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廣東曲江深山發現明清時代古礦場遺址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廣東曲江深山發現明清時代古礦場遺址

2014年10月21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07 次

廣東曲江深山發現明清時代古礦場遺址(圖)


 


發現遺址的「藏銀坑」。


 


廣東曲江深山發現明清時代古礦場遺址(圖)


 


現場出土的精美瓷器。


  「藏銀坑」位於大山深處的蘆溪角,抬頭往上望,雄渾壯觀的懸崖峭壁之上有一塊狀若鯤鵬的巨石,當地人稱之為「亞鷯大王」,是一處都市人群極少涉足的隱秘之處。


  韶關市曲江區樟市鎮幾名群眾日前在一處名叫「藏銀坑」的深山施工時,無意中發現一批清朝康熙年間的摩崖石刻和一些刻在石頭上的神秘圖案,現場還出土了一些陶罐和瓷器等物品。記者前天隨當地文物保護工作者趕到了現場,發現竟然是一個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神秘的古代礦場,山中散落的大小古礦洞足有數十處之多。而祖輩居住在附近的群眾稱,當地古代盛產白銀,這些神秘的圖案極有可能是古代礦民們留下的藏寶圖,多年前曾經有「尋寶人」在此挖獲一整罐白銀。


  棋軸交錯:如同「藏寶圖」待破解


  記者在「藏銀坑」看見,現場已被挖掘機挖出一塊平地,發現的摩崖石刻仍保留在原地。石刻除「康熙」兩個字較為清晰外,後面的字跡已風化嚴重,無法辨認。


  在該摩崖石刻前方,人們又發現了一塊約1.5米高的大石,大石深埋於泥土之下的一面竟然有兩幅神秘的圖案,仿似棋軸又如一種線路圖,那交錯複雜的走線似乎暗藏著什麼符號,透露出一種神秘的信息。而在離石刻相距約15米的地方,施工人員又挖出了一個陶罐,裡面裝著一個5.5公斤重的橢圓形麻石。隨之出土的還有一些精緻的瓷器,其中一個碗上標有「大明成化元年」的字樣,考古人員推斷應為公元1465年製作。另一個青釉碗直徑8.7厘米,高4.8厘米,外面的有些釉已褪色,而碗內卻形成漂亮的冰紋,亦應是明代的用品。


  初步推測:為頗具規模的冶煉場


  經初步推測,這裡極有可能是古代一個頗具規模的冶煉場,現場還遺留著許多煉礦產生的廢渣。這些廢渣比較細小,表面稜角比較圓滑,材質又較輕,與煉鐵、銅等金屬留下的礦渣大相逕庭。


  當地傳說這一帶明清時期曾是煉銀的場所,但究竟是官采還是民采?翻遍清代的《曲江縣志》均無在蘆溪開礦的記錄。按現場兩位考古人員的初步推測,如此較大規模的冶煉場,在古代開採技術原始落後的情況下,應有數百人在此同時工作。但此地人跡罕至,遠離民居,古代交通極為不便,當時這些人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如此興師動眾、不懼辛勞,提取的又是何種貴重金屬?他們又是用什麼辦法從礦石中煉出貴重的物質?這一切都是謎。


  記者發現:數十古礦洞散落山間


  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沿著怪石嶙峋的河床一路行走,發現附近山中散落著數十條大小和深度不等的古礦洞,可見當年開採規模之大。


  考古人員從地形地貌及現場推測,附近應是當年礦工的生活區,而溪對面堆積著許多礦渣的地方,應該是冶煉場。探秘至此,被歷史塵封數百年的一幅古代煉礦圖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有此傳說


  當地群眾告訴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韶關市始興縣某地村民十多人曾連續兩年專程到曲江蘆溪尋寶。


  據說,這些村民的祖先是從蘆溪遷往始興的,他們的先輩曾告知,在蘆溪的大山深處還藏有很多銀錠,並畫有真正的藏寶線路圖。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終日出沒於深山中的這些村民們終於挖到了一罐白銀。但更多的白銀埋在何處?至今仍是一個謎。


  歷史鏈接


  盛極一時的古代韶州礦業


  韶關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重要的礦產基地。其中最鼎盛時期在宋朝。《宋史》列韶州(今韶關)為「銀之冶」、「鐵之冶」、「銅之冶」、「鉛之冶」,當時的朝廷因韶州盛產多種礦產而詔令建立「七寶神祠」。宋代的韶州是我國的銅冶煉中心,尤以岑水銅場(遺址在今曲江境內的大寶山礦凡洞礦區)產量為最,時為全國三大銅場之一,全盛時有工匠10萬餘人,銅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岑水銅場除盛產銅以外,還產銀、鉛、鋅等礦石。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