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秦始皇陵封土暗藏30米「高樓」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秦始皇陵封土暗藏30米「高樓」

2014年11月07日 古墓探秘, 秦朝皇帝,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90 次

秦始皇陵封土藏30米「高樓」


圖為秦始皇陵地宮就藏在遊客腳下。供圖/東方IC



■新華社記者馮國任珂


秦始皇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節點。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充滿了謎團。33年前秦兵馬俑從陵園外「橫空出世」,現在30米的「高樓」——九層台階式牆體夯土建築從其龐大的封土內「浮現」。


封土之下暗藏「高樓」


現存的秦始皇陵封土呈覆斗形,高51.3米(以封土北邊沿中部為基點),底部南北長達350米,東西寬345米,周長1390米,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其頂部是長方形平台,東西長24米,南北寬10.4米,面積約250平方米。


在前期考古工作基礎上,2002年國家啟動了863「秦陵遙感與地球物理綜合探查技術」工程,主要任務之一是用已有的物探化探技術方法驗證(包括秦陵封土在內的)秦陵的地宮、陵園等建築的相關問題。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段清波,其時以秦始皇帝陵考古隊長的身份參與了整個工程過程。他說:「匪夷所思的是封土下有高出地面30米的台階式牆狀夯土台建築,這在中國古代墓葬史上是史無前例的。慎重起見,我們對其進行了考古學基本方法的驗證,結果這棟『高樓』在隨後的考古勘探中得到了證明。」


據瞭解,這棟「高樓」分佈在秦陵封土堆下墓壙周圍,是一組環繞墓壙周邊、上部高出秦代地表30米左右、體量巨大、夯層厚約6至8厘米的台階式牆狀夯土台,東西夯土台的中間部位各留有一處缺口,與墓道重合,夯土台圍就的內部即墓室上部是以粗夯土填充的。


段清波說,台階式牆狀夯土台上窄下寬,內外均呈台階狀;東、西、北牆(南牆尚未勘探)的外側均為九級台階,外側台階高3米、寬2米;東牆、北牆內側已發現六級台階,南牆西牆尚不清楚。


他說:「重要的是,在東、西、北牆的外側上部台階上發現了較為廣泛的瓦片,瓦片堆積凌亂,靠近頂面的台階上瓦片較多,中下部台階上的瓦片也有零星的發現。但是,在台階式牆狀建築的頂面幾乎沒有見到瓦片,頂面及各級台階上也沒有發現紅燒土和木炭遺跡。」


「高樓」結構如何?


秦陵封土下為地宮,因其由上向下開挖的施工方式,其開挖範圍又稱墓壙。根據物探考古得知:秦陵地宮的開挖範圍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其底部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高約15米,底部距地表約30米。按照建築需要,地宮建好後,其上的封土建築(包括封土內的建築)才能陸續開建。


段清波說,根據考古資料分析,這棟「高樓」建築的夯土基礎的一部分在墓壙外,一部分伸進墓壙內,伸進墓壙的夯土可能緊貼墓壁建造,接近墓室部分可能使用了大量的青磚和石材。


「夯土台階外側的形狀,有可能在各層台階上沒有木構建築,僅在牆狀夯土台頂面上有木構瓦屋面建築,也有可能各層台階及頂面上均建有木構瓦頂建築。遠處觀察陵墓,除卻中心部位,其實是一座高達九級的高台木構建築。」他說。


「我們分析,高台建築在秦始皇未死前就已建成,在最後堆築封土前被拆毀,封土覆蓋的時間可能在埋葬秦始皇后。最後的封土是夯築而成的,只不過夯築的精細程度不如台階式牆狀夯土台,其厚度40至70厘米。」他說。


參觀過秦陵封土的人多能發現中上部好像存在台階。其實,這並不是人為有意堆就的,這一台階的位置恰與發現的台階式牆狀夯土台的頂面重合。段清波說:「封土外觀形成台階是因為墓室上部的回填夯土疏鬆、天長日久自然下沉所致,因為台階式牆狀夯土台上的封土因其下夯土台結構的原因沒有與墓室上部的封土形成同步下沉。」


「秦陵式」能否獨自屹立?


秦陵封土既然不是人們想像的全然由地面開始夯築而成的,斷崖上看到的厚達40至70厘米的夯層只是封土的表面現象,那麼,在秦陵封土下存在「高樓」的建築形式來自何方?在中國古代墓葬文化史上、乃至世界墓葬文化史上處於何等地位?


在古代中國,墓上建築享堂類的祭祀性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那時是在墓壙上直接建造木構建築。


春秋時期,墓葬建築史上出現了在地面建造和在夯土平台上建造享堂同時流行的現象。至戰國,大型陵墓上基本建有享堂,其形制是接近明堂的高台建築,中山王陵的高台達三級之多。


戰國晚期以前,秦國陵墓的墓上建築和東方各國有著同樣的演化軌跡,文獻記載自獻公、孝公開始秦國陵墓上就已經有了封土。然而,戰國後期秦東陵的四座陵園雖存在高度不同的封土,但發現的7座地面建築不在墓室上方,說明秦國自戰國晚期開始,陵墓上祭祀建築已經移位,和東方六國墓上建造享堂的情況形成差異。


秦始皇陵興建晚於中山王去世半個多世紀,其後的帝王陵墓未發現這種建築形式,可謂孤獨地屹立於中國大地上。段清波說:「因其在中國墓葬史上的獨一無二性,我們最後只好稱這種建築形式為『秦陵式』。」


雖然有了「秦陵式」的命名,考古學家仍沒有停止思想的腳步:地處絲綢之路西北要衝的秦國會不會在墓葬制度中吸收了其他文化因素?段清波將目光投向了絲綢之路的墓葬史。


「在美國講學的經歷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探尋方向。」段清波在美國與漢學家夏涵夷教授談論秦始皇陵封土建築的來源時,得到了對方的熱情回應。他說:「碰撞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摩索拉斯陵墓。」


世界奇跡能續「前緣」嗎?


位於土耳其西南部海邊的摩索拉斯陵墓是由來自帕羅斯島的雕飾華麗的白色大理點擊查看大理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石建成,堪稱希臘古典時代晚期陵墓方面的著名建築。後來與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等同被人們稱為「世界七大奇觀」。


根據19世紀以來多年的考古發掘資料,一些專家對其進行了復原研究,發現整座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其底部是高大、近似於方形的台基,高19米,上平面長39米,寬33米,內有停棺;台基之上是36根高11米的連拱柱,最上層是金字塔形的由24級規則的台階組成的層頂。這座長方形的陵墓一直向上延伸了約50米,抬頭仰望,陵墓高聳入雲,猶如懸在空中。


段清波說,摩索拉斯陵墓的基本結構是其下部的高台、環廊和金字塔形頂,除了金字塔形頂和秦始皇陵封土建築不同外,高台和環廊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就現有的資料,我們無法判斷它們之間是否有某種聯繫,但它們之間太過強烈的相似性,不由得使人產生這種聯想。」他說。


實際上,東西方之間的交流常常早於絲綢之路的開拓。在秦始皇兵馬俑坑旁的一處擁有121具屍體的勞工墓內,專家通過DNA檢測發現,裡面埋葬著一具2200年前具備「歐亞西部特徵」的人類遺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


長期從事草原考古的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說:「這表明東亞人群和歐亞西部人群早已發生較為頻繁的聯繫,文化因素的交流、轉化、變異等傳播是可以理解的。」


專家劉慶柱說:「秦始皇常常有超出常人的思想與做法……在他自己的陵墓建築中出現這種罕見的建築形式,並不奇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