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印度尼西亞生物科學考察部分新物種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印度尼西亞生物科學考察部分新物種

2015年07月22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51 次

一個由荷蘭和馬來西亞等國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對印度尼西亞婆羅洲北部的京納巴魯山地區實施一項為期兩周的生物多樣性科學考察。在此次科考中,生物學家們除了對數千種已知的生物進行重新記錄外,還發現了大約160個新物種,這些新奇的物種包括巨型地圖蛾、大牙蜘蛛、發光菌類以及甲蟲、蝸牛、豆娘、白蟻、蒼蠅等。 



  地圖蛾 

  科考隊在京納巴魯山地區也發現了多種昆蟲,如本圖中的這種巨型地圖蛾。巨型地圖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蛾類之一,其翼展長達30厘米,甚至比鳥類都長。研究人員對採集到的標本進行DNA分析,利用分析數據建立起詳細的進化樹,並將進化樹與那些低地物種的進化樹進行對比。科考隊負責人、荷蘭萊登自然史生物多樣性中心生物學家米諾-施爾圖伊曾表示,「根據這些物種的分支序列,我們能夠判斷出哪一物種歷史更久或更年輕。我們也能夠看出京納巴魯山地區是否是一個進化博物館。」 


研究人員對野生物種豐富的京納巴魯山林區實施了全面的搜尋,發現了多種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動物、植物和菌類。研究團隊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夠弄清楚這些罕見的或常見的山區物種與低地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施爾圖伊曾介紹說,「此前,人們一直認為低地物種緩慢遷徙至山區,然後才開始逐漸適應更為寒冷、極端的環境的。但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物種是沿著相反的路徑。一些物種其實是一直都住在山頂的,它們可能比低地的物種歷史更久。它們並非是新進化出的物種,而是一種更古老的物種。


這是生物學家們發現了的婆羅洲角蛙。施爾圖伊曾表示,「京納巴魯山地區物種數量和占世界的比例,沒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夠與之相提並論。我們的目標就是發現關於這些物種是如何進化的更多的秘密。」


自然史生物多樣性中心菌類專家約瑟夫-吉姆爾正在整理此次科考過程中採集到的標本。吉姆爾介紹說,這一地區的物種形狀和顏色千變萬化,多樣性程度令人咋舌。「京納巴魯山是菌類研究的重要基地,存在許多未知區域。具體的科學工作將需要持續許多年,我們已經知道了許多科學上的新物種。」



這種疑似新菌類採集自2000多米高的山區。在此次為期兩周的科考中,研究人員共發現了大約300種菌類物種,其中有大約一百種屬於新物種。研究人員認為,DNA樣本和其他一些數據將有助於預測京納巴魯山地區不同菌類物種的數量。


這種大牙蜘蛛發現於京納巴魯山地區。研究人員介紹說,「這種未知物種擁有罕見的長牙。通常這種長牙主要用於捕食,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也可以用於求偶或交配。因此,現在還很難說清這一物種長牙的作用。在此次科考過程中,共發現了10到15種跳蛛。」




這種小型紅色菌類也是此類科考發現的數百種菌類之一,它發現於森林地面之上。這種菌類是在夜間被發現的,當時它看起來似乎正發出明亮的光芒。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菌類發出螢光主要用於吸引昆蟲來幫助它們傳播孢子。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