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賈同軍


  千年的敦煌壁畫何以保持原來的色彩?兵馬俑彩陶是不是真的一出土就褪色?在地下泥水中浸泡了上千年的漆木馬怎樣還原?這些考古工作中的難題,在普通大眾眼中更是神秘莫測。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將為人們揭曉答案。


  在展出中,組織者精心選擇經過了現代科學技術修復和維護過的文物。這些文物大都沒有對外展示過,有些甚至第一次呈現在觀眾面前,即便是目睹這些文物的真容已經實屬難得,而它們背後修復、保護的故事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出現在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上的彩繪跪射俑,稱得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個兵馬俑也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兵馬俑形象之一。一同展出的還有一個彩繪的俑頭。這兩樣展品最珍貴之處,就在於它們身上的色彩。雖然跪射俑的絕大部分外表都已經褪變成了陶製品的灰色,但身上甲衣仍有殘存的色塊。而在頭俑的面部,依稀可以看到近似人體膚色的色調,頭髮的黑色雖脫落不少,紅色的髮帶仍舊醒目。


  彩繪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還殘存一些顏色,但是許多彩繪層在面世幾分鐘內就脫落了,只有十多件彩繪俑幸運地留了下來。


  專家介紹,兵馬俑彩繪的保護是一大難題。彩繪層和外部土壤的黏附力大於它和陶俑的黏附力,稍不留意就會被土壤粘掉。出土後的溫濕度變化,導致有機層因失水發生收縮,引起龜裂、起翹、捲曲,造成大片彩繪出現病變。


  針對現場彩繪秦俑的保護,我國的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十幾年的探索,並與德國的科學家進行了合作。目前,已經基本能夠做到把出土彩繪秦俑保護起來,主要是採用抗皺縮劑(聚乙烯醇)和加固劑(聚氨脂乳液)聯合處理的保護方法。抗皺劑置換出生漆層中的水分,自身留在生漆層中,達到抗皺縮的目的,然後使用加固劑加固。


  目前看來,這種方法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今後出土的彩繪兵馬俑也許能用上這種技術帶來新的驚喜。


  一匹高頭大馬雕塑立於展櫃之中,通體烏黑,在展燈的照耀下,油光的表面反射著光芒。這匹漆木馬是1995年在四川省綿陽永興雙包山西漢墓葬出土的,一同出土的還有漆木桶、漆木牛等各種漆木器560件(套)。在這批漆木器中,有7件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綿陽五絕」之一的人體經絡漆俑,屬於世界惟一的珍貴文物。


  不過,剛出土時的這批文物可讓考古工作者犯了難。漆木器在漢墓中已經埋葬了一千多年,又常年被水浸泡,千年不腐已是罕見,卻再也經不起任何輕微的損害了。如何保護它們,考古工作者一時束手無措,只能把它們像原來一樣浸泡在水中。就這樣一直泡到了2008年。


  2007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綿陽市文物局找到了為這些文物脫水的辦法,並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綿陽永興雙包山出土飽水漆木器脫水加固」項目,次年,這些文物終於開始「浮出水面」。


  據介紹,脫水加固的流程是先對飽水漆木器進行清洗,完成長、寬、高數據測量和稱重、拍照等程序後,再放進脫水池。脫水池中的材料是甲醇,漆木器在其間浸泡一段時間後,甲醇將實現與漆木器中的水分置換。待脫水完成後,將漆木器放進裝有十八碳醇的恆溫槽,十八碳醇與甲醇進行置換後,實現漆木器脫水後的加固處理。這種技術是目前國內漆木器脫水加固處理中最先進的技術。該技術最大的價值是可逆性,當漆木器脫水處理後,如果將來還有更先進的技術,可進行再處理,不會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壞。


  目前,綿陽出土漢代漆木器已經完成了脫水加固保護。這一項目成功脫水保護了飽水木器250餘件、飽水漆器殘件200餘件和大型漆木馬74件。


  此次展覽中,最華麗奪目的一件展品,要數唐代公主李倕的冠飾。這件冠飾所用的材料有綠松石、琥珀、珍珠、紅寶石、玻璃、貝殼、瑪瑙、金銀銅鐵等,在很多金飾件下還有翡翠鳥鮮艷的藍色羽毛,幾乎用盡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裝飾材料,色彩絢爛,極盡奢華。


  這套冠飾各種飾件總數達480餘個,出土時完全散落。最終,經一位德國女專家之手,復原了這件冠飾的瑰麗原貌。


  200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唐高祖第五代重孫女李倕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由於墓葬歷史上曾遭水淹,清理和保護難度較大,只能採取石膏固定、整體提取的辦法,將墓主人的頭骨連同頭冠、身體和佩飾提取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


  參與李倕墓文物修復的共有中德兩國十餘位專家。具體負責頭冠修復的是德國女專家安娜格雷特·格裡克。


  頭冠上的數百件飾件如何組合,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聯?在實驗室內清理前,實驗室先對石膏包用X光進行分析,以瞭解包內文物材質的屬性及分佈狀況等原始痕跡,然後借助於顯微鏡對文物表面進行細微的觀察。下一步就是層層的清理,邊清理邊拍照,由於文物保護修復過程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重複,所以每一步都必須留下資料。


  2005年頭冠的清理、修復與復原工作完成,復原後的頭冠精美華麗異常,受到業界同行的矚目和讚譽。


  李倕公主冠飾是作為此次展覽的「德行無疆——廣泛深入開展國際合作」範例來展出的。相對於我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和燦爛深厚的文物留存,我國的文物考古和保護技術、人才都相當缺乏。針對於此,我國的文物工作者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我們熟知的秦俑彩繪保護、法門寺絲綢保護等等,都是在中德兩國專家合作下進行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