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遼代臥佛現身長沙見證契丹用佛教治國安邦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遼代臥佛現身長沙見證契丹用佛教治國安邦

2015年01月29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71 次


 


 


吉祥而臥的佛陀——石雕臥佛像


 


    編者按: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沐倫河,意思是「黃水」;另一條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7月10日,湖南省博物館將舉辦《草原牧歌——契丹民族文物精品特展》。6月21日開始,紅網記者往返蒙湘兩地,見證並推出「草原文化湖湘之旅」系列報道。
    
    持續高溫,長沙熱得像個火爐!今日,隨著湖南省博物館《契丹民族文物精品展》仍在持續布展中,而兩具遼代石雕臥佛像的開箱布展,給現場人員心中帶來了習習清涼之感。
    
    遼代石雕臥佛像於1989年在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出土,通長40厘米,是用整塊漢白玉圓雕而成。釋迦佛頭枕蓮花枕,身著紅袈裟,側身而臥在佛床上,床四側雕有小雄師,神態各異。整個佛像神態安祥,猶如恬靜的睡眠,給人以莊嚴而清淨的感覺。
    
    與此同時,另外一件開箱布展的文物也是遼代石雕佛像,高40厘米,釋迦佛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身著通肩式袈裟,右手觸地印,右側銘文為「應歷七年正月日鐵山」,背面左側刻「功德主王進卿女弟」,右側刻「子張氏男大神三神造」。
    
    專家介紹說,吉祥而臥的佛陀造像,亦稱「涅槃像」,謂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以此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終目的,故後稱僧尼死為圓寂。而另一座遼代石雕佛像的造型,根據相關佛教義理,左手定印,代表證得自性清淨、本體清淨兩種圓滿;觸地印則象徵證得如此功德,大地可以作證。
    
    「契丹原本沒有佛教信仰。」專家介紹說,契丹建國初期為安置移民、收攬人心,所以才借助佛教的力量。至太宗將幽州大悲閣白衣觀音像遷往木葉山、供奉於菩薩堂,消解民族隔閡與儒家價值觀中的「夷夏之防」,佛教漸成契丹信仰。而隨著歷代統治者的提倡,佛教流播遼境四方,成為凝聚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的核心思想,並對契丹人的衣著服飾、生活飲食乃至政治國力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