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研究表明: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大多來自中國南方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研究表明: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大多來自中國南方

2014年10月16日 古墓探秘, 秦朝皇帝,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82 次



 


資料圖片:秦始皇兵馬俑


 


    復旦大學相關研究人員日前提取臨潼區秦俑館前的秦代窯址中埋葬的人骨的線粒體DNA序列,並與現代中國人的線粒體DNA序列進行了對比,得出結果:被徵召去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們是一個混合人群,既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但大多數來自中國南方,沒有明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個體。這一結果與豐富的歷史記載也比較一致。     

    據「中國文物信息網」報道,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實驗室人員張君、段清波和徐智在2008年PLoS ONE第3卷第10期發表研究結果:線粒體DNA的分析表明出自山任遺址的秦始皇修陵勞工來自不同的地方。實驗樣本來源於臨潼區秦俑館前的秦代窯址中埋葬的人骨。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考古隊於2003年在清理一處秦代窯址時發現了百餘具人骨架。該窯址位於臨潼區秦俑館前,西距秦俑館東大門500米。人骨自上而下層層疊壓,十分密集,葬式雜亂沒有規律。專家推測,每一層人骨的掩埋可能是在比較集中的短時間內完成的,而人骨的層與層之間有一段時間的間隔。從人骨的埋葬地點、狀態、隨葬物品及性別、年齡和骨骼形態等表現判斷,這些人群與當時秦始皇陵園的修建有關,他們很可能是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的秦陵建設服徭役者或刑徒。從人骨的出土狀態和骨骼上未見明顯的致命性創傷推測,所有的個體基本上是正常死亡後被及時掩埋處理,活埋的可能性很小。導致這些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男人死亡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勞動強度過大而使身體最終不堪重負致死,但也不排除傳染病致死的可能性。

    該文第一作者在現場鑒定了121具個體,全部為15歲以上的成年人,年齡範圍在15~45歲之間,人群的平均死亡年齡僅24歲,絕大多數為15~35歲的青壯年。除3例因骨骼保存狀況差而無法判定性別外,其餘個體均為男性。對其中一些個體進行的DNA性別鑒定也顯示為男性,與形態鑒定結果一致。這個鑒定結果更能說明這些人的勞工身份。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實驗室人員從這些個體中隨機挑選了50個個體的肢骨殘段作為DNA的測試樣本,成功提取出了19個個體的線粒體DNA(mtDNA)序列。研究人員將這些序列與32個現代中國人的mtDNA序列進行了對比,這32個現代中國人根據其地區和民族的不同被分為北方漢族、南方漢族、北方少數民族、南方少數民族四個組群。分析結果顯示,這19個勞工屬於東亞人群的混雜群體,他們相比32個現代中國人具有更明顯的多樣性。勞工中既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南方。另外,沒有樣本顯示明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個體。

    總之,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們是一個混合人群,而且與現代中國人群具有基因上的連續性,表明他們的來源比較廣泛,這一點也與豐富的歷史記載比較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漢舊儀》也記載「使丞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秦始皇帝陵園西側趙背戶修陵人墓地中出土的瓦書墓誌銘也表明,統一全國後帝國確實曾從全國範圍內徵召了大量的人員到秦始皇帝陵園服勞役。

    目前的DNA研究結果來自線粒體DNA(mtDNA)的分析,即探討的是其母系來源,如果進一步對Y染色體(父系來源)進行分析,將有助於全面確定這些勞工的來源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