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梅蘭芳:空前絕後的時尚之王
如果說梅蘭芳空前絕後的時尚之王,您肯定不信,那不妨告訴你梅蘭芳當年有多紅、多時髦!
1,西服革履的洋派京劇明星
舊上海的時髦是全盤西化,海派貴族往往比肩西方,看的是好萊塢電影,吃西餐、跳社交舞等等。作為他們中一員的梅蘭芳先生,雖然是傳統京劇演員,但台下卻西裝革履、極其洋化。
西裝是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徵,與精緻、優雅同義。人們想起了一絲不苟, 想起了翩翩起舞,想起了爵士樂, 想起了雞尾酒……按照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尚標準,一套gentleman (紳士)的「行頭」一般應該包括以下這些內容:
一頂呢帽或草帽;
一套三件頭西裝;
內衣、襯衫和領帶(或領結);
襪子和皮鞋(或連鞋罩);
其他的還有皮帶或吊褲帶、袖扣、領帶扣針、襟針;
打火機、香煙盒、鑰匙鏈、錢包……
2,大明星的私人照相機
在舊上海,上照相館拍照都是件時尚事兒,更不用說自己擁有一台相機了。照相機在那個時候是件奢侈品,能買上相機的家庭一定足夠殷實、時髦。
梅蘭芳先生這看似不經意入畫的照相機,難講不是作為一種品位、一種炫耀的裝飾品被放入照片當中。
3,梅老闆的泳裝照
1926年,上海虹口的公共泳池對公眾開放,上海便有了男女同遊。至1930年,高橋海濱浴場造好,泳裝早已是海派人物們的裝備。而那時,幾乎所有的明星、名媛——上官雲珠、阮玲玉等——都有穿著泳裝的造型照。
楊小樓、梅蘭芳,1931年在長城唱片公司錄製《霸王別姬》後與錄音策劃人及外籍錄音師等合影
4,留聲機裡的京劇
「王琦瑤出去逛街的日子,愛麗絲公寓裡有幾戶相繼離去,留下幾套空房。王琦瑤並不知曉,只覺得這裡越發的靜,靜得發空。她放著梅蘭芳的唱片,聲音很響,要把房間填滿,不料卻是起回聲的,一個梅蘭芳呼,一個梅蘭芳應,更顯得大和空。」這是王安憶《長恨歌》裡的片段。不消說,這一定是王琦瑤在舊上海時代的時景。老唱機和梅蘭芳,正是那個時代的流行物件。
就連豐子愷在抗戰結束之後遇到梅蘭芳也說:「五四時代,有許多人反對京劇,要打倒它,我讀了他們的文章,似覺有理,從此也看不起京劇。不料留聲機上的京劇音樂,漸漸牽惹人情,使我終於不買西洋音樂片子而專買京劇唱片,尤其是您的唱片了。」
5,他改變了京劇旦角的化妝術
1913年,梅蘭芳第一次上海之行,接受很多新生事物,使他在改革創新上,有了信心和勇氣。
回京以後,首先在旦角化妝上,進行了改革。當年北方的旦角,不講究畫黑眼圈,淡淡的畫上幾筆就行了。片子貼的部位,又高又寬,往往會把圓臉貼成方的,如果在鬢邊貼出一個尖角,內行叫「大開臉」。頭上再打個「茨茹葉」,這就是標準的青衣扮相。既死板,又呆滯。
梅蘭芳就採用了南方的旦角化妝法,把眼圈畫得相當黑,加上一吊眉,眼睛顯得格外好看有神。並根據個人的臉型,在適當部位貼上片子,觀眾看了就有美的感覺,為演出增加了光彩。同時也為北方旦角的化妝開了先河。
梅蘭芳演時裝新戲的髮式與服裝,1916年《一縷麻》中扮相
6,時裝劇:穿著現代裝唱京戲
京劇的時裝劇可不是江青首創,梅蘭芳先生才是開山鼻祖。
梅蘭芳1913年從上海回到北京後,梅蘭芳和與梅家有三代情誼的老藝人十三燕在京城打「擂台」。在第一場輸後,梅蘭芳產生了新的想法:覺得過去唱的老戲,都是取材於古代,離現實生活較遠,如果直接取材現代的時事,編寫新劇,看戲的人會更感親切,收效比老戲更大。
1914年,梅蘭芳出演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根據當時北京著名新聞事件改編。這出新戲雖在草創時代,各方面尚不理想,但當時影響不小,一時報刊連篇評論此劇。梅蘭芳大勝十三燕。
《孽海波瀾》成為了梅蘭芳創編新戲的開端。1915年,他又排演三出時裝新戲,其中《鄧霞姑》和《一縷麻》反響極大。
一時間,穿著現代裝的京劇也時髦起來,毫不落後於當時的白話新劇。(部分文字來源《梅蘭芳畫傳》)
7,進軍好萊塢第一人
1929年,應美國邀請,梅蘭芳先生率領梅蘭芳劇團赴美國好萊塢演出。當時美國盛行歌劇、話劇、雜劇,和歌劇不講話、話劇不演唱、雜劇沒情節相比,中國京劇集合了說、唱、演等藝術手法,進入美國後引起巨大轟動。當時梅蘭芳先生「男唱女角」的中國男旦寫意藝術特色,廣受美國觀眾好評,一曲《天女散花》將中國傳統的長綢舞引入京劇,舞台上彰顯出雲動、風動、花從天上落的美妙意境,令美國人如癡如醉。
卓別林與梅蘭芳
在美國演出結束後,美國文藝界的大腕和政界精英聯合為其舉行高規格招待宴會。就在大家開懷暢飲時,一位穿著破爛,渾身髒兮兮的「清潔工」不顧工作人員阻攔衝進了宴會廳,一把握住了梅先生的手大呼:「我終於見到你了!」後來大家才得知,這位「清潔工」竟是著名笑星卓別林!由於當時在拍影片《城市之光》,卓別林飾演一位清潔工,得知梅先生到美國後,就匆匆從拍攝現場趕來,以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與自己的「偶像」見面。從一定意義上完全可以說,梅蘭芳是進軍好萊塢的「中國第一人」。
其實梅蘭芳赴美演出正值美國大蕭條,原以為最多在紐約演3場,賣出一半票就不錯。沒想到,兩個星期的票被一搶而光。當時的美國總統給梅蘭芳寫信,祝賀他演出成功,並說自己因公不在華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遺憾,希望梅先生再來華盛頓演出。
梅蘭芳在《蘇三起解》、《嫦娥奔月》、《麻姑獻壽》、《洛神》中的扮相
8,開啟娛樂圈的「男色時尚」
晚清前後的京劇舞台,仍以老生表演為主流,而男旦本來只處於附庸地位;可是風水輪流轉,到了民國初年,男旦以柔克剛,後來居上,以梅蘭芳為標誌的男旦時代一舉取代了以譚鑫培為標誌的老生時代。此一情勢逆轉,與其說出於戲劇表演自身的進步,不如說出於外部審美風尚的異化——不妨簡單化地說,男旦表演的勃興,在相當程度上是狎玩男優風氣的延伸和變形;「堂子」裡的男色已人去樓空,舞台上的男色遂物以稀為貴,反倒更贏得萬千寵愛。京劇旦角之於近代士大夫,亦如「王的男人」之於古代朝鮮宮廷;不過「王的男人」只是國王一個人的男寵,而旦角卻是整個士大夫階級的男寵。當時所謂「四大名旦」,可稱民初娛樂圈的F4——區別在於,今天迷戀F4的多是文化水準有限的師奶,當年迷戀「四大名旦」的則多是有品味的麻甩佬;今天叫「追星」,當年則叫「捧角」,如此而已。
四大名旦合影:梅蘭芳(中)、尚小雲(右)、程硯秋(前)、荀慧生(左)
梅郎早歲也以色事人,道此非專為發其私隱,不過就事論事,有一說一,但求其是而已。更何況當今之世,同志已成時尚,梅蘭芳即使春光乍洩,又何曾是多麼羞恥的經歷呢?
明末名妓柳如是有一篇《男洛神賦》,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以為,系柳氏為其情人陳子龍而作,並信筆開玩笑道:「自河東君當日出此戲言之後,歷三百年,迄於今日,戲劇電影中乃有『雪北香南』之『男洛神』,亦可謂預言竟驗矣。呵呵!」陳氏所說戲劇電影中的「男洛神」,即指梅蘭芳,蓋梅氏曾有《洛神》劇目,並在1956年攝錄成電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