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秦兵馬明日第三次發掘將破解千年之謎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秦兵馬明日第三次發掘將破解千年之謎

2016年07月17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60 次

秦兵馬明日第三次發掘將破解千年之謎(圖)
 
6月10日拍攝的秦兵馬俑一號坑部分試挖出的陶俑

  昨天上午,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內,神情各異的兵馬俑威嚴肅立。在這群兵馬俑的身後,也就是一號坑中間偏北T23方的一個夯土坑裡,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朝夯土壁上噴水。明天,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的兵馬俑將被再次喚醒。


  這將是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以來的第三次大規模發掘,距離1985年的第二次發掘,已經整整24年。和前兩次相比,此次發掘的面積只有200平方米。儘管如此,負責此次發掘的秦俑博物館負責人仍然相信,新的發掘將有望揭開秦兵馬俑存在的諸多謎團,除了將軍俑、文官俑之外,彩色陶俑的出土更值得期待。


  據悉,本次發掘將持續半年左右。考古專家認為,新的發掘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資料,可能有助於確定兵馬俑的性質。


  第三次發掘準備就緒


  昨天上午,記者在兵馬俑一號坑內看到,經過加濕處理後,T23方發掘區內的土壤顏色明顯比旁邊的更深一些。工作人員除了繼續為挖掘區內的夯土實施噴水加濕外,還在兵馬俑坑外的夯土過道上拉起了紅色的警戒線。


  據博物館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加濕是為了保護陶俑出土時色彩不會大塊剝落。半個月之前,工作人員已經對該部分進行了預挖。記者也看到,在夯土牆之間,隱約可見幾個已經露出頭的兵馬俑,有兩個露頭的兵馬俑上還覆蓋著黑色塑膠。


  自從1974年被當地打井農民發現以來,秦始皇兵馬俑先後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發掘。1978年到1984年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隊就對一號坑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出土了陶俑1087件,並對部分陶俑進行了修復和復位。1985年,考古隊又對一號坑展開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但第二次發掘過程中丟失了一顆將軍俑頭,因而被緊急叫停。


  發掘還為刺激旅遊業


  根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此前透露的消息,選擇在2009年啟動第三次發掘工作的背景是,秦俑博物館今年初取得了國家文物局的考古發掘資質。從能力上來說,博物館具備了對出土文物的保護能力。「對於秦俑博物館來說,這是第一次獨立發掘,因此極具象徵意義。」秦漢考古專家、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焦南峰告訴記者說。焦南峰也是此次發掘的專家組成員之一。


  發掘和保護技術的進步只是一個方面,本次發掘的另一個背景,則或多或少和旅遊市場有關。陝西省內一位不願具名的考古專家昨天告訴記者,秦始皇兵馬俑自1985年第二次發掘之後,至今一直沒有為遊客帶來多少變化,兵馬俑對旅遊市場的影響力已經發揮到了極限,急需一個新的刺激點和興奮點,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因此無論這次發掘有無新的發現,都可以吸引足夠多的眼球。對這個說法,秦俑博物館負責人不置可否。


  [重點關注]


  彩色陶俑能否順利出土


  在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消息傳出之後,部分媒體稱,此次發掘將有可能破解秦皇陵兵馬俑的千年之謎。


  秦俑博物館研究員許衛紅此前也曾向媒體表示,相比20多年前的兩次發掘,本次發掘將有可能揭開秦兵馬俑的許多未解之謎,比如,一號坑中到底有沒有將軍俑,除了士兵俑外,還有沒有文官俑等等,這些都讓人對一號坑的發掘充滿期待。「其實將軍俑和文官俑還算不上這次發掘的最大懸念,因為一號坑內已經發掘出了將軍俑和文官俑,即便再發掘出來,也算不上多大的驚喜。」昨天下午,陝西省一位不願具名的考古學家向晨報記者表示,他認為此次發掘的最大懸念是能否出土彩繪陶俑,畢竟對彩繪的保護,才是此次發掘的主要技術突破。「如果能夠發掘到彩繪陶俑,並利用新技術進行保護,遊客就能在這個坑內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兵馬俑方陣了。」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焦南峰告訴記者,兵馬俑沒有完全發掘,主要原因就是兵馬俑的彩繪保護難。以前出土的彩繪陶俑,絕大多數彩繪都已經剝落,因此兵馬俑看起來都是「灰頭土臉」的。


  焦南峰還認為,兵馬俑之所以「灰頭土臉」,不完全是色彩剝落的原因。「我認為有些在陪葬時都還沒有來得及上色,有的是後來被燒掉了顏色。」


  焦南峰介紹說,兵馬俑陪葬時的坑中間是空的,就像一間間房子一樣,然後再將陶俑擺進去,盜墓者打個洞就能進到裡面。挖掘出來的兵馬俑,很多都有被燒過的痕跡,是因為盜墓者進去後或照明,或取暖,或放火,燒壞木樁,木房坍塌後才將兵馬俑都掩埋了。


  秦俑博物館兵馬俑考古隊隊長劉占成則認為,一號坑被火燒得最為徹底,出土彩繪俑的幾率不高,但不排除發掘到殘留彩繪陶俑的可能。


  不過秦俑博物館對其文物保護技術還是非常自信。秦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博物館已經掌握了一套能在發掘現場保護彩繪的工藝,這是中德兩國專家經過十餘年的探索才取得成功的,目前已有十餘件彩繪兵馬俑通過該技術得到了成功保護。


  [兵馬俑挖掘難點]


  難點一:怎麼挖?


  土壤濕度為多少有講究


  儘管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的考古發掘資質,秦俑博物館在發掘兵馬俑上仍表現得非常謹慎。


  「兵馬俑是世界文化遺產,全世界都在關注,而且這次是一邊發掘,一邊還向公眾開放,所以各方面都比較慎重。」焦南峰向記者透露,為了保證發掘的質量,秦俑博物館在4月底5月初專門組織了一次發掘方案論證會。


  參加那次論證會的,都是全國考古界的大腕。有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徐蘋芳,現任理事長張忠培,還有陝西省內對兵馬俑比較瞭解的專家、秦俑博物館原館長袁仲一,焦南峰也參與了那次論證會,還被博物館聘為發掘專家組成員,此外還有十來位考古專家參會。


  據焦南峰透露,論證會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陶俑的色彩保護,其次是對木質件的清理,「僅僅色彩保護的問題就爭論了整整一天。」


  焦南峰介紹說,只有土壤濕度適當,陶俑被挖出來後,色彩才不會大塊剝落。被挖出之前,兵馬俑所處的土壤環境,濕度為90%,溫度介於10-20攝氏度之間。但現在一號坑內的夯土要乾燥得多,因此在挖掘前要進行加濕。「加多少水,怎麼加,都非常講究,以最大限度地保護陶俑身上的色彩。」


  木質件的清理也是一大難題。焦南峰說,考古界對木質文物有個說法:干千年,濕千年,不幹不濕一百年。「南方很多古棺木發掘出來還能敲得梆梆響,新疆出土的木質文物也比較完整,但陝西的土壤正好處於不幹不濕的狀態,木質文物就很難保存下來。「兵馬俑手裡的兵器,很多都是木質的。如果能發掘到沒有腐朽的木質兵器,那是奇跡。已經腐朽的,也要清理出腐朽的痕跡,這就有很大的難度。」


  難點二:能保護多久?


  最先進技術也難永久保護文物


  「作為陪葬坑,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浩大工程的一部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焦南峰昨天向記者透露說,遊客只知道兵馬俑有三個坑,其實兵馬俑已經挖了幾十個坑。除了兵馬俑,還先後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周圍發掘出了秦銅車馬坑、秦石鎧甲坑等陪葬坑和陪葬墓。「秦嶺封土堆方圓56平方公里內,都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一直都在發掘秦始皇陵,只是不會貿然去碰主陵的地宮。這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我們先摸清了大象的腿、耳朵、尾巴等,然後根據這些外圍情況,來推測主陵地宮中的內容。」焦南峰說。


  焦南峰向記者強調說,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他認為,無論是早已具備挖掘資質的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還是剛具備資質的秦俑博物館,不管誰去挖,都會對兵馬俑的色彩造成影響,但肯定不會再像20年前那樣大塊地剝落。「儘管現在的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沒有徹底解決文物保護的問題。」焦南峰說,「比如兵馬俑,我們的目標不是保存一兩百年,而是要永久保存下去。有些東西現在看上去保護得可以,但誰也不敢說我們已經能夠永久保護下去。」「我們這一輩考古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利用現有的最先進技術,盡可能長久地保存好發掘出來的文物。」焦南峰回憶說,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定陵中發掘出來的絲綢,不僅完整還光鮮艷麗,並抹上了前蘇聯提供的一種化學物質,但仍然沒能挽救那些絲綢乾枯變碎的命運。「那種化學物質,在當時就是最先進的保護技術,但也只能保護一段時間。」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