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南北朝簡介及皇帝列表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59年。齊共23年,歷3代7帝。梁共52年,歷3代4帝。陳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在北方,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而後統一黃河流域。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此後,東魏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後都城洛陽。北魏立國一百多年,歷9代12帝。東魏以鄴城為都,歷1主16年,西魏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有3代6帝。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歷史上把北方的五個朝代總稱為北朝。事實上,北朝前期還存在一段"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五胡為匈奴、鮮卑、羯、氐、羌)。南北朝時期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北方相對統一卻形成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這促使了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南北分裂對於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中國後世成為統一國家打下基礎。南北朝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成就極高。如北魏前後中國佛教迅速傳播和發展起來,佛像、壁畫、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如敦煌千佛洞、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山水詩、繪畫、書法都有了創新。在曆法、煉鋼技術、醫學和藥物學方面也有不小的進步,出現了酈道元《水經注》、賈思勰《齊民要術》等澤被後世科學著作,而宋齊的祖沖之更是世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準確數值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的科學家。
南朝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立,國號宋。此後160 多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歷史上總稱為南朝。劉宋末年,掌握軍權的蕭道成,奪取帝位,建立齊。僅20多年以後,大將蕭衍奪取帝位,建立梁。 梁朝末年,大權落到大將陳霸先手裡,陳霸先奪取帝位,建立陳。 陳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589年,陳為隋所滅。
宋:公元420年劉裕廢掉了晉帝自立,國號宋(史學家稱為"劉宋")。劉裕出身貧寒,他吸取了東晉滅亡的教訓,比較注意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使宋初30多年裡,南方出現了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局面。然而,卻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而亡國。422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宋朝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此間,宋與北朝的魏國交戰各有勝負,但都損失慘重,使南北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454年,文帝薨。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479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齊: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23年。齊高帝蕭道成借鑒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他們紛紛殺戮自己的兄親、叔侄,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國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結束了齊的統治。
梁: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此時北方魏國已經衰落,已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奸臣,又不能採納忠臣建議。公元548年,投降梁的東魏大將侯景倒戈進攻梁。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551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公元557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建立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梁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同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五胡十六國及北朝概況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晉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其它的外患導致中原淪陷,邊垂不保,群雄混戰。西晉滅亡後,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成為各少數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東晉滅亡,中原從未被東晉所收復,國家未被統一,此時期為"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等都在十六國之外,由此共計有二十國。五胡世代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因對抗晉政府的腐敗和官員的貪污殘暴而叛變晉王朝。他們所建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各自征戰,民不聊生。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界,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之亂(307-313)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之戰失敗後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盪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北朝 :前秦在淝水戰爭中失敗後,386年逐漸強盛的鮮卑族拓跋部,在其首領拓跋圭領導下,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建立北朝。在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太延五年(439年)中國北方進入北朝時期。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北魏第六代皇帝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改革鮮卑舊俗,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由此也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這些都是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措施。但孝文帝死後,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北魏孝武帝末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即為東魏、西魏。東、西魏先後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公元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北方的這五個朝代總稱為北朝。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廢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是為文帝,北朝結束。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統一中國。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 | 孝穆皇帝 (宋高祖追崇) | 劉翹 | — | — |
宋高祖 | 武帝 | 劉裕 | 永初 | 420年—422年 |
— | 營陽王 | 劉義符 | 景平 | 423年 |
宋太祖 (初謚中宗) | 文帝 (初謚景帝) | 劉義隆[註 1] | 元嘉 | 424年—453年 |
— | — | 劉劭 | 太初 | 453年 |
宋世祖 | 孝武皇帝 | 劉駿 | 孝建 | 453年—456年 |
大明 | 457年—464年 | |||
— | 廢帝 | 劉子業 | 永光 | 465年 |
景和 | 465年 | |||
宋太宗 | 明帝 | 劉彧 | 泰始 | 465年[註 2]—471年 |
泰豫 | 472年 | |||
— | 蒼梧王 | 劉昱 | 元徽 | 473年—476年 |
— | 順帝 | 劉准 | 昇明 | 477年—479年 |
註:
|
南齊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 | 宣帝 (南齊太祖追崇) | 蕭承之 | — | — |
南齊太祖 | 高帝 | 蕭道成 | 建元 | 479年—482年 |
南齊世祖 | 武帝 | 蕭賾 | 永明 | 482年—493年 |
南齊世宗 (蕭昭業追崇) | 文帝 | 蕭長懋 | — | — |
— | 鬱林王 | 蕭昭業 | 隆昌 | 493年—494年 |
— | 海陵恭王 | 蕭昭文 | 延興 | 494年 |
— | 景帝 (南齊高宗追崇) | 蕭道生 | — | — |
南齊高宗 | 明帝 | 蕭鸞 | 建武 | 494年—497年 |
永泰 | 498年 | |||
— | 煬帝東昏侯 | 蕭寶卷 | 永元 | 499年—500年 |
— | 和帝 | 蕭寶融 | 中興 | 501年—502年 |
註:
|
梁國
南梁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南梁太祖 (南梁高祖追崇) | 文帝 | 蕭順之 | — | — |
南梁高祖 | 武帝 | 蕭衍 | 天監 | 502年—519年 |
普通 | 520年—526年 | |||
大通 | 527年—528年 | |||
中大通 | 529年—534年 | |||
大同 | 535年—545年 | |||
中大同 | 546年 | |||
太清 | 547年—549年 | |||
— | 臨賀岷王 | 蕭正德 | — | 549年 |
南梁太宗 (初謚高宗) | 簡文皇帝 (初謚明帝) | 蕭綱 | 在位時間 | 549年—550年 |
大寶 | 550年 | |||
南梁高宗 | 昭明皇帝 (蕭棟追崇) | 蕭統 | — | — |
— | 安帝 (蕭棟追崇) | 蕭歡 | — | — |
— | 豫章興文王 | 蕭棟 | 天正 | 551年 |
— | 武陵仁王 | 蕭紀 | 天正 | 552年 |
南梁世祖 | 元帝 | 蕭繹 | 承聖 (承聖元年) | 552年 |
天正 (天正二年) | 553年 | |||
承聖 (承聖二年) | 553年 | |||
承聖 (承聖三年) | 554年 | |||
— | 貞陽閔侯 | 蕭淵明 | 天成 | 555年 |
— | 敬帝 | 蕭方智 | 紹泰 | 555年 |
西梁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西梁中宗 | 宣帝 | 蕭察 | 555年—562年 |
西梁世宗 | 孝明帝 | 蕭巋 | 562年—585年 |
— | 孝靖皇帝 | 蕭琮[表注 1] | 585年—587年 |
註:
|
漢國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 | 順武皇帝 | 侯景 | 551年—552年 |
陳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陳太祖 (陳高祖追崇) | 景帝 | 陳文贊 | — |
始興昭烈王 (陳高祖追崇) | 陳道譚 | — | |
陳高祖 | 武帝 | 陳霸先 | 557年—559年 |
陳世祖 | 文帝 | 陳蒨 | 559年—566年 |
臨海王 | 陳伯宗 | 566年—568年 | |
陳高宗 | 宣帝 | 陳頊 | 568年—582年 |
陳後主 | 長城煬公 | 陳叔寶 | 582年—589年 |
北朝
北魏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獻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 拓跋寔 | — | — |
北魏太祖 (初謚烈祖) (西魏文帝 改為烈祖) | 道武皇帝 (初謚宣武皇帝) | 拓跋珪 | 登國 | 386年—396年 |
皇始 | 396年—398年 | |||
天興 | 398年—404年 | |||
天賜 | 404年—409年 | |||
北魏太宗 | 明元皇帝 | 拓跋嗣 | 永興 | 409年—413年 |
神瑞 | 414年—416年 | |||
泰常 | 416年—423年 | |||
北魏世祖 | 太武皇帝 | 拓跋燾 | 始光 | 424年—428年 |
神麚 | 428年—431年 | |||
延和 | 432年—434年 | |||
太延 | 435年—440年 | |||
太平真君 | 440年—451年 | |||
正平 | 451年—452年 | |||
— | 南安隱王 | 拓跋余 | 承平或永平 | 452年 |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 景穆皇帝 | 拓跋晃 | — | — |
北魏高宗 | 文成皇帝 | 拓跋濬 | 興安 | 452年—454年 |
興光 | 454年—455年 | |||
太安 | 455年—459年 | |||
和平 | 460年—465年 | |||
北魏顯祖 | 獻文皇帝 | 拓跋弘 | 天安 | 466年—467年 |
皇興 | 467年—471年 | |||
北魏高祖 | 孝文皇帝 | 元宏[1] (拓跋宏) | 延興 | 471年—476年 |
承明 | 476年 | |||
太和 | 477年—499年 | |||
北魏世宗 | 宣武皇帝 | 元恪 | 景明 | 500年—503年 |
正始 | 504年—508年 | |||
永平 | 508年—512年 | |||
延昌 | 512年—515年 | |||
北魏肅宗 | 孝明皇帝 | 元詡 | 熙平 | 516年—518年 |
神龜 | 518年—520年 | |||
正光 | 520年—525年 | |||
孝昌 | 525年—527年 | |||
武泰 | 528年 | |||
— | 元氏 | - | 528年 | |
— | 元釗 | 建義 | 528年 | |
北魏肅祖 (北魏敬宗追崇) | 文穆皇帝 | 元勰 | — | —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 元劭 | — | — |
北魏敬宗 |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 元子攸 | 建義[2] | 528年 |
永安 | 528年-530年 | |||
— | 長廣敬[來源請求]王 | 元曄 | 建明 | 530年-531年 |
— | 節閔皇帝 | 元恭[3] | 普泰 | 531年-532年 |
— | 元朗[4] | 中興 | 531年-532年 | |
—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 元懷 | — | — |
— | 孝武皇帝 | 元脩[5] | 太昌 | 532年 |
永興 | 532年 | |||
永熙 | 532年-534年 |
註釋
- 北魏孝文帝下令將國姓由拓跋改為元。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
- 孝莊帝登基後未改元。
- 《魏書》作前廢帝,《北史》、《北齊書》作節閔帝。
- 《魏書》作後廢帝。
- 《魏書》作出帝,《北史》、《北齊書》作孝武帝。
東魏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孝靜皇帝 | 元善見 | 天平 | 534年十月—537年 |
元象 | 538年—539年十一月 | |||
興和 | 539年十一月—542年 | |||
武定 | 543年—550年五月 |
西魏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文景帝 (西魏文帝追崇) | 元愉 | 建平 | 508年 |
— | 西魏文帝 | 元寶炬 | 大統 | 535年-551年 |
— | 廢帝 | 元欽 | — | 551年-554年 |
— | 恭帝 | 拓跋廓[表注 1] | — | 554年-556年 |
註:
|
北齊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文穆帝 | 高樹 | — | — |
北齊高祖 (初謚太祖) | 神武帝 (初謚獻武皇帝) | 高歡 | — | — |
北齊世宗 | 文襄帝 | 高澄 | — | — |
北齊顯祖 (初謚高祖) (曾改謚威宗) | 文宣帝 (曾改謚景烈皇帝) | 高洋 (高歡次子) | 天保 | 550年-559年 |
— | 濟南閔悼王 | 高殷 (高洋長子) | 干明 | 559年-560年 |
北齊肅宗 | 孝昭帝 | 高演 (高洋之弟、高歡六子) | 皇建 | 560年-561年 |
北齊世祖 | 武成帝 | 高湛 (高洋之弟、高歡九子) | 大寧 (或太寧) | 561年-562年 |
河清 | 562年-565年 | |||
北齊後主 | 安帝 | 高緯 (高湛長子) | 天統 | 565年-569年 |
武平 | 570年-576年 | |||
隆化 | 577年 | |||
— | — | 高延宗 (本為安德王) | 德昌 | 576年 |
北齊幼主 | 順帝 | 高恆 (高緯長子) | 承光 | 577年 |
北周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德帝 | 宇文肱 | — | — |
北周太祖 | 文帝 | 宇文泰 | — | — |
— | 孝閔帝 | 宇文覺 | — | 557年 |
北周世宗 | 明帝 | 宇文毓 | — | 557年-559年 |
武成 | 559年-560年 | |||
北周高祖 | 武帝 | 宇文邕 | 保定 | 561年-565年 |
天和 | 566年-572年 | |||
建德 | 572年-577年 | |||
宣政 | 578年正月-578年六月 | |||
— | 宣帝 | 宇文贇 | 大成 | 578年-579年 |
— | 靜帝 | 宇文衍 | 大象 | 579年-580年 |
大定 | 581年正月-581年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