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李鴻章用人唯親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北洋大臣李鴻章負有最直接的領導責任,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李鴻章提拔重用了兩個平庸無能的安徽籍將帥——海軍統帥丁汝昌、陸軍統帥葉志超,由此一來不僅毀掉了丁汝昌、葉志超兩人,而且最終導致了清軍在中日甲午戰事中的全盤慘敗,進而加劇了清王朝走向沒落覆亡。
早在1874年,也就是清同治13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就上奏,系統地提出以定購大批西洋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加快建設沿海強大的陸防,進而形成了中國近代少有的海防戰略。1885年,即清光緒11年,清廷成立海軍衙門,李鴻章擔任會辦,並利用這一機會,迅速組建起擁有艦艇25艘、官兵4000餘人的北洋水師。據說,北洋水師為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雖說在北洋水師的硬體建設方面,李鴻章費盡口舌說服清廷不惜血本,投入巨資購買外國鐵甲戰船和洋槍洋炮,但在選人用人方面卻不是廣納海軍科班出身和經過正規海上訓練的人才,而是竭力推舉與自己同為安徽同鄉的丁汝昌從陸軍轉行直接來領導海軍。
丁汝昌雖為李鴻章所器重的海軍干將,但既非飽學詩書經天緯地之才,也非與世界接軌的新一代海軍將官,充其量只是一個中國舊式封建官吏。在北洋水師提督這個位置上,丁汝昌沒有加緊學習海軍各項業務,也沒有打算下工夫努力使自己盡快成為合格的近代中國海軍將領,他只是堅持一項處世原則,那就是一切唯李鴻章馬首是瞻,努力把北洋水師打造成「李家軍」。
在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之前的近20年從軍生涯裡,丁汝昌雖有長江水師的背景,但對於新式海軍的軍事訓練卻是懵然無知,尤其是對於海上作戰既無基本常識又無實戰經歷,至於指揮海上作戰更是一竅不通。直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在丁汝昌的駕馭下,號稱亞洲最強大海上力量的北洋水師的主要目的竟是對內自重而非對外防禦。
丁汝昌在平時海軍艦隻訓練時,完全都是為了取悅上司的歡心,賺取上司的眼球,搞的是走形式、做樣子那一套,根本沒有實戰性。比如,北洋水師的射擊演練,軍艦在射擊的時候,靶船不動,結果軍艦量好了距離,當然是百發百中。但如此訓練在實際海戰需要相差甚遠。
丁汝昌的無為無能不僅毀了清朝海軍,而且也毀了他自己。在中日甲午海戰的最後時刻,丁汝昌雖然吞毒自殺,但仍無法掩蓋其無為無能的庸才本質。
早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在選擇陸軍統帥問題上也頗費思量。當時在清軍陸軍將領中,不乏能征善戰的老將,但是李鴻章最終還是選擇了葉志超。
靠「口才」贏得勝利,撒謊與對主子絕對服從——這就是葉志超的主要才華。葉是官場中的典型人物,膽小如鼠,視錢如命,又無聲望,但同樣是因為出身「淮系」,所以被李鴻章視為嫡系。不斷地委「小才」以「大用」。
葉志超竟坐上了陸軍「總統」的寶座,但是蠢才的官職卻可以直線提升,才能卻無法瞬間上升。據史料記載,葉志超帶領的手下,幾乎個個都是官僚坯子,除了吸食鴉片、妻妾成群外,戰時每天都擺酒歡宴,既不體恤士兵,也不理會逼面而來的大敵,他們篤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官場哲學。
平壤之戰前,葉志超接到一個小妾寫來一封信,信中勸他多為家裡的妻妾著想,於是他在平壤之戰的緊急關頭為了活命率軍棄城逃走,竟然還謊報戰功騙取朝廷嘉獎。
當葉志超率軍從平壤潰退情形暴露後,清廷震怒之餘迅速下令將「葉志超先行革職,以肅軍紀」,並於次年將葉志超「械送京師,下刑部鞠實」。此後,刑部以葉志超合依「守邊將帥被賊攻圍城寨不行固守而輒棄去因而失陷城寨者斬」律,擬斬監候,秋後處決。清光緒26年獲赦後於次年病死。
丁汝昌、葉志超兩人雖然倍受李鴻章器重舉薦,幾經受到清廷的提拔重用,但因其實為庸才和無能之輩,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關鍵時刻難堪大用,不是在大敵當前臨陣逃脫被朝廷判處死罪,就是胡亂指揮在慘敗中服毒自盡身亡,不僅使其兩人在戰事中被毀掉了,而且使得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全盤慘敗,這個歷史教訓難道不值得後人們認真汲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