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解放軍公開番號的背後故事
2013年1月15日晚,央視新聞頻道發佈消息說,「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從今起解密。」至此,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經過63年,中國新聞媒體終於不必再用「某軍」、「某集團軍」這類模糊用語,而是可以直呼人民解放軍一級陸軍部隊番號。這表明中國在增強軍事透明度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1月20日下午,本刊記者採訪了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軍事史專家徐焰,暢談人民解放軍的歷史。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這支偉大軍隊擁有自己的傳統,並且已經邁入現代。
國家人文歷史(以下簡稱國):這次人民解放軍公開番號,究竟代表了什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宣佈公開?
徐焰(以下簡稱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央就決定軍隊信息適當開放。要知道,在1979年之前,整個國家都處於封閉狀態,就連經濟數據都是模糊的。改革開放之初中央就考慮政治上推進民主化、公開化的問題,公開化就包括軍事信息的公開。但是,當時中國在南邊正與越南作戰,跟越南作戰,擔心蘇聯的威脅。1982年,局勢緩和,才第一次把軍隊的人數公開,宣佈解放軍人數為423萬人。1985年又公佈裁軍100萬人。
80年代後期,已經準備把各個集團軍的番號都公開。1989年,趕上政治風波,加上蘇東劇變,軍事信息適當公開的事情就拖了下來。其實,部隊番號,怎麼可能保密?現在天上有衛星一照便知。而且部隊駐在某地,有家屬、又有退伍兵就業,也不可能保密。
這次部隊番號公開,應該跟新領導比較開放有關,前後也醞釀了很長時間,關鍵是克服傳統的習慣思維。但是,克服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容易。所以部隊番號公開才一直拖到今天。
國:解放軍十八個集團軍分成甲種和乙種,又分成滿編和減編。甲種和乙種、滿編和減編之間如何區分?1985年裁軍前,解放軍部隊都是叫某軍,1985年後,為什麼都改稱集團軍?
徐:部隊分為甲種和乙種,在解放初期就定了。我們可以理解滿編師和甲種師近似,減編師和乙種師近似。但是有時候也不完全一個意思,有些乙種部隊的兵員不一定少,但裝備差一點。應該說,和平時期的軍隊都是這樣分,是一個國際慣例。比如,前蘇聯有滿員師、有半滿員師,還有架子師。架子師就是只有軍官幹部沒有士兵的部隊。以前中國也有架子部隊,現在已經沒有了。架子師都轉成了預備役部隊,這也是和平時期的正常做法。所謂甲種部隊,就是在裝備、人員上比較完整,可以隨時投入作戰的部隊。所謂乙種部隊,就是,兵員相對少,裝備比較差,戰爭爆發後需要進行補充才能投入作戰的部隊。因為,和平時期都搞甲種部隊花費太大。
「集團軍」這個稱呼在拿破侖時期就存在,歷史上說到集團軍,一般是由三四個軍組成一個集團軍。現在人民解放軍的集團軍,是各裝備,各兵種,結合在一起的一個軍級混成部隊。因此,使用「集團軍」這個名稱其實是有爭議的,應當講叫「合成軍」更為合適。過去的軍,就是單純意義上的陸軍軍級部隊,現在合成集團軍,包括炮兵、裝甲兵、還有陸航部隊,各兵種都混在一起。過去一個軍區有幾個軍,軍區直屬炮兵、坦克兵,作戰的時候加強給各軍。現在軍區已經不直屬這些技術兵力,而是直接歸各集團軍。
2013年1月15日晚,央視新聞頻道發佈消息說,「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從今起解密。」至此,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經過63年,中國新聞媒體終於不必再用「某軍」、「某集團軍」這類模糊用語,而是可以直呼人民解放軍一級陸軍部隊番號。這表明中國在增強軍事透明度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國:網上有一種說法,現在的38集團軍、39集團軍和54集團軍是重裝集團軍,有這樣的說法嗎?另外,說54集團軍是全軍總戰略預備隊,是快速反應部隊,有什麼原因?
徐:所謂38集團軍、39集團軍和54集團軍是重裝集團軍這個說法不準確。只能說這三個集團軍比較精銳,是齊裝滿員的部隊。至於54集團軍是全軍總戰略預備隊,是有歷史淵源的。朝鮮戰爭停戰後,志願軍仍有一些部隊留在朝鮮駐防。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離。54軍就是最後撤出朝鮮的一支部隊。當時,國內早就處於和平狀態,各個軍都有了自己的駐地。54軍便沒有合適的地方安排。1960年前後,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外部又是中蘇關係破裂,中印邊境衝突,54軍就被調來調去,充當了預備隊。後來,該部就習慣於被當作預備隊使用。
如今的54集團軍,是一支快速反應部隊。現在戰爭節奏非常快,臨時突發事件多,要求快速反應。所以,該部就跟一般部隊不大一樣。首先是要求輕裝,隨時就能走。另外,還要接受一些特殊訓練,並且往往是集中待命。像普通部隊平時可以執行一些生產任務,養豬種菜、修路、鋪電線、修營房,但是,快反部隊就不行了,就必須隨時待命。
國:我們在地圖上可以看到各個集團軍的位置。屬於邊疆的新疆、西藏,沒有部署一個集團軍,這是為什麼?
徐:新疆、西藏,沒有放野戰部隊,是新中國以來的傳統,從60年代開始就是如此。解放初期,新疆進去了三個軍,收編了當地的部隊,最多的時候有六七個軍,但是當地根本養不起那麼多部隊。最後,新疆只保留下兩個師,其他全變成生產建設兵團,這主要是地方財政的考慮。
西藏更是養不起大部隊,在西藏養一個兵等於內地養七個兵。因此,18軍進藏後,就變成西藏軍區。
1985年,西藏地區通了輸油管線,青藏公路也改造為柏油路面,運輸能力倍增,這樣的情況下西藏就可以多養部隊了。現在西藏又通了鐵路,養大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在沒有必要了,因為西藏人口很少,現在駐軍有幾個旅也夠了。
國:在人民解放軍十八個集團軍之外,有一個第15軍,這支部隊部署在湖北,看起來像是一支機動力量,但不在十八個集團軍的序列中,這是為什麼?
徐:第15軍原來也是一個陸軍部隊,這個部隊在朝鮮打得不錯,引起了軍委的重視。1961年,中蘇關係破裂,中印邊境又起衝突,還擔心台灣反攻大陸。因此,需要整軍備戰。當時,準備組建一個空降軍放在中間,哪個方向有事,用飛機迅速運輸。中央軍委決定,把第15軍改為空降軍。
空降軍歸空軍指揮,這是中國的特殊情況。美國、英國的空降部隊、空軍機動師都是陸軍,因為美國的陸軍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飛行化,陸軍有大量直升機。組建空降軍時,中國陸軍飛行化程度很低。陸軍沒有像樣的飛機、機場,這套條件只有空軍才有,所以沒辦法,只好把空降軍15軍撥給空軍指揮。按照國際慣例,空中機動部隊其實應該歸陸軍指揮。現在雖然條件改變了,但是這個體制沒有變。
國:紅軍時期分一、二、四,三個方面軍。現在,解放軍十八個集團軍還有多少有紅軍血統?
徐:人民解放軍現在十八個集團軍,大部分都有紅軍部隊的傳統。比如,紅一軍團紅一師是我軍最光榮的部隊。現在,它的血脈在65軍。華北帶「六」字頭的部隊就保留了65軍。雖然,65軍並非主力部隊,華北軍區真正的主力是63軍和64軍,這兩個都裁掉了。之所以保留65軍,很大原因是65軍有紅一師老的傳統。
人民解放軍現在的部隊裡,唯一一個完整的紅軍軍團就是39軍。39軍的前身是紅十五軍團的老底子。四方面軍最後就剩下兩個軍,一個是31軍,就是現在的13軍、14軍,嚴格講起來,13軍也算紅軍軍團,雖然後來拆成13軍和14軍兩個軍,不像39軍那麼完整。但是,也不一定是部隊越老,就越能打仗。實事求是地講,抗戰期間搞大生產的部隊,在解放戰爭初期,打得就不如那些抗戰期間成立的部隊好。為什麼呢?因為他長時間不打仗了,老搞生產,自然就不會打仗了。東野的3縱、4縱,也就是40軍、41軍,就不是紅軍老部隊,但是解放戰爭中間打得很好。因為,抗戰時期整天打仗,戰鬥精神就鍛煉出來了。
2013年1月15日晚,央視新聞頻道發佈消息說,「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從今起解密。」至此,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經過63年,中國新聞媒體終於不必再用「某軍」、「某集團軍」這類模糊用語,而是可以直呼人民解放軍一級陸軍部隊番號。這表明中國在增強軍事透明度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國:小說《亮劍》中的主人公李雲龍講,部隊的氣質是由第一任長官的氣質決定的,就像靈魂一樣留在這個部隊。在長期戰爭環境下,有些部隊善攻、有些部隊善守,很多部隊有自己的傳統,您怎麼看?
徐:現在的戰爭是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與過去槍炮時代的戰爭已經完全不同。過去那些戰法,現在已經很難再起作用。在長期革命戰爭條件下,原來部隊形成的作戰習慣,還是能起很大作用的,這個部隊善攻,這個部隊善守,是有可能的。當年,28軍就特別擅長防守,23軍就擅長進攻,都是公認的。比如,43軍128師,是最擅長爆破的一支部隊,因為這支部隊的兵員大部分是山東棗莊的礦工,礦工擺弄雷管炸藥跟「老娘們擺弄鍋碗瓢盆」差不多。因此,這個部隊擅長爆破,在四野是攻堅能力最強的部隊。打錦州的時候,六縱主力被派去遼西阻擊廖耀湘兵團,只有六縱17師,就是這個128師,被林彪派到了錦州城下。當時,128師被稱為「林總的鐵拳頭」。爆破這種戰法在當年是可行的,可現在爆破攻堅還有什麼意義?不要說現在不靈,到了朝鮮都不靈。再比如,13軍,該部常駐雲南,參加過入緬作戰,平時訓練也主要是著眼於山地作戰,所以就比較適應山地作戰,這就和部隊的歷史傳統沒關係。
再說部隊受領導人的作風影響。華東野戰軍原來三個軍是受粟裕影響最大的,20軍、23軍、24軍,這三個軍原來是屬於粟裕帶出來的新四軍一、四、六縱隊。再說四野,原有五個王牌軍:38軍、39軍、40軍,41軍和43軍,特別是38軍、39軍,受傳統的影響比較大。如今,隨著人員更替,再加上現代高技術條件下,戰爭形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攻守這套戰法已經過時了。這些老部隊剩下的精神,主要轉化為部隊的榮譽感,而非戰術戰法。
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解放軍有兩次大裁軍。1985年百萬裁軍,1997年又進行過一次裁軍。這兩次裁軍,有什麼不同?
徐:1948年11月,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凱歌聲中,全軍各野戰軍部隊統一了編製序列,授予了從第1軍至第70軍的番號(中間有些缺號);到朝鮮戰爭時期,全國共有36個軍; 60年代初期,裁減為31個軍;中蘇關係破裂後,又擴編為36個軍;1974年,把第17軍改成一個基地。此後,人民解放軍長時間保持35個軍,直到1985年。這次百萬大裁軍,有些部隊肯定要被裁掉,可大家都不願意被裁掉。綜合考慮,裁掉的部隊主要是歷史不太悠久的部隊和裝備差一些、戰鬥力弱一些的部隊。歷史淺一些的如50軍,是過去國民黨起義部隊,就被裁掉了。另外,也有一些老部隊被裁掉了,如43軍。很多人為43軍叫屈,認為不應該裁。實際上,43軍在歷史上就被裁過。該軍在50年代變成海南軍區。
1985年這次裁軍,還有平衡山頭的考慮。因為,老一代人還在,有個人對部隊的感情因素在裡面。等到90年代後期,老首長早都退下去了,很多老同志也都不在了,就無所謂了。所以,1997年的裁軍主要是考慮各軍區自己平衡。這次裁軍從24個軍裁為18個,有的部隊是合併。
關於裁軍,不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情,解放初期要趕快搞建設,很多部隊就裁掉了。可裁軍確實是大問題,過去是「吃皇糧」,一下子變到地方上,肯定是裁誰都不願意。比如,新疆最後只能保留兩個師。王震只好帶頭把自己的部隊裁了。按道理,359旅不該裁。可是,為了大局,王震只好帶頭把359旅變成農一師,等於變成農場,幹部戰士當農民種地。這也是沒有辦法,不然大家都有意見。
2013年1月15日晚,央視新聞頻道發佈消息說,「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從今起解密。」至此,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經過63年,中國新聞媒體終於不必再用「某軍」、「某集團軍」這類模糊用語,而是可以直呼人民解放軍一級陸軍部隊番號。這表明中國在增強軍事透明度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1985年的裁軍就是徹底的遣散、合併到別的單位,這也是無奈。因為到了1985年,全國到處都是人滿為患,把一個成建制的部隊拉去,地方上承受不了。拉去農墾?幹部戰士也不幹。1997年裁軍,很多部隊轉成武警,這個也是需要的。現在高技術戰爭條件下,陸軍保留那麼多部隊,沒有太大用處。美國陸軍才十個師,十個師打遍全球。現在的戰爭,空軍起主導,陸軍就是打掃戰場。但是國內治安很重要,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內不安定因素也在增長,因此武警部隊適當的加強是必須的。現在武警是雙重領導,首先歸中央軍委領導,同時還歸公安部門領導。
國:現在人民解放軍的十八個集團軍裡,一野有一個軍,二野有四個軍,三野有五個軍,四野有七個軍,屬於華北軍區的有一個軍,這樣的分配背後有什麼玄機?
徐:四野的部隊保留比較多,主要是四野戰鬥力強。遼沈、平津都是四野打的,因此,部隊保留得比較多些。現在看,一野保留得少。1953年,就剩一個軍了。這裡也沒有什麼玄機,主要是戰略位置和財政兩條決定的。一野部隊在西北,原來有七個軍。西北是全國最窮的地方,養不起部隊。另外,在戰略上又是大後方,背靠蘇聯,沒有對手,因此就大批裁撤了。一野的部隊確實是叫人感歎,解放戰爭是作戰條件最苦的,吃的用的都是最慘的。解放之後,又是裁得最多的,轉業安置又是最差的。一野大部分官兵都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油勘測部隊,投入建設、開發大西北。相反,二野、三野保留的部隊比較多,主要因為他們所駐的地方,西南和東南,比較富庶。另外,戰略地位重要,二野的部隊駐在西南的,13軍,14軍,始終是在西南前哨,歷來很重要。東南又對台灣,肯定不能裁撤。
華北的部隊帶「六」字頭的軍,主要是1985年時被裁撤。華北的部隊,解放初期保留得比較多。在五大野戰軍裡面華北的部隊原來並不多,本來數量少,還保留最多,很多人就有意見。為什麼保留比較多?一個原因是華北部隊主要是駐在北京周圍;另一個原因是華北軍區的兩個兵團在朝鮮,沒法裁。當年有山頭主義的因素,因此,1985年裁撤的「六」字號比較多,也是為了照顧點其他部隊的情緒。
到1997年裁軍,已經沒有山頭主義的影響了。主要是軍委和各軍區之間平衡考慮。1985年,中國和蘇聯尚未完全緩和,所以北京軍區保留的部隊比較多一點,1997年時,跟俄羅斯的關係已經恢復,北方沒有必要保留那麼多部隊,所以北方部隊多裁一點。原來北京軍區的五個軍裁成三個軍。
為什麼1997年,又要大裁軍呢?這跟海灣戰爭有很大關係。海灣戰爭證明現代化的戰爭中,陸軍的數量已經不重要了,陸軍更強調質量,要精幹化,搞那麼龐大的陸軍已經沒有多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