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的十大「並世雙雄」:歷史上的十大對手
1.拉美西斯二世(埃及) VS 穆瓦塔爾(赫梯)
歷史背景:
公元前14世紀末葉的西方世界,在經歷持續不斷的兼併戰爭後,形成了埃及、赫梯和亞述三足鼎立的局面。當埃及走出了十八王朝時代。
「帝國時期」的浮華後,強國的迷夢也跟著圖特摩斯三世的靈柩被安葬進了帝王谷中。雖然在他以後,十八王朝和十九王朝的歷代法老都盡力試圖鞏固這個日益衰落的軍事帝國,但都沒有多大的成就,從十九王朝開始,埃及國內就一直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對外也逐漸轉攻為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拉美西斯二世即位以後,埃及才又恢復了以前的強大勢力。
從公元前15世紀中葉開始,一直向圖特摩斯三世的大帝國俯首稱臣的赫梯人漸漸崛起,手持鐵質武器的他們趁著埃及國內因為埃赫納頓的宗教改革而陷入混亂的天賜良機,擊潰了強盛的米丹尼王國,並形成了統一的強大帝國。與此同時,一直臣服於米丹尼王國的亞述人也趁機取得了獨立,並嚴重威脅著赫梯的南部國境。但在敘利亞地區,赫梯人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埃及,而對埃及人來說,赫梯的勢力也嚴重威脅著他們的利益。於是,兩大強權的軍隊劍拔弩張的對峙著,為了爭奪敘利亞地區以及整個西亞的霸權,大戰不可避免。
焦點戰爭:卡疊什戰爭
公元前1312年,奧倫特河畔的卡疊什要塞,埃及與赫梯的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戰車協同步兵作戰並發揮了主要作用,這在古代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赫梯人在國王穆瓦塔爾的率領下,以大量戰車從側翼猛攻埃及軍隊,埃及大軍潰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險些被俘,幸虧有援軍及時趕來搭救了法老,也擋住了赫梯人的追擊。最後,埃及軍隊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只好撤退返回埃及。在今天阿蒙神廟廢墟的牆壁上,還保留有卡疊什戰爭的記載,那裡描述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是如何英勇殺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的,但在赫梯的編年史中,卻記載著他們才是戰爭的真正勝利者。
雙雄結局:
卡疊什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戰爭不斷。最後,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再要打下去兩個國家都要滅亡了,於是在公元前1280年,兩國在孟斐斯簽訂了「銀板和約」。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基本上相安無事。
就在赫梯與埃及鬥爭激烈的同時,亞述人滅掉了米丹尼王國,進而向南對巴比倫進行擴張,勢力越來越強大。從公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赫梯帝國就不斷受到亞述的進犯,國力開始逐漸削弱,繼而在海上民族和蠻族的打擊下,帝國終於瓦解了,最後被亞述帝國徹底征服。
而對於埃及來說,盛極一時的拉美西斯二世時代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在這位偉大的帝王死後,埃及的國勢更加衰弱了,國內奴隸不斷起義,利比亞人也開始進攻他們的本土了,到了第二十五王朝,曾經征服了赫梯人的亞述帝國終於也將尼羅河流域納入了其版圖。
鷸蚌相爭儘管熱鬧,最後卻總是漁翁得利,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焦點戰爭:卡疊什戰爭
公元前1312年,奧倫特河畔的卡疊什要塞,埃及與赫梯的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戰車協同步兵作戰並發揮了主要作用,這在古代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赫梯人在國王穆瓦塔爾的率領下,以大量戰車從側翼猛攻埃及軍隊,埃及大軍潰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險些被俘,幸虧有援軍及時趕來搭救了法老,也擋住了赫梯人的追擊。最後,埃及軍隊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只好撤退返回埃及。在今天阿蒙神廟廢墟的牆壁上,還保留有卡疊什戰爭的記載,那裡描述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是如何英勇殺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的,但在赫梯的編年史中,卻記載著他們才是戰爭的真正勝利者。
雙雄結局:
卡疊什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戰爭不斷。最後,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再要打下去兩個國家都要滅亡了,於是在公元前1280年,兩國在孟斐斯簽訂了「銀板和約」。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基本上相安無事。
就在赫梯與埃及鬥爭激烈的同時,亞述人滅掉了米丹尼王國,進而向南對巴比倫進行擴張,勢力越來越強大。從公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赫梯帝國就不斷受到亞述的進犯,國力開始逐漸削弱,繼而在海上民族和蠻族的打擊下,帝國終於瓦解了,最後被亞述帝國徹底征服。
而對於埃及來說,盛極一時的拉美西斯二世時代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在這位偉大的帝王死後,埃及的國勢更加衰弱了,國內奴隸不斷起義,利比亞人也開始進攻他們的本土了,到了第二十五王朝,曾經征服了赫梯人的亞述帝國終於也將尼羅河流域納入了其版圖。
鷸蚌相爭儘管熱鬧,最後卻總是漁翁得利,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2.伯裡克利(希臘雅典) VS 阿希達穆斯二世(希臘斯巴達)
歷史背景:
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古代希臘進入了城邦時代。在邁錫尼文明經外族的入侵而遭到毀滅後,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斯巴達和位於阿提卡半島的雅典等城邦先後建立起來了。隨後,團結的力量使他們得以擊敗強大的波斯帝國的軍事侵略,保衛了國家的獨立,進而迎來了希臘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但是,共患難與共富貴終究是兩回事。一方面,在希臘波斯戰爭結束後,雅典不但沒有解散提洛同盟,反而利用它發展海上霸權,這種局面在伯裡克利當選為首席將軍以後更加變本加厲。而另一方面,致力於稱霸全希臘的斯巴達在國王阿希達穆斯二世的領導下,利用伯羅奔尼撒同盟大肆擴張,並不斷與雅典的海上霸權發生衝突。同時,雅典與斯巴達的衝突也是民主政治與貴族政治的衝突。終於,到了公元前431年,兩大強權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焦點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
公元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邦底比斯入侵雅典的同盟邦普拉提亞,這場戰役成為了內戰的導火索。就在普拉提亞被攻陷後不久,斯巴達軍隊侵入阿提卡,而雅典的艦隊封鎖了伯羅奔尼撒沿岸。這時,霉運當頭的雅典受到了可怕的鼠疫的侵襲,加上隨之而來的饑饉,使人口大量死亡,當政的伯裡克利將軍有能力把雅典帶上強大,但沒有能力抵禦眼前的一系列困難,最終,鼠疫奪走了他的生命。公元前427年,主戰派的克里昂當選為首席將軍。執行繼續戰爭的政策。在隨後的五年內,雅典與斯巴達雙方互有勝負。均勢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22年,兩雄決戰於安菲波裡,結果雅典戰敗,克里昂將軍陣亡。在主和派佔上風的局勢下,雅典向斯巴達乞和。公元前421年,雅典與斯巴達締結了休戰50年的「尼西亞和約」,然而,導致戰爭的基本矛盾依然是存在的,至少雙方依然保持著互相佔據的領土。
事實上,希臘的和平只維持了6年。公元前415年,雅典首席將軍亞西比得率領大軍遠征斯巴達的同盟邦科林斯的殖民地西西里,挑起了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但在雅典主和派的陰謀下,亞西比得被指控為褻瀆神靈,要他返回雅典接受審判。亞西比得在回國途中竟然叛變,投奔斯巴達去了,於是雅典遠征軍潰敗。公元前413年,斯巴達按照雅典叛徒亞西比得的獻策,大舉入侵阿提卡,並佔領了雅典城北部的狄克裡亞,誘使兩萬多名雅典奴隸逃亡,這使雅典的農業生產完全癱瘓。公元前412年,斯巴達為了徹底消滅雅典的海上力量,竟以出賣希臘的利益為代價與希臘的敵人波斯帝國結盟,這給了雅典最致命的一擊。隨後,儘管雅典一度振作,多次擊敗斯巴達,但因為內部矛盾重重,導致元氣大傷。公元前405年,斯巴達海軍在將領萊山德的指揮下,在伊戈斯波塔米決戰中重創雅典,至此雅典實力喪失殆盡。公元前404年,萊山德率領斯巴達軍隊從海陸兩面包圍雅典城,雅典只好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約:取消提洛同盟;拆毀一切防禦工事;除保留12艘警備艦,全部艦隊移交給斯巴達;廢除民主政治,參加伯羅奔尼撒同盟。至此,長達27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斯巴達取得了希臘霸權。
雙雄結局:
雅典投降後,在斯巴達將領萊山德的支持下,開始了「三十暴君時代」。公元前403年,雅典又恢復了民主政治,但仍然沒有擺脫斯巴達的控制。但是,斯巴達的霸權持續的時間相當短暫。因為其高壓政策,引起了希臘各城邦的不滿,內戰持續不斷。公元前394年,波斯帝國艦隊在雅典將領科濃的指揮下大敗斯巴達海軍於克尼達斯海角,從此斯巴達也喪失了海上霸權。為了苟延其霸權,斯巴達再次出賣希臘的利益給波斯,換取波斯帝國的干預。但在公元前371年,底比斯擊敗了斯巴達,使後者的霸權徹底喪失,並確立了底比斯的十年短暫霸權。再然後,雅典試圖東山再起,但沒有成功……
公元4世紀上半期的希臘,戰爭不斷,不時有新的同盟形成,新的同盟又不時的解體,這就是城邦危機的外在反映。戰爭給希臘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進一步加速了希臘城邦的衰落。在混戰中,彼此的力量漸漸消耗,於是當馬其頓的方陣出現在了希臘半島的那一刻,城邦時代結束了,全體希臘人成為了被征服的對象。希臘,終於完成了自殺。
當歷史過去了兩千年後,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者西歐人開始成為了世界的主角,但他們似乎也把希臘人不思團結勇於內鬥的劣根繼承了下來,當英、法、德等世界級的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把自己的力量耗盡後,美國人幾乎兵不血刃地成了世界的霸主,君臨天下。於是歐洲人終於懂得了,團結,才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今天的歐洲,逐漸走向了一體化,也走向繁榮和強大,他們終於迷途知返,沒有重蹈古代希臘城邦的覆轍,幸甚。
事實上,希臘的和平只維持了6年。公元前415年,雅典首席將軍亞西比得率領大軍遠征斯巴達的同盟邦科林斯的殖民地西西里,挑起了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但在雅典主和派的陰謀下,亞西比得被指控為褻瀆神靈,要他返回雅典接受審判。亞西比得在回國途中竟然叛變,投奔斯巴達去了,於是雅典遠征軍潰敗。公元前413年,斯巴達按照雅典叛徒亞西比得的獻策,大舉入侵阿提卡,並佔領了雅典城北部的狄克裡亞,誘使兩萬多名雅典奴隸逃亡,這使雅典的農業生產完全癱瘓。公元前412年,斯巴達為了徹底消滅雅典的海上力量,竟以出賣希臘的利益為代價與希臘的敵人波斯帝國結盟,這給了雅典最致命的一擊。隨後,儘管雅典一度振作,多次擊敗斯巴達,但因為內部矛盾重重,導致元氣大傷。公元前405年,斯巴達海軍在將領萊山德的指揮下,在伊戈斯波塔米決戰中重創雅典,至此雅典實力喪失殆盡。公元前404年,萊山德率領斯巴達軍隊從海陸兩面包圍雅典城,雅典只好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約:取消提洛同盟;拆毀一切防禦工事;除保留12艘警備艦,全部艦隊移交給斯巴達;廢除民主政治,參加伯羅奔尼撒同盟。至此,長達27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斯巴達取得了希臘霸權。
雙雄結局:
雅典投降後,在斯巴達將領萊山德的支持下,開始了「三十暴君時代」。公元前403年,雅典又恢復了民主政治,但仍然沒有擺脫斯巴達的控制。但是,斯巴達的霸權持續的時間相當短暫。因為其高壓政策,引起了希臘各城邦的不滿,內戰持續不斷。公元前394年,波斯帝國艦隊在雅典將領科濃的指揮下大敗斯巴達海軍於克尼達斯海角,從此斯巴達也喪失了海上霸權。為了苟延其霸權,斯巴達再次出賣希臘的利益給波斯,換取波斯帝國的干預。但在公元前371年,底比斯擊敗了斯巴達,使後者的霸權徹底喪失,並確立了底比斯的十年短暫霸權。再然後,雅典試圖東山再起,但沒有成功……
公元4世紀上半期的希臘,戰爭不斷,不時有新的同盟形成,新的同盟又不時的解體,這就是城邦危機的外在反映。戰爭給希臘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進一步加速了希臘城邦的衰落。在混戰中,彼此的力量漸漸消耗,於是當馬其頓的方陣出現在了希臘半島的那一刻,城邦時代結束了,全體希臘人成為了被征服的對象。希臘,終於完成了自殺。
當歷史過去了兩千年後,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者西歐人開始成為了世界的主角,但他們似乎也把希臘人不思團結勇於內鬥的劣根繼承了下來,當英、法、德等世界級的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把自己的力量耗盡後,美國人幾乎兵不血刃地成了世界的霸主,君臨天下。於是歐洲人終於懂得了,團結,才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今天的歐洲,逐漸走向了一體化,也走向繁榮和強大,他們終於迷途知返,沒有重蹈古代希臘城邦的覆轍,幸甚。
3.漢尼拔(迦太基帝國) VS 小西庇奧(羅馬共和國)
歷史背景:
在地中海之畔,曾經有一個名叫腓尼基的紫色民族,他們是天生的航海家,有文獻記載,他們中的勇士曾受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的委託,完成了環繞非洲的航行。他們是天生的智者,字母表就是他們發明的,而字母的重要性,在打字機和電腦被發明後改觀了整個人類文明。他們是天生的殖民者,在非洲的北岸,一個被稱做迦太基的殖民城市被他們建立了起來,而到了公元前3世紀,這裡發展成為實力強大的海上強權,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和攻擊力異常強大的僱傭兵軍團。
羅馬,一個被狼的乳汁所哺育的民族,於是他們也繼承了狼的本性。王政時代的結束,標誌著小狼已經長大了,他們貪婪的目光開始瞄向了身邊的獵物。小小的亞平寧半島顯然不足以滿足這支餓狼的日益增長的食慾,於是它想到了在虎口裡搶奪獵物,甚至有要把老虎一口下肚的狼子野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里與迦太基帝國爭奪墨西拿,布匿戰爭爆發了。經過了23年的兩軍廝殺後,公元前241年,戰爭以迦太基的戰敗而結束,與羅馬簽訂屈辱的戰敗和約,割地賠款。隨後,羅馬人又進佔了迦太基帝國的領土撒丁尼亞和科西嘉。但是,驕傲的迦太基人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恥辱,他們謀求反擊,向羅馬復仇。而這個重任,最後落在了年輕的將領漢尼拔的肩上。
焦點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
就在迦太基帝國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戰敗後不久,他們在西班牙又建立了殖民地,準備以那裡做為反攻羅馬的政治軍事基地。經歷了十六年的休養生息後,迦太基人感覺到了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他們都已經有了和羅馬人交戰的條件。公元前218年,戰爭再次爆發。羅馬的元老院在戰爭爆發前就擬定出使戰爭僅限於西班牙和非洲,避免在義大利本土決戰的戰略計畫,但事實上這個如意算盤根本沒有實施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漢尼拔,一個出色的軍事天才。先發制人的他不可思議地率領大軍越過了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當迦太基的戰象突然出現在波河平原,全羅馬震驚了。特拉西美諾湖畔一戰,漢尼拔取得完勝,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陣亡。隨後坎尼再戰,漢尼拔取得了更為輝煌的勝利,全殲羅馬軍隊主力,羅馬執政官鮑魯斯陣亡,羅馬城危在旦夕。這時的漢尼拔,已經成了征服與勝利的代名詞。
但這時的漢尼拔沒有乘勢進攻羅馬城,反而揮師南下轉戰南義大利,這給了羅馬人以喘息的機會——狼,永遠是最危險的動物,只要你沒有把它殺掉,只要讓它一息尚存,那你就時刻準備著成為他的果腹食糧吧。坎尼大戰後不久,頭腦清楚的費邊被再次任命為獨裁官,而他,成為了力挽狂瀾的人物,最後挽救了羅馬。不久,羅馬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戰爭開始朝著有利於羅馬的方面轉化了。公元前210年,年輕的羅馬將領小西庇奧率領軍隊攻入了西班牙。小西庇奧真是漢尼拔的好徒弟,5年後的公元前205年,剛剛就任為執政官的他率軍渡海遠征北非迦太基本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迦太基的當權者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公元前202年,漢尼拔與小西庇奧決戰於扎馬,這次,漢尼拔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向羅馬再次乞和,戰爭結束。根據和約,迦太基帝國將非洲以外全部領土割讓給羅馬,除了保留10艘船隻外把所有艦船移交給羅馬,向羅馬交付天文數字的戰敗賠款,不經過羅馬的允許不得與任何國家交戰。從此,強國的名單上再沒有迦太基帝國的名字了,這場奴隸制條件下的帝國主義戰爭以羅馬共和國的完勝而告終。
雙雄結局:
英雄的結局總是悲劇性的。漢尼拔在戰敗後逃亡,最後被迦太基政府所逼迫,流亡敘利亞,客死他鄉。但是,羅馬人並不因為迦太基當權者們的昏庸顢頇而饒過他們。在一片「我認為迦太基一定要消滅」的吶喊聲中,羅馬人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6年,羅馬軍隊攻陷迦太基城,縱火屠城,迦太基人英勇抵抗到最後一人,最後全部被殺或被賣為奴隸。從此,地中海之畔再也找不到這個頑強勇敢、高度智慧和無比強大的紫色民族了。
對於英雄來說,最遺憾的是沒有犧牲在戰場上而是直接或間接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現在的人們對威廉?華萊士、聖女貞德以及岳飛的故事耳熟能詳,但還會記得兩千多年前的那個無敵戰神漢尼拔嗎?公元前202年,漢尼拔戰敗於扎馬,這是他平生的第一次戰敗,也是最後一次。而就在同一年的東方世界,另一位無敵的戰神也品嚐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失敗,他就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西楚霸王項羽。兩千年以降,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那時那地哀怨淒楚的四面楚歌、感人淚下的霸王別姬以及悲壯豪情的烏江自刎。不能不承認,與漢尼拔相比,項羽確實更值得羨慕。
焦點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
就在迦太基帝國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戰敗後不久,他們在西班牙又建立了殖民地,準備以那裡做為反攻羅馬的政治軍事基地。經歷了十六年的休養生息後,迦太基人感覺到了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他們都已經有了和羅馬人交戰的條件。公元前218年,戰爭再次爆發。羅馬的元老院在戰爭爆發前就擬定出使戰爭僅限於西班牙和非洲,避免在義大利本土決戰的戰略計畫,但事實上這個如意算盤根本沒有實施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漢尼拔,一個出色的軍事天才。先發制人的他不可思議地率領大軍越過了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當迦太基的戰象突然出現在波河平原,全羅馬震驚了。特拉西美諾湖畔一戰,漢尼拔取得完勝,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陣亡。隨後坎尼再戰,漢尼拔取得了更為輝煌的勝利,全殲羅馬軍隊主力,羅馬執政官鮑魯斯陣亡,羅馬城危在旦夕。這時的漢尼拔,已經成了征服與勝利的代名詞。
但這時的漢尼拔沒有乘勢進攻羅馬城,反而揮師南下轉戰南義大利,這給了羅馬人以喘息的機會——狼,永遠是最危險的動物,只要你沒有把它殺掉,只要讓它一息尚存,那你就時刻準備著成為他的果腹食糧吧。坎尼大戰後不久,頭腦清楚的費邊被再次任命為獨裁官,而他,成為了力挽狂瀾的人物,最後挽救了羅馬。不久,羅馬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戰爭開始朝著有利於羅馬的方面轉化了。公元前210年,年輕的羅馬將領小西庇奧率領軍隊攻入了西班牙。小西庇奧真是漢尼拔的好徒弟,5年後的公元前205年,剛剛就任為執政官的他率軍渡海遠征北非迦太基本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迦太基的當權者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公元前202年,漢尼拔與小西庇奧決戰於扎馬,這次,漢尼拔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向羅馬再次乞和,戰爭結束。根據和約,迦太基帝國將非洲以外全部領土割讓給羅馬,除了保留10艘船隻外把所有艦船移交給羅馬,向羅馬交付天文數字的戰敗賠款,不經過羅馬的允許不得與任何國家交戰。從此,強國的名單上再沒有迦太基帝國的名字了,這場奴隸制條件下的帝國主義戰爭以羅馬共和國的完勝而告終。
雙雄結局:
英雄的結局總是悲劇性的。漢尼拔在戰敗後逃亡,最後被迦太基政府所逼迫,流亡敘利亞,客死他鄉。但是,羅馬人並不因為迦太基當權者們的昏庸顢頇而饒過他們。在一片「我認為迦太基一定要消滅」的吶喊聲中,羅馬人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6年,羅馬軍隊攻陷迦太基城,縱火屠城,迦太基人英勇抵抗到最後一人,最後全部被殺或被賣為奴隸。從此,地中海之畔再也找不到這個頑強勇敢、高度智慧和無比強大的紫色民族了。
對於英雄來說,最遺憾的是沒有犧牲在戰場上而是直接或間接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現在的人們對威廉?華萊士、聖女貞德以及岳飛的故事耳熟能詳,但還會記得兩千多年前的那個無敵戰神漢尼拔嗎?公元前202年,漢尼拔戰敗於扎馬,這是他平生的第一次戰敗,也是最後一次。而就在同一年的東方世界,另一位無敵的戰神也品嚐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失敗,他就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西楚霸王項羽。兩千年以降,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那時那地哀怨淒楚的四面楚歌、感人淚下的霸王別姬以及悲壯豪情的烏江自刎。不能不承認,與漢尼拔相比,項羽確實更值得羨慕。
4.龐培等(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VS 奧羅德二世等(安息[帕提亞]帝國)
歷史背景:
隨著迦太基帝國的滅亡,羅馬人已經成為了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不間斷的對外擴張中,這個偉大光榮的國家的版圖越來越大,至少在歐洲和北非,這隻狼性十足的大帝國已經強大到了無可匹敵的地步。到了公元前1世紀,伴隨著一系列的內外戰爭,建立在城邦基礎上的共和政體終於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羅馬帝國——至聖至尊的奧古斯都的天下。當歷史進入到了公元2世紀,安東尼王朝的五賢帝把帝國帶上了巔峰,這個從伊比裡亞到美索不達米亞,從不列顛到尼羅河的輝煌帝國是後世任何一個歐洲雄主所難望其頸背的,誠如皇帝屋大維所預料的那樣,義大利已經降級為一個並不舉足輕重的省區了。
如果還有誰想螳臂擋車地與羅馬帝國為敵,那麼這個可憐的民族一定會被羅馬戰車所碾碎。但造物主還是沒有忘記給高傲的羅馬人找一個天生的敵人,這個民族就是來自亞洲的安息帝國。就在羅馬人與漢尼拔的祖國爭奪地中海霸權的同時,阿爾薩息——一個來自大夏的貴族,於波斯帝國的故地推翻了馬其頓人所建立的塞琉古帝國的統治,建立了這個英雄輩出的安息帝國,並開始了斷斷續續二百年之久的抗擊羅馬侵略的戰爭。
焦點戰爭:羅馬與安息的歷次戰爭
公元前65年,羅馬將領龐培率軍東侵安息,戰勝,安息國王弗拉特斯三世敗退。
公元前54年,羅馬將領克拉蘇率羅馬軍隊7個軍團共四萬餘人東侵安息,渡過幼發拉底河後佔領安息要塞。公元前53年,兩軍決戰於幼發拉底河上遊的卡雷城,安息國王奧羅德二世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擊敗了羅馬遠征軍,羅馬軍團全軍覆沒,軍旗被虜獲。克拉蘇被俘後,奧羅德二世將黃金熔化添滿其口,並嘲笑曰「以遂汝欲」。此戰之後,羅馬人在亞洲的統治地位被嚴重動搖,同時確立了安息與羅馬在亞洲的均勢格局。
公元51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在位,羅馬軍隊東侵亞美尼亞王國,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一世出兵應戰,戰爭持續了十二年,最後雙方簽訂和約,亞美尼亞國王由安息王族充任,由羅馬帝國加冕。
公元115年,羅馬皇帝圖拉真親率大軍侵佔亞美尼亞王國,並進佔兩河流域以及安息首都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帕科魯斯二世在位,政局動盪,岌岌可危。但這次,羅馬帝國境內的猶太人拯救了他們,因為猶太人的叛變,使圖拉真大帝不得不被迫回軍。此戰之後,兩國仍常啟戰端,但基本無決定性戰役。
公元164年,羅馬皇帝奧雷留斯趁安息國勢不振之良機東侵,攻佔亞美尼亞和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並再陷塞琉西亞和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三世在位。
公元209年,安息末代國王阿爾塔瓦茲德繼位後不久,安息軍隊擊敗羅馬國王塞維魯斯的軍隊,收復失地。
……
雙雄結局:
安息確實是一個值得歌頌的國家,因為他們頑強地抗擊著強敵的不斷侵略。一直到其行將末路,依然能夠取得了對羅馬帝國的偉大勝利。但是,這個經濟基礎相對於強敵羅馬來說略顯薄弱的帝國經過長期的作戰後,終於疲憊了,國力耗損後得不到休養生息,加之王室爭權,內訌不休,以致王權被削弱,政局不穩,社會動盪。最後被波斯人建立起的薩珊王朝所徹底埋葬。而波斯薩珊王朝,將接過安息帝國留下的反抗外敵的光榮大旗,繼續擔負起保衛祖國抗擊羅馬的重任。
但是,羅馬帝國的輝煌也將要結束了,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漫長的「三世紀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排山倒海一般的「民族大遷徙」。即使是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更別說是一個隱患重重的浮華帝國了。
公元2世紀的歐亞大陸,並存著四個偉大的帝國。「狼的後裔」羅馬帝國之東,是生生不息的安息帝國。安息帝國之東,是大月氏人所建立的佛教國度貴霜帝國。貴霜帝國之東,就是中華人所建立的「龍的傳人」東漢帝國了。不妨做個這樣的假設,如果狼與龍進行一次決鬥,那麼誰將會是最後的勝者?可惜歷史沒有提供這樣的舞台。
公元51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在位,羅馬軍隊東侵亞美尼亞王國,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一世出兵應戰,戰爭持續了十二年,最後雙方簽訂和約,亞美尼亞國王由安息王族充任,由羅馬帝國加冕。
公元115年,羅馬皇帝圖拉真親率大軍侵佔亞美尼亞王國,並進佔兩河流域以及安息首都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帕科魯斯二世在位,政局動盪,岌岌可危。但這次,羅馬帝國境內的猶太人拯救了他們,因為猶太人的叛變,使圖拉真大帝不得不被迫回軍。此戰之後,兩國仍常啟戰端,但基本無決定性戰役。
公元164年,羅馬皇帝奧雷留斯趁安息國勢不振之良機東侵,攻佔亞美尼亞和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並再陷塞琉西亞和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三世在位。
公元209年,安息末代國王阿爾塔瓦茲德繼位後不久,安息軍隊擊敗羅馬國王塞維魯斯的軍隊,收復失地。
……
雙雄結局:
安息確實是一個值得歌頌的國家,因為他們頑強地抗擊著強敵的不斷侵略。一直到其行將末路,依然能夠取得了對羅馬帝國的偉大勝利。但是,這個經濟基礎相對於強敵羅馬來說略顯薄弱的帝國經過長期的作戰後,終於疲憊了,國力耗損後得不到休養生息,加之王室爭權,內訌不休,以致王權被削弱,政局不穩,社會動盪。最後被波斯人建立起的薩珊王朝所徹底埋葬。而波斯薩珊王朝,將接過安息帝國留下的反抗外敵的光榮大旗,繼續擔負起保衛祖國抗擊羅馬的重任。
但是,羅馬帝國的輝煌也將要結束了,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漫長的「三世紀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排山倒海一般的「民族大遷徙」。即使是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更別說是一個隱患重重的浮華帝國了。
公元2世紀的歐亞大陸,並存著四個偉大的帝國。「狼的後裔」羅馬帝國之東,是生生不息的安息帝國。安息帝國之東,是大月氏人所建立的佛教國度貴霜帝國。貴霜帝國之東,就是中華人所建立的「龍的傳人」東漢帝國了。不妨做個這樣的假設,如果狼與龍進行一次決鬥,那麼誰將會是最後的勝者?可惜歷史沒有提供這樣的舞台。
5.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廷帝國) VS 庫斯魯[科斯洛埃斯]一世(波斯薩珊王朝)
歷史背景:
「下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這,是十六世紀日本戰國時代的一首流傳甚廣的和歌中的一句。而對於行將就末的羅馬帝國來說,用此句來進行形容是再合適不過了。公元3世紀的經濟危機和政治混亂把這個貌似強大的帝國折磨得千瘡百孔,雖然君士坦丁大帝一度使這個帝國再度統一,但是在公元337年,皇帝與世長辭了。就好像是一支快要點完了的蠟燭,現在蠟燭的火焰已經開始發藍,帝國再次陷入了無可挽回的分裂。堅持到了公元395年,本來還保持著形式上的統一的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同時,隨著來自亞洲的野蠻民族匈奴人的入侵,在歐洲引起了多米諾骨牌式的民族大遷徙,西羅馬帝國沒有能力承受住這一系列的沉重打擊,最後於公元475年宣告滅亡。而狼的血脈,只能由東羅馬(拜占廷)帝國這一支獨苗來繼續繁衍生息了。查士丁尼大帝,一個「永遠不睡眠的皇帝」,將命中注定成為復興羅馬帝國的關鍵性帝王。
波斯薩珊王朝建立後,便馬上接過了安息帝國的衣缽,繼續對羅馬人的侵略頑強抵抗,那塊到今天一直存留著的浮雕上,還在講述著羅馬皇帝瓦列裡安向波斯國王薩波爾一世跪地求饒的故事。但是到了公元五世紀,隨著白匈奴(大月氏人)從東方侵入,這個王朝也開始讓人擔憂起來。不過幸運的是,誠如上帝把一個偉大的查士丁尼賜給了羅馬人一樣,上帝並不吝嗇地把偉大的科斯洛埃斯賜給了波斯人。於是,為了爭奪絲綢之路最西段的控制權,兩大原本就水火不容的強大帝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鏖戰。
焦點戰爭:德拉斯之戰等
公元527年,剛剛繼位的查士丁尼一世任命22歲的貝利撒留為東征大元帥。次年,庫斯魯一世先發制人,命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向拜占廷軍發動猛烈進攻。公元529年,兩軍決戰於尼亞比斯,扎基西斯獲勝,並直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戰略重鎮德拉斯城。公元530年的德拉城戰役,波斯大軍全軍潰敗,後來從敘利亞沙漠方向發動的多次進攻也在貝利撒留的巧妙反擊下失敗。公元531年,雙方在卡爾基斯再戰,波斯打退了貝利撒留的進攻,次年雙方媾和,拜占廷帝國向波斯支付黃金1000磅後撤軍。
幾年後,貝利撒留率軍滅亡了北非的阿蘭汪達爾王國,接著攻陷了在東哥特王國控制下的羅馬城,拜占廷帝國的勢力如日中天。公元540年,庫斯魯一世率大軍從波斯首都泰西封出發突襲拜占廷帝國的幼發拉底防線,連陷包括安條克在內的幾大重要城市。公元543年,庫斯魯一世進佔亞美尼亞,全殲3萬拜占廷大軍。公元544年,庫斯魯再次親征上美索不達米亞,圍攻尼德撒城數月之久,但未果而撤。545年,雙方締結5年停戰協定,拜占廷帝國在支付贖金2000磅黃金後收復波斯佔領的全部領土。
公元547年,庫斯魯一世率8萬大軍進佔科爾奇斯王國,並攻陷拜占廷帝國的庇特拉要塞。兩年後,查士丁尼一世應科爾奇斯人的邀請,派大軍進攻庇特拉要塞。經過3年斷斷續續的攻戰,拜占廷軍隊奪回庇特拉要塞,波斯軍傷亡慘重。此戰之後,雙方在高加索山麓又進行了6年的拉鋸戰,期間波斯軍隊連續獲勝。公元555年,法息斯河口一戰,拜占廷軍隊背水一戰,向輕敵冒進的波斯軍隊發起反攻,殲敵萬人,大獲全勝。公元562年,雙方再次媾和,波斯放棄對科爾奇斯的領土要求,拜占廷帝國每年向波斯支付黃金1.8萬磅,有效期50年。
雙雄結局:
公元565年,查士丁尼大帝逝世,但拜占廷與波斯戰爭依然繼續。一直到公元631年,波斯因為發生政變,國王科巴德二世於是與拜占廷議和,兩國持續了400年之久的戰爭乃宣告結束。但是,戰爭嚴重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公元610年,就在拜占廷帝國希拉克略大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的同時,並不太遙遠的阿拉伯半島上,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創立並宣揚伊斯蘭教了。阿拉伯人,這個曾經長期作為拜占廷與波斯兩大帝國的棋子和工具的民族在古蘭經的感召下走向了一條聖戰之路。公元637年,波斯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被他們攻陷,不久波斯淪亡。拜占廷帝國的軍事力量也由於不斷的戰爭而大大削弱,後來竟無力抵禦蠻族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日漸式微,最後一年不如一年地勉強硬撐了將近900後,於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
「下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兩大帝國的四百年爭雄戰爭後竟是這樣的結果,不知道居魯士和愷撒真若在天有靈,當做何感想。而就在拜占廷帝國被滅亡後不久,在這首和歌的故鄉,日本進入了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也許你還記得電影《天與地》中那氣吞山河的戰爭場面,但事實卻另人遺憾。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這兩支「天下第一強兵」在連續五次川中島合戰的金戈鐵馬間白白浪費了十二年的寶貴時間,最後當這對並世雙雄在激戰之後環視四周時,他們都不再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了,所以歷史把統一日本的使命最終給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而不是他們。
這次,歷史告訴我們的是,與宏觀戰略相比,戰術永遠處於次要的位置。
幾年後,貝利撒留率軍滅亡了北非的阿蘭汪達爾王國,接著攻陷了在東哥特王國控制下的羅馬城,拜占廷帝國的勢力如日中天。公元540年,庫斯魯一世率大軍從波斯首都泰西封出發突襲拜占廷帝國的幼發拉底防線,連陷包括安條克在內的幾大重要城市。公元543年,庫斯魯一世進佔亞美尼亞,全殲3萬拜占廷大軍。公元544年,庫斯魯再次親征上美索不達米亞,圍攻尼德撒城數月之久,但未果而撤。545年,雙方締結5年停戰協定,拜占廷帝國在支付贖金2000磅黃金後收復波斯佔領的全部領土。
公元547年,庫斯魯一世率8萬大軍進佔科爾奇斯王國,並攻陷拜占廷帝國的庇特拉要塞。兩年後,查士丁尼一世應科爾奇斯人的邀請,派大軍進攻庇特拉要塞。經過3年斷斷續續的攻戰,拜占廷軍隊奪回庇特拉要塞,波斯軍傷亡慘重。此戰之後,雙方在高加索山麓又進行了6年的拉鋸戰,期間波斯軍隊連續獲勝。公元555年,法息斯河口一戰,拜占廷軍隊背水一戰,向輕敵冒進的波斯軍隊發起反攻,殲敵萬人,大獲全勝。公元562年,雙方再次媾和,波斯放棄對科爾奇斯的領土要求,拜占廷帝國每年向波斯支付黃金1.8萬磅,有效期50年。
雙雄結局:
公元565年,查士丁尼大帝逝世,但拜占廷與波斯戰爭依然繼續。一直到公元631年,波斯因為發生政變,國王科巴德二世於是與拜占廷議和,兩國持續了400年之久的戰爭乃宣告結束。但是,戰爭嚴重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公元610年,就在拜占廷帝國希拉克略大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的同時,並不太遙遠的阿拉伯半島上,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創立並宣揚伊斯蘭教了。阿拉伯人,這個曾經長期作為拜占廷與波斯兩大帝國的棋子和工具的民族在古蘭經的感召下走向了一條聖戰之路。公元637年,波斯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被他們攻陷,不久波斯淪亡。拜占廷帝國的軍事力量也由於不斷的戰爭而大大削弱,後來竟無力抵禦蠻族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日漸式微,最後一年不如一年地勉強硬撐了將近900後,於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
「下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兩大帝國的四百年爭雄戰爭後竟是這樣的結果,不知道居魯士和愷撒真若在天有靈,當做何感想。而就在拜占廷帝國被滅亡後不久,在這首和歌的故鄉,日本進入了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也許你還記得電影《天與地》中那氣吞山河的戰爭場面,但事實卻另人遺憾。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這兩支「天下第一強兵」在連續五次川中島合戰的金戈鐵馬間白白浪費了十二年的寶貴時間,最後當這對並世雙雄在激戰之後環視四周時,他們都不再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了,所以歷史把統一日本的使命最終給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而不是他們。
這次,歷史告訴我們的是,與宏觀戰略相比,戰術永遠處於次要的位置。
6.理查德一世[獅心王](英格蘭金雀花王朝) VS 薩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
歷史背景:
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緊接著,一個堪與極盛時代的羅馬帝國相媲美的龐大的阿拉伯帝國橫亙在了歐亞非三大洲之間,古蘭經的教義也跟著哈里發的聖戰鐵蹄迅速傳遍了從大西洋到怛邏斯之間的廣大區域。再然後,來自東方的塞爾柱突厥人逐漸取得了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的實際控制權,並對拜占廷帝國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影響。很明顯,上帝的子民與真主的僕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存的,於是,在拜占廷皇帝亞歷克修斯一世的請求下,公元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西歐各國派出十字軍進行東征以收復在穆斯林佔領下的聖地耶路撒冷,並拉開了與穆斯林國家的長達200年之久的中世紀宗教戰爭的序幕。
公元1099年,四萬來自法蘭西、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十字軍戰士經過連續一個月的圍攻,終於攻下了由一千名穆斯林守軍防守的聖城耶路撒冷,然後縱火屠城,並建立起了耶路撒冷王國等一系列十字軍國家。畜生一般的歐洲人在耶路撒冷作威作福了88年之後,公元1187年,他們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穆斯林開始向他們反擊了。歷史這次降重任給了一個名叫薩拉丁的東方英雄,他成為了穆斯林聖地的捍衛者。在統一了埃及、兩河流域上遊以及敘利亞以後,薩拉丁正式向十字軍宣戰,並在哈丁一戰中全殲了十字軍主力,接著乘勝追擊攻佔了耶路撒冷。佔領耶路撒冷後,薩拉丁並沒有採取對十字軍報復的手段,而是以德報怨,釋放了耶路撒冷國王和大多數戰俘。但是,歐洲人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在羅馬教皇格裡高裡八世的號召下,公元1189年,神聖羅馬皇帝巴巴羅薩、法蘭西國王菲力普二世和英格蘭國王理查德一世出兵響應。遙遠的東方,又要被戰火所覆蓋了。
焦點戰爭: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公元1189年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從理論上說絕對是歷史上最「精彩」的一次,除了薩拉丁的名氣和實力放之四海而皆准外,巴巴羅薩(紅鬍子)、菲力普二世(奧古斯都)和理查德一世(獅心王)也都是在歷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歐洲雄主。但這次東征還沒等開戰就先少了一「雄」,公元1190年,巴巴羅薩的大軍在渡過在小亞細亞的一條小河時自己不慎落水溺死,於是德意志十字軍除了少部分騎士外,均撤回歐洲,所以薩拉丁所要面對的,事實上只是英法聯軍。而實際上,真正在戰場上與他交手的,只有獅心王理查德率領的英軍而已。獅心王理查德是個貪財而殘忍的君主,在進軍亞洲的途中,他順手牽羊地攻佔了拜占廷帝國的塞浦路斯島,然後把它以10萬英鎊的高價賣給了已滅亡了的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居依。隨後在與穆斯林軍隊交戰中,英軍攻克了阿卡要塞,對於掌握在自己手中的3000名穆斯林俘虜,他向薩拉丁的要價是20萬金幣不還價。當薩拉丁表示自己湊不出這麼多錢時,獅心王理查德竟將所有戰俘處死。
公元1191年9月,獅心王理查德與薩拉丁決戰於阿素夫,十字軍獲勝,就此終結了薩拉丁的不敗神話。次年,獅心王理查德的大軍開進到耶路撒冷城下,但不敢攻城。公元1192年7月,薩拉丁攻克雅法城,但獅心王理查德馬上就將該城奪回。當理查德攻入城內的時候,處於劣勢的薩拉丁發現他的對手沒有馬匹,竟贈送良馬兩匹給他,獅心王理查德沒有拒絕,此舉動令交戰雙方的士兵大為震驚。不久後,獅心王理查德染上重病,薩拉丁不但下令停止進攻,而且送去禮物表示慰問,理查德深為感動。接著又傳來消息,法蘭西國王菲力普二世已經回到了歐洲,目前正在進攻英格蘭國王在法蘭西的領地,於是獅心王理查德與薩拉丁簽訂了停戰協定,規定聖城耶路撒冷歸穆斯林所有,非武裝的基督徒獲準可以前往朝聖。公元1192年9月底,獅心王理查德離開巴勒斯坦返回歐洲,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以薩拉丁的獲勝而結束。
雙雄結局:
薩拉丁不愧是世界歷史上最具有騎士精神的偉大君主之一,除了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外,他的人格魅力更被世人和後世所頂禮膜拜和真心稱頌。此後的百餘年間,歐洲人又連續發動了五次十字軍東征,但均徒勞無功,影響力一次不如一次,這與薩拉丁奠定的良好基礎是分不開的。
至於獅心王理查德一世,他此後的運氣簡直背到了極點。在離開巴勒斯坦後不久,回國途中路經德意志時,竟被奧地利公爵裡奧波德五世所俘虜,然後又被移交給了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在做了兩年的階下囚後,公元1194年,英格蘭王國以10萬英鎊的價格將其贖回。隨後,他一直忙於與法蘭西國王菲力普二世交戰,最後死於一場國內動亂。
王者之道,並不取決於武力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擁有一顆仁慈博愛的心。也許這並不能算是定理,但這絕對是一條足以通向成功的格言。最後,我們不妨重放一下電影《天國王朝》中最後的那段值得回味鏡頭:一群重裝騎士來到了回到故鄉重新當起鐵匠的巴利安(奧蘭多?布魯姆)面前,為首者對他說:「我們要去收復耶路撒冷。」巴利安淡淡地一笑,重複了一遍他父親曾經對他說過的:「走到講義大利語的地方,然後一直走,直到講其他語言的地方。」接著,帶著王冠的獅心王理查德走上前來,又對他說:「我們專程途經這裡來找耶路撒冷的捍衛者巴利安。」巴利安回答到:「我只是鐵匠。」獅心王理查德自我介紹說:「我是英格蘭的國王。」巴利安又重複了一遍:「我只是鐵匠。」於是,獅心王理查德對他點了點頭,騎士的隊伍策馬離開了……
7.巴耶塞特一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VS 帖木兒(帖木兒帝國)
歷史背景:
公元13世紀的歐洲,十字軍東征的狂熱在一點一滴的褪去,在他們的眼裡,耶路撒冷是那麼的遙不可及,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戲劇性結果則讓人深切地瞭解到歐洲人的強盜本質。其後,已經被十字軍滅亡了的拜占廷帝國於公元1261年奇跡般的復活了,但是可以想像,如果不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突然出現毀滅了塞爾柱突厥人所建立的羅姆蘇丹國,那麼這個復活後的拜占廷帝國能否比十字軍建立的拉丁帝國拖過同樣長的時間似乎都是疑問。但就在幾乎與此同時,一個當時看來並不起眼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悄悄建立起來了,就在拜占廷帝國因為一系列內憂外患而分崩離析時,公元132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佔了布魯薩作為他們對歐洲作戰的中心。隨著塞爾維亞帝國等強國陸續被土耳其人征服,無助的拜占廷皇帝只有承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他們的宗主國。
公元1389年,巴耶塞特一世即位成為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他並不精於內政的治理,但其雷霆萬鈞般的武力征服卻引起了全歐洲的恐慌,但是,由羅馬教皇發動組織的十字軍在尼科堡像垃圾一樣被土耳其軍隊盡數殲滅。此戰的獲勝,使巴耶塞特一世唯一的願望就是做君士坦丁堡的主人。公元1402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軍隊團團包圍,處於徹底的孤立之中,但就在這時,跛子帖木兒率領精銳的蒙古軍隊出現在了小亞細亞。
帖木兒本系西察合台汗國一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公元1370年他推翻了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後宣佈自己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並即位為西察合台汗國的蘇丹。不久,這個具有毀滅性的巨怪開始了恐怖的對外擴張,在每一個所攻佔的城門口,人頭都隊成了金字塔。當時金帳汗國、伊兒汗國以及印度都無法抵擋他的鐵騎,而小亞細亞即將成為其新的征服對象,於是巴耶塞特一世只好從君士坦丁堡匆匆撤軍返回以對付這個侵略大王。公元1402年,安卡拉,兩位偉大的蘇丹,百萬無敵的大軍,但看鹿死誰手。
焦點戰爭:安卡拉之戰
公元1402年夏,巴耶塞特一世率領土耳其軍隊與帖木兒的蒙古大軍在安卡拉遭遇,帖木兒先是切斷了土耳其軍隊的水源,以迫使巴耶塞特一世接受會戰。戰鬥中,蒙古軍隊憑借兵力多和機動性強的優勢最後完勝對手,而土耳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也被俘成為了階下之囚。帖木兒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軟禁在撒馬爾罕城內,第二年,巴耶塞特一世抑鬱而死。此戰勝利後,帖木兒的蒙古大軍繼續西進,一路上毀滅了所有的城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都城布魯薩也被焚燬為一片廢墟瓦礫,大掠之後,帖木兒的蒙古大軍返回撒馬爾罕。
雙雄結局:
繼成吉思汗、拔都和旭烈兀對西方世界的大征伐後,東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又一次震驚了基督教和穆斯林的世界。當帖木兒在安卡拉獲勝的消息傳到歐洲後,幾乎所有人都感受到歐洲的淪陷是不可避免的了,直到他們聽說蒙古人又撤回了東方,於是才鬆了一口氣。帖木兒顯然有更大的雄心壯志,他要征服的目標並不是貧瘠的歐洲,而是遼闊富庶的中國。公元1404年,帖木兒的大軍從撒馬爾罕出發東征,欲滅亡在明王朝朱棣皇帝統治下的中國,但無奈天妒英才,當蒙古大軍行至錫爾河畔時,帖木兒身染重病,不久駕崩於軍營中,於是軍事行動中止。其子沙魯哈繼承了蘇丹的寶座後,安心於內政的治理,帖木兒帝國開始走向繁榮。
歷史永遠是不偏不倚的,她借帖木兒之手給了歐洲人一個足以擊敗土耳其人的天賜良機,而且這個機會延續的時間相當的長。因為巴耶塞特一世被俘後,他的三個兒子為了爭奪蘇丹的寶座一直在相互攻殺,直到公元1413年,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穆罕默德一世才擊敗了他的幾個兄弟使國家重新統一了起來。在這十年間,假使歐洲人能夠團結起來——就像與波斯帝國作戰時的希臘城邦那樣——那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的勢力即可能被完全驅逐。不過,這個天大的好運氣卻被歐洲人輕易地放棄掉了。就在同時,英法百年戰爭正進行到關鍵的階段,英王亨利五世正在與伯艮第公爵締結軍事政治同盟以爭取法蘭西的王位;就在同時,胡斯戰爭已經開始使歐洲的心臟血流成河;就在同時,威尼斯、米蘭和翡冷翠等義大利的主要城邦正在進行為敵報仇似的大混戰……這一切,使團結一心對付土耳其人的任何希望都化為烏有。而半死不活的拜占廷帝國,也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暫時混亂而又躲過了一劫,但他們還能再挺多久,這點只有上帝心裡有數。
機會,總是一閃即逝的,因為沒有人會在原處一直等你。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帖木兒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因為蒙古人的入侵使相當多的突厥人紛紛向西流動,這些人成為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源源不斷的兵源。公元1422年,姆拉德二世即位為蘇丹,土耳其人又重新舉起了劈向歐洲人頭頂的新月彎刀。
焦點戰爭:安卡拉之戰
公元1402年夏,巴耶塞特一世率領土耳其軍隊與帖木兒的蒙古大軍在安卡拉遭遇,帖木兒先是切斷了土耳其軍隊的水源,以迫使巴耶塞特一世接受會戰。戰鬥中,蒙古軍隊憑借兵力多和機動性強的優勢最後完勝對手,而土耳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也被俘成為了階下之囚。帖木兒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軟禁在撒馬爾罕城內,第二年,巴耶塞特一世抑鬱而死。此戰勝利後,帖木兒的蒙古大軍繼續西進,一路上毀滅了所有的城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都城布魯薩也被焚燬為一片廢墟瓦礫,大掠之後,帖木兒的蒙古大軍返回撒馬爾罕。
雙雄結局:
繼成吉思汗、拔都和旭烈兀對西方世界的大征伐後,東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又一次震驚了基督教和穆斯林的世界。當帖木兒在安卡拉獲勝的消息傳到歐洲後,幾乎所有人都感受到歐洲的淪陷是不可避免的了,直到他們聽說蒙古人又撤回了東方,於是才鬆了一口氣。帖木兒顯然有更大的雄心壯志,他要征服的目標並不是貧瘠的歐洲,而是遼闊富庶的中國。公元1404年,帖木兒的大軍從撒馬爾罕出發東征,欲滅亡在明王朝朱棣皇帝統治下的中國,但無奈天妒英才,當蒙古大軍行至錫爾河畔時,帖木兒身染重病,不久駕崩於軍營中,於是軍事行動中止。其子沙魯哈繼承了蘇丹的寶座後,安心於內政的治理,帖木兒帝國開始走向繁榮。
歷史永遠是不偏不倚的,她借帖木兒之手給了歐洲人一個足以擊敗土耳其人的天賜良機,而且這個機會延續的時間相當的長。因為巴耶塞特一世被俘後,他的三個兒子為了爭奪蘇丹的寶座一直在相互攻殺,直到公元1413年,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穆罕默德一世才擊敗了他的幾個兄弟使國家重新統一了起來。在這十年間,假使歐洲人能夠團結起來——就像與波斯帝國作戰時的希臘城邦那樣——那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的勢力即可能被完全驅逐。不過,這個天大的好運氣卻被歐洲人輕易地放棄掉了。就在同時,英法百年戰爭正進行到關鍵的階段,英王亨利五世正在與伯艮第公爵締結軍事政治同盟以爭取法蘭西的王位;就在同時,胡斯戰爭已經開始使歐洲的心臟血流成河;就在同時,威尼斯、米蘭和翡冷翠等義大利的主要城邦正在進行為敵報仇似的大混戰……這一切,使團結一心對付土耳其人的任何希望都化為烏有。而半死不活的拜占廷帝國,也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暫時混亂而又躲過了一劫,但他們還能再挺多久,這點只有上帝心裡有數。
機會,總是一閃即逝的,因為沒有人會在原處一直等你。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帖木兒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因為蒙古人的入侵使相當多的突厥人紛紛向西流動,這些人成為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源源不斷的兵源。公元1422年,姆拉德二世即位為蘇丹,土耳其人又重新舉起了劈向歐洲人頭頂的新月彎刀。
8.蘇萊曼一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VS 腓力二世(西班牙王國)
歷史背景:
上帝絕對是公平的,如果你犯了錯誤,那麼你就必須為此而付出代價。歐洲人既然沒有趁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亂的良機把握住機會,那麼一旦土耳其人甦醒了過來,後果是相當具有災難性的。公元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的城頭升起了星月旗幟,立國千年的拜占廷帝國滅亡了,君士坦丁堡這個古香古色的名字也被伊斯坦布爾所代替。我們可以回顧800年前的歷史,如果沒有拜占廷帝國堅決抵抗阿拉伯帝國的軍事入侵,那麼歐洲的腹地恐怕早已經伊斯蘭化了。而今,因為拜占廷帝國已經灰飛煙滅,土耳其人則可以肆無忌憚地殺向歐洲的中心,於是到了15世紀末葉,巴爾幹半島以及黑海西北岸幾乎全部淪陷為蘇丹的領地,而在歐洲以外,隨著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和埃及先後被併入這個不斷膨脹的帝國,整個阿拉伯哈里發的世界就全部被蘇丹的帝國所吸收了。
不過在歐洲,伊斯蘭教的勢力儘管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但同時也被驅逐出了伊比利亞。公元1492年,西班牙國王菲迪南和伊莎貝拉作為勝利者高舉十字架進入了剛剛攻佔的格拉納達城,從而完成了前後歷時700年之久的「收復失地運動」。而歷史,將要把更艱巨的使命賦予給西班牙人,這個使命就是,建立一個新世界的體系。就在西班牙逐漸融合而形成一個統一民族國家的同時,他們已經以無比蓬勃的精神投向海洋事業了。同樣是在公元1492年,上帝借熱那亞人哥倫布之手把拉丁美洲賜給了西班牙人。公元1516年,查理一世即位為西班牙國王,三年後他又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當時他是一個權勢極大而且實力雄厚的歐洲雄主,西班牙、德意志、那不勒斯、尼德蘭以及西屬美洲殖民地盡在其旗下。但是,他所熱衷的歐洲霸權卻遭到了另一個歐洲強權法蘭西王國的挑戰,不過在戰場上,法國人那時還不是西班牙軍隊的對手。公元1525年的帕維亞一戰中,法軍大敗,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被俘後重金贖回。這場戰役,使基督世界團結的任何可能性都被埋葬了,從此,法蘭西王國遂決定與土耳其人相勾結,開始了他們的東方政策。
公元1521年,蘇萊曼一世從其父塞裡姆一世手中繼承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的寶座,同年即攻下了貝爾格萊德以示威武。公元1526年,在法蘭西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默許下,蘇萊曼一世率領的土耳其蘇丹親兵滅亡了中歐強國匈牙利王國,並於三年後大舉圍攻奧地利帝國的都城維也納,後因久攻不克而撤退回伊斯坦布爾。這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已經擴大到了極點,而且還控制著地中海海岸線的三分之二,於是,與西班牙王國的海上爭霸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了。而此時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宣佈退位,由其子腓力二世即位為西班牙國王、其弟菲迪南一世即位為神聖羅馬皇帝。只要看一眼當時的地圖,我們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西班牙和土耳其兩大霸權國家的版圖之龐大絕對是世界歷史上所罕見的,而他們之間一旦爆發了戰爭,那絕對可以說是一場當時背景下的「世界大戰」。
焦點戰爭:雷班托海戰
我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十大「並世雙雄」,但在公元1571年雷班托海戰爆發的時候,雙雄之一的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萊曼一世已經於5年前逝世了。但是,兩大強權的鼎盛時代的對峙時期也正是腓力二世與蘇萊曼一世在位的時期。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西班牙人的帝國遠不是令人高枕無憂的,因為他們必須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西屬尼德蘭以及國內穆斯林「摩裡斯科人」的叛亂,不過,面對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自東地中海的挑戰,西班牙人還是勇敢地應戰了。公元1571年,腓力二世之弟,奧地利的堂?約翰親王26歲。26歲,絕對是一個英雄的黃金年齡。26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當時他已經率領著他的沒有失敗過的馬其頓方陣出現在了印度;26歲的漢尼拔,當時他正式開始擔任迦太基帝國的統帥;26歲的拿破侖,當時他的軍團連挫撒、奧強敵,橫掃義大利。而這一次,歷史把同樣重要的使命交給了一個同樣是26歲的英雄。10月7日上午10點鐘左右,決戰開始了,未到中午,奧斯曼土耳其引以自豪的主力艦隊像垃圾一樣被堂?約翰的西班牙-威尼斯聯合艦隊一掃而光,土耳其人不可戰勝的時代結束了。
雙雄結局:
不管怎麼說,這確實是一次歐洲基督教國家對穆斯林世界的一次難得的軍事勝利,很快,勝利的捷報傳遍了西歐的每一個角落,接下來就是全歐洲範圍內的狂歡慶祝。但是,歐洲人第一萬次證明了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團結,這次從中作梗的又是懼怕西班牙王國過分強大的法蘭西人。在法蘭西國王查理九世的策劃下,西屬尼德蘭又一次陷入了叛亂的漩渦,同時來自巴黎的密使也走進了伊斯坦布爾的宮殿,最終促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西班牙王國的最重要盟友威尼斯共和國順利簽訂了和解密約。
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雷班托海戰的兵敗只是一場普通海戰的失敗,在宏觀戰略方面,蘇丹依然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地中海的控制權還牢牢地握在他的手裡。但是,正如370年後蘇聯紅軍在莫斯科城下中止了德國納粹不可被戰勝的神話一樣,歐洲基督徒憑借雷班托海戰的完勝中止了土耳其人不可被戰勝的神話,此後的幾百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沒有恢復過蘇萊曼大帝時代的最高國威。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爭勝利的主角西班牙王國。雷班托海戰的勝利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好運氣,而且恰恰相反,這僅僅是落日餘暉而已,因為這個浮華的帝國也開始逐漸走向衰敗了。在地理大發現以後,隨著美洲航線和東印度航線的被發現,大西洋已經成為了西歐列強海上爭霸的新舞台,當時西班牙王國的裝滿金銀和貨物的船隻經常被法英等國的「海盜」有計畫地搶劫,來自大西洋的挑戰如此明顯,西班牙人的目光卻始終沒有離開過地中海,並與強大的土耳其人展開爭霸戰爭,這也正是在以實際行動為「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做註解。最糟糕的是,因為雷班托海戰的大獲全勝,步兵接舷戰的海戰模式、大口徑巨炮的海軍裝備以及高尾樓船的巨型戰艦船型也被西班牙人徹底固定化並被加以誤讀,殊不知,這裡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後面的歷史,就是所有對世界歷史有一定瞭解的朋友都知道的了:雷班托海戰之後第17年,也就是公元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遠征英格蘭王國,結果全軍覆沒,從此海洋霸權落入了英格蘭人的手裡。
中國有一句諺語: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很多歷史事實卻告訴了我們,如果說成功是失敗之母,似乎更恰當些。公元1571年10月7日,雷班托海戰以西班牙人的完勝而告終,430年後的公元2001年,同樣是在10月7日,在瀋陽的五里河體育場,中國足球隊擊敗了阿曼隊並歷史性的第一次打進世足杯。這同樣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但也同樣為中國足球埋下了巨大隱患,使中國足球與西班牙王國一樣,失去了一次糾正戰略戰術錯誤機會。世足杯同樣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任何的好運,直到06世足杯預選賽,中國隊被實力平平的科威特人擋在了八強賽之外,才有如夢初醒之感。最後我們不妨聯想一下,曾經參加過雷班托海戰的西班牙老兵塞萬提斯在他的名著《唐吉訶德》中,描寫的那個落後於時代但卻追求著夢幻的沒落騎士,這不正是暮色中的西班牙王國的水中倒影嗎?
焦點戰爭:雷班托海戰
我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十大「並世雙雄」,但在公元1571年雷班托海戰爆發的時候,雙雄之一的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萊曼一世已經於5年前逝世了。但是,兩大強權的鼎盛時代的對峙時期也正是腓力二世與蘇萊曼一世在位的時期。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西班牙人的帝國遠不是令人高枕無憂的,因為他們必須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西屬尼德蘭以及國內穆斯林「摩裡斯科人」的叛亂,不過,面對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自東地中海的挑戰,西班牙人還是勇敢地應戰了。公元1571年,腓力二世之弟,奧地利的堂?約翰親王26歲。26歲,絕對是一個英雄的黃金年齡。26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當時他已經率領著他的沒有失敗過的馬其頓方陣出現在了印度;26歲的漢尼拔,當時他正式開始擔任迦太基帝國的統帥;26歲的拿破侖,當時他的軍團連挫撒、奧強敵,橫掃義大利。而這一次,歷史把同樣重要的使命交給了一個同樣是26歲的英雄。10月7日上午10點鐘左右,決戰開始了,未到中午,奧斯曼土耳其引以自豪的主力艦隊像垃圾一樣被堂?約翰的西班牙-威尼斯聯合艦隊一掃而光,土耳其人不可戰勝的時代結束了。
雙雄結局:
不管怎麼說,這確實是一次歐洲基督教國家對穆斯林世界的一次難得的軍事勝利,很快,勝利的捷報傳遍了西歐的每一個角落,接下來就是全歐洲範圍內的狂歡慶祝。但是,歐洲人第一萬次證明了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團結,這次從中作梗的又是懼怕西班牙王國過分強大的法蘭西人。在法蘭西國王查理九世的策劃下,西屬尼德蘭又一次陷入了叛亂的漩渦,同時來自巴黎的密使也走進了伊斯坦布爾的宮殿,最終促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西班牙王國的最重要盟友威尼斯共和國順利簽訂了和解密約。
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雷班托海戰的兵敗只是一場普通海戰的失敗,在宏觀戰略方面,蘇丹依然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地中海的控制權還牢牢地握在他的手裡。但是,正如370年後蘇聯紅軍在莫斯科城下中止了德國納粹不可被戰勝的神話一樣,歐洲基督徒憑借雷班托海戰的完勝中止了土耳其人不可被戰勝的神話,此後的幾百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沒有恢復過蘇萊曼大帝時代的最高國威。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爭勝利的主角西班牙王國。雷班托海戰的勝利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好運氣,而且恰恰相反,這僅僅是落日餘暉而已,因為這個浮華的帝國也開始逐漸走向衰敗了。在地理大發現以後,隨著美洲航線和東印度航線的被發現,大西洋已經成為了西歐列強海上爭霸的新舞台,當時西班牙王國的裝滿金銀和貨物的船隻經常被法英等國的「海盜」有計畫地搶劫,來自大西洋的挑戰如此明顯,西班牙人的目光卻始終沒有離開過地中海,並與強大的土耳其人展開爭霸戰爭,這也正是在以實際行動為「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做註解。最糟糕的是,因為雷班托海戰的大獲全勝,步兵接舷戰的海戰模式、大口徑巨炮的海軍裝備以及高尾樓船的巨型戰艦船型也被西班牙人徹底固定化並被加以誤讀,殊不知,這裡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後面的歷史,就是所有對世界歷史有一定瞭解的朋友都知道的了:雷班托海戰之後第17年,也就是公元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遠征英格蘭王國,結果全軍覆沒,從此海洋霸權落入了英格蘭人的手裡。
中國有一句諺語: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很多歷史事實卻告訴了我們,如果說成功是失敗之母,似乎更恰當些。公元1571年10月7日,雷班托海戰以西班牙人的完勝而告終,430年後的公元2001年,同樣是在10月7日,在瀋陽的五里河體育場,中國足球隊擊敗了阿曼隊並歷史性的第一次打進世足杯。這同樣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但也同樣為中國足球埋下了巨大隱患,使中國足球與西班牙王國一樣,失去了一次糾正戰略戰術錯誤機會。世足杯同樣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任何的好運,直到06世足杯預選賽,中國隊被實力平平的科威特人擋在了八強賽之外,才有如夢初醒之感。最後我們不妨聯想一下,曾經參加過雷班托海戰的西班牙老兵塞萬提斯在他的名著《唐吉訶德》中,描寫的那個落後於時代但卻追求著夢幻的沒落騎士,這不正是暮色中的西班牙王國的水中倒影嗎?
9.華倫斯坦(神聖羅馬帝國) VS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王國)
歷史背景:
十七世紀初,在全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已經順利完成了從領地制和分封制國家向中央集權制統一的民族國家轉變的同時,只有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國家」是不存在王權的。其中,儘管諸侯割據狀態的德意志在不斷的經濟危機和宗教矛盾的打擊下日趨沒落,但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室卻不斷力圖振作,只是國內外的政治和宗教的形勢並不允許一個中央集權化的強大的德意志橫空出世。在宗教矛盾的影響下,德意志,甚至全歐洲分裂成了壁壘分明的兩大敵對陣營,戰爭一觸即發。公元1618年,因為有「捷克事件」為導火線,終於導致「三十年戰爭」的爆發。很快,在歐洲主要強國的直接介入或間接干預下,戰爭超出了德意志的範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歐洲大戰」。公元1625年,在法、英、荷等國的支持下,丹麥王國和新教聯盟聯合向神聖羅馬皇帝發起進攻,但這次,他們的對手是來自捷克但卻忠於德皇的軍事天才華倫斯坦。於是幾乎一夜之間,戰局發生了轉變,華倫斯坦的軍隊如蝗蟲一般湧進了丹麥本土。丹麥王國戰敗後,現在輪到另一個更為強大的北歐強國瑞典的粉墨登場了。
公元1611年,瑞典國王查理九世去世,年僅17歲的古斯塔夫二世登上了國王的寶座。當時內外交困的瑞典除了終年覆蓋著冰雪的北方以外,東、南、西三面始終被俄、波、丹等強鄰緊緊包圍著,動彈不得。年輕的古斯塔夫二世先展示出起過人的政治才能,巧妙地利用複雜的國際局勢,很明智地向丹麥王國忍辱求和,然後改革內政以穩定國內局勢,促進經濟繁榮,並改良軍事裝備。古斯塔夫二世的改革成果是立竿見影的,很快,古斯塔夫二世的軍事才華也得到了展現,瑞典的軍隊擊敗了俄軍,並成功地孤立了其最危險的敵人波蘭王國。就在德意志三十年戰爭打得不亦樂乎的同時,古斯塔夫二世連續發動對波蘭王國的戰爭並不斷取勝,這時的瑞典,已經成為了歐洲舉足輕重的大國了。與此同時,丹麥人在三十年戰爭中已經敗給了華倫斯坦,於是法蘭西王國便轉而扶植瑞典人加入對德皇的戰爭,而古斯塔夫二世從哈布斯堡王朝的野心中也預料到了,瑞典的參戰是不可避免的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避免戰火在瑞典本土燃燒起來。
焦點戰爭:三十年戰爭之呂岑戰役
當古斯塔夫二世率領大軍在奧德河河口登陸以後,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瑞典軍隊的進展異常的順利,很快就攻佔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領土。這不僅因為瑞軍使用的毛瑟槍的射擊速度比德國的槍支要快兩倍,更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在「兔死狗烹」這句中國古老諺語中找到答案。在擊敗丹麥軍隊以後,華倫斯坦手中的近十三萬毫無紀律的大軍始終令神聖羅馬皇帝菲迪南二世寢食難安,也許華倫斯坦讀過「君疑臣則臣必死」這句中國古訓,於是他便主動提出了辭呈。但問題是,能成為古斯塔夫二世戰場上的對手的,也只有華倫斯坦一人。德皇的軍隊在接二連三的慘敗之後,菲迪南二世只好重新啟用華倫斯坦。正如小西庇奧「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在扎馬決戰中擊敗漢尼拔一樣,華倫斯坦也以古斯塔夫二世慣用的戰術切斷了瑞典軍隊的後勤補給線。就這樣,兩支不敗之師對峙在了呂岑平原,血戰就要開始了。
現在,讓我們追溯一下在呂岑戰役的三年前,在斯杜赫姆進行的另一場戰役,因為這是華倫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這對「並世雙雄」在戰場上的第一次直接較量。當時,華倫斯坦奉命率軍入援正在被古斯塔夫二世攻擊的波蘭王國,戰場上,華倫斯坦取得了完勝,古斯塔夫二世僅以身免。而這次在呂岑,勝利的天平卻向瑞典人的一方微微傾斜。與電影《天與地》中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一樣,呂岑戰役也是一場在大霧中的會戰,但會戰很快就變成了沒有秩序的混戰,在瑞軍猛烈的火力下,夜幕降臨的時候,戰場上已經不見了華倫斯坦軍隊的蹤影。呂岑戰役最終以瑞典軍隊的慘勝而告終,但也正是這場戰役,奪去了一代梟雄古斯塔夫二世的生命,在呂岑平原永遠陪伴著英雄國王長眠於地下的,是一千五百多名瑞典士兵和三千多名神聖羅馬帝國的士兵。
雙雄結局:
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戰役的陣亡,標誌著瑞典王國的全盛時代基本上終結了,因為他所遺留下來的,是太多的光榮偉業,這也是他的後繼者所負擔不起的,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於一個英雄來說,戰死沙場並不是遺憾,反而是無上的光榮。華倫斯坦並沒有死在戰場上,但很遺憾,呂岑戰役的兩年之後,他被皇帝菲迪南二世騙進了皇宮,最後死於毒箭之下。——只要華倫斯坦還活著,菲迪南二世就永遠不能高枕無憂,正如只要韓信活著劉邦就永遠不能高枕無憂一樣。
現在,世間已經沒有了古斯塔夫二世,也沒有了華倫斯坦,但歐洲戰爭是不會因為少了這對「並世雙雄」而畫上休止符的。儘管隨後沒有了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軍隊在諾德林根遭到了重創,和平的曙光似乎已經浮現在了德意志的地平線上,但是,仗,還要繼續打下去,因為在法蘭西人的眼裡,只要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滴血還沒有流盡,法蘭西就永遠不能稱雄於歐羅巴。這次,一直站在幕後煽風點火的法蘭西王國終於走到了前台,直接派軍隊參加了三十年戰爭,於是,歐洲戰爭進入了白熱化。一直到了公元1648年,疲憊的參戰諸國們簽訂了威斯特伐裡亞和約,三十年戰爭以德意志皇帝及其盟友的最終戰敗而宣告結束,瑞典王國和法蘭西王國成了戰爭最大的受惠者,分別在波羅的海和歐洲大陸建立了霸權。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中國和歐洲的歷史走向,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現象:中華人是世界上最熱愛和平的民族之一,因為中國在絕大部分時間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社會始終是安定而繁榮的,但孕育出這個文明的母親河,卻是翻滾奔騰,永不安寧的黃河,而黃河,幾千年以來帶給了中華人太多了淚水和苦難;歐洲人則恰好相反,這個由平靜浪漫的愛琴海以及舒緩綺麗的多瑙河和萊茵河所孕育出來的文明,卻似乎是世界上最討厭和平的民族群體,因為在他們的歷史裡,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戰亂和殺戮,而且,性情溫順而平和的中國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歐洲人狂熱而衝動的宗教情節。
焦點戰爭:三十年戰爭之呂岑戰役
當古斯塔夫二世率領大軍在奧德河河口登陸以後,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瑞典軍隊的進展異常的順利,很快就攻佔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領土。這不僅因為瑞軍使用的毛瑟槍的射擊速度比德國的槍支要快兩倍,更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在「兔死狗烹」這句中國古老諺語中找到答案。在擊敗丹麥軍隊以後,華倫斯坦手中的近十三萬毫無紀律的大軍始終令神聖羅馬皇帝菲迪南二世寢食難安,也許華倫斯坦讀過「君疑臣則臣必死」這句中國古訓,於是他便主動提出了辭呈。但問題是,能成為古斯塔夫二世戰場上的對手的,也只有華倫斯坦一人。德皇的軍隊在接二連三的慘敗之後,菲迪南二世只好重新啟用華倫斯坦。正如小西庇奧「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在扎馬決戰中擊敗漢尼拔一樣,華倫斯坦也以古斯塔夫二世慣用的戰術切斷了瑞典軍隊的後勤補給線。就這樣,兩支不敗之師對峙在了呂岑平原,血戰就要開始了。
現在,讓我們追溯一下在呂岑戰役的三年前,在斯杜赫姆進行的另一場戰役,因為這是華倫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這對「並世雙雄」在戰場上的第一次直接較量。當時,華倫斯坦奉命率軍入援正在被古斯塔夫二世攻擊的波蘭王國,戰場上,華倫斯坦取得了完勝,古斯塔夫二世僅以身免。而這次在呂岑,勝利的天平卻向瑞典人的一方微微傾斜。與電影《天與地》中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一樣,呂岑戰役也是一場在大霧中的會戰,但會戰很快就變成了沒有秩序的混戰,在瑞軍猛烈的火力下,夜幕降臨的時候,戰場上已經不見了華倫斯坦軍隊的蹤影。呂岑戰役最終以瑞典軍隊的慘勝而告終,但也正是這場戰役,奪去了一代梟雄古斯塔夫二世的生命,在呂岑平原永遠陪伴著英雄國王長眠於地下的,是一千五百多名瑞典士兵和三千多名神聖羅馬帝國的士兵。
雙雄結局:
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戰役的陣亡,標誌著瑞典王國的全盛時代基本上終結了,因為他所遺留下來的,是太多的光榮偉業,這也是他的後繼者所負擔不起的,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於一個英雄來說,戰死沙場並不是遺憾,反而是無上的光榮。華倫斯坦並沒有死在戰場上,但很遺憾,呂岑戰役的兩年之後,他被皇帝菲迪南二世騙進了皇宮,最後死於毒箭之下。——只要華倫斯坦還活著,菲迪南二世就永遠不能高枕無憂,正如只要韓信活著劉邦就永遠不能高枕無憂一樣。
現在,世間已經沒有了古斯塔夫二世,也沒有了華倫斯坦,但歐洲戰爭是不會因為少了這對「並世雙雄」而畫上休止符的。儘管隨後沒有了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軍隊在諾德林根遭到了重創,和平的曙光似乎已經浮現在了德意志的地平線上,但是,仗,還要繼續打下去,因為在法蘭西人的眼裡,只要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滴血還沒有流盡,法蘭西就永遠不能稱雄於歐羅巴。這次,一直站在幕後煽風點火的法蘭西王國終於走到了前台,直接派軍隊參加了三十年戰爭,於是,歐洲戰爭進入了白熱化。一直到了公元1648年,疲憊的參戰諸國們簽訂了威斯特伐裡亞和約,三十年戰爭以德意志皇帝及其盟友的最終戰敗而宣告結束,瑞典王國和法蘭西王國成了戰爭最大的受惠者,分別在波羅的海和歐洲大陸建立了霸權。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中國和歐洲的歷史走向,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現象:中華人是世界上最熱愛和平的民族之一,因為中國在絕大部分時間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社會始終是安定而繁榮的,但孕育出這個文明的母親河,卻是翻滾奔騰,永不安寧的黃河,而黃河,幾千年以來帶給了中華人太多了淚水和苦難;歐洲人則恰好相反,這個由平靜浪漫的愛琴海以及舒緩綺麗的多瑙河和萊茵河所孕育出來的文明,卻似乎是世界上最討厭和平的民族群體,因為在他們的歷史裡,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戰亂和殺戮,而且,性情溫順而平和的中國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歐洲人狂熱而衝動的宗教情節。
10.拿破侖一世(法蘭西帝國) VS 庫圖佐夫(俄羅斯帝國)
歷史背景:
拿破侖,這是一個稍微瞭解世界歷史的朋友都耳熟能詳的偉大英雄,也許你不能確定法蘭西的首都到底應該是巴黎還是倫敦,但你不會不知道法國歷史上有一位傳奇色彩的英雄拿破侖。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最鼎盛時期,他所征服並直接控制的版圖,在歐洲僅次於亞歷山大大帝、「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和在他以後的納粹梟雄希特勒。有人說,征服者的侵略擴張的野心是沒有終點的,永遠不可能自動停止。但實際上,這句話僅僅適用於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個怪物。從第一帝國的對內對外政策中我們可以肯定,拿破侖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戰爭,而是和平,因為自從大革命以來,巴黎流的血太多了,這是一個人心思定的社會背景。尤其是,拿破侖並不想與俄羅斯帝國之間發生戰爭,因為沙皇不僅僅是他的同盟者,更是其大陸體系的一個關鍵所在。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海峽對岸的聯合王國是永遠不會讓高盧雄雞昂起頭來的,哪怕只有一小會兒。終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英國人爭取走了,但拿破侖皇帝似乎胸有成竹,因為他的手裡,握有一支六十萬的大軍。六十萬啊,這是一個可以把人嚇也嚇死了的數字,如果皇帝高興的話,足夠可以從巴黎打到楚科奇。
如果你是一個歷史迷的同時還是一個遊戲迷的話,不知你是否玩過一個名為《國家的崛起》(Rise of Nations)的PC遊戲,這款出身微軟,一度以《帝國時代4》為名義唬了好一陣子的「大作」據我所知至少在中國市場並沒有什麼很好的銷路,但裡面對各民族的設定倒是很有新意。其中如果你選擇俄羅斯這個民族的話,儘管其經濟發展較慢,但最大的優勢是敵人只要進入你的國土,將自動往下掉生命值,直到他們的軍隊死亡怠盡。這確實是個很「變態」的設定,但我估計這是微軟是在通過遊戲告訴大家這樣一個道理:俄羅斯老毛子的地盤,最好少惹為妙。而歷史,也反覆的證明了這一點。
焦點戰爭:莫斯科戰役
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經典的戰例之一,這才是真正的「以空間換時間」。與其說俄羅斯人的統帥庫圖佐夫是個出色的元帥,倒不如說他是個出色的賭徒。正如一個輸得只剩下了一條身上穿著的褲衩的賭徒,最後的一局,輸紅了眼睛的他壓上了自己美麗的妻子為賭注,但最終卻贏得了對方的一整套豪華別墅。庫圖佐夫也正是個這樣的一個出色的賭徒,他押上的是莫斯科城,最後卻也一樣贏得了大滿貫。那一夜,莫斯科變成了一片廢墟,似乎連從天上飄落的雪花,也在燃燒著。但正如瓦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指環》的最後一幕《諸神的黃昏》中所描述的那樣:「天上照耀著一片濃重的紅光,諸神的黃昏到了,神權時代已經到了末日,瓦爾哈拉天宮在烈火中燃燒,鄙陋的神國滅亡了,劫火雖毀滅了宇宙,卻也燒燬了一切邪惡,新的秩序又重新建立,新的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這一夜,莫斯科儘管毀於劫火,但是,莫斯科沒有眼淚,大雪紛飛……
雙雄結局:
莫斯科的大火使庫圖佐夫成就了不朽的勳業,也最終摧毀了拿破侖的輝煌帝國的根基。這時讓我們聽一下拿破侖在撤軍途中的精彩言論吧:「所有人都應該把俄國人當作瘟疫看待,法蘭西對俄國的戰爭是為了整個歐洲以及她的文明而戰的……歐洲人應該認清,我們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俄羅斯這個巨怪。」但是,皇帝太樂觀了。在這場有役而無戰的莫斯科戰役中,他已經輸掉了自己的帝國,而英國人是不希望看到歐洲大陸上有一個過分強大的法蘭西來打破力量均勢的。等待著皇帝的,將是萊比錫和滑鐵盧的慘敗以及未來聖赫勒拿島上幽寂空虛的歲月。
還記得嗎,以二戰為題材的戰爭電影《莫斯科保衛戰》裡,那位蘇軍指導員在臨犧牲前,壯烈地吶喊道:「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這句話不知感動得多少男兒熱血沸騰。俄羅斯正是這樣的一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