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圖文]發現火星脊線是遠古液態水流淌侵蝕所致
布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火星撞擊坑中狹窄的脊線上存在網狀結構,很可能是曾經流經的水流乾涸後所殘留的地下裂縫。這項研究支持了火星表面曾經有「奔騰水流」的觀點,並且這可能會是發現火星生命存在證據的理想之處。在發現的脊線中,有許多長達數百米並有幾米寬,這項脊線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經被注意到,但是它們形成的原因還是未知的。
科學家認為火星「脊線」是遠古時期液態水流淌侵蝕所致
研究人員推測,這項脊線很可能是由於行星的地殼震動,在地下發生斷裂形成斷層所致,原先在表面的水就沿著這些縫隙緩慢滴滲透進礦床,而這個過程的發生比水滲透岩石更加困難。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周圍的岩石逐漸被侵蝕,而這些礦物質硬材料的接縫處卻被保留了下來,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脊線。為了證實這種假設,研究人員研究分析了尼利槽溝和尼洛塞蒂斯門薩地區的4000多條脊線,通過NASA火星勘測軌道探測器傳回的高分辨率的圖像,研究人員標記了脊線的走向和周圍岩石的構成。
脊線走向的數據證明了原先的設想,脊線是由於碰撞事件造成的斷層所形成的。而另一個與此不同的設想認為,這些脊線可能來自火山熔岩侵襲覆蓋周圍的岩石形成的,但是這似乎與事實不符。在尼利槽溝地區,脊線的走向就像大規模撞擊所產生的平面圖。
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地貌的形成與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火山活動並不存在聯繫,應該注意到脊線存在於富含鐵鎂粘土層的附近,這些地方被認為是富含液態水。因此,發現此類的地質痕跡表明可能存在「水源」,水流會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流動,溶解的礦物質在這一過程中就會釋放出來,最終形成了某種「礦質堆積」,存在礦化現象的物質要比周圍的岩石更耐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