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而不打,隔而不圍,各個殲滅–評論平津戰役 | 陽光歷史

 

A-A+

圍而不打,隔而不圍,各個殲滅–評論平津戰役

2015年06月0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34 次

  導讀: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個戰役。它是由我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處於華北的敵傅作義集團面臨著我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聯合進攻的威脅。由於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因而華北敵軍是撤是守,是南逃還是西竄尚在舉棋不定之中。傅作義錯誤地估計我東北第四野戰軍在遼沈戰役結束後,至少需要3個月的休整、準備才能入關作戰。因此,沒有下決心立即南撤,而是採取了"堅守平津、保持海口、積極擴充實力、以觀時局變化"的部署。蔣介石對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授以全權,允許傅作義直接接受美國援助和擴充軍隊,要求將其主力部隊集中在北平、天津、唐山三角地帶,控制海口,並伺機南撤。傅作義集團由兩部分部隊組成,一部分是傅的嫡系部隊,一部分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央軍。傅作義並沒有完全按蔣介石的要求去辦,他將自己的部隊部署在北平以西的平綏線上,以保障西撒的通道;將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部署在北平以東的平塘沿線,以保障從海上南撤的通道和抵抗東北我軍的攻勢。這樣一來,傅作義將所轄4個兵團的12個軍44個師約60萬大軍,部署在以北平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的1000多里的東西戰線上,並把北平、張家口、塘沽劃為三個防區。


  傅作義集團的具體兵力部署為:北平防區由敵李文第四兵團和石黨第九兵團約20個師的兵力共同防守;張家口防區由敵孫蘭峰第十一兵團的7個師的兵力防守,天津、塘沽防區由陳長捷第17兵團守塘沽,天津敵警備部隊專門守天津共約17個師的兵力。此時,美國想保住華北這塊反共地盤,支持傅作義堅守平津地區。傅作義為了撈得更多的美援,擺出了背靠渤海,固守北平、天津、塘沽的姿態。此外,傅作義又暗中派人與我黨聯繫,試探我黨對他的態度。從當時形勢看,華北的蔣介石嫡系部隊是增加長江防線的重要力量。這支部隊南逃如果走陸路,需經華北地區沿津浦線和平漢線南下。但是津浦線有我華東野戰軍,平漢線有我華北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很難通過。如果走海路需要大量的船隻,並非易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傅作義集團的部署,決定在淮海戰役還在進行之時就發起平津戰役,集中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和地方部隊共約百萬人的兵力,分割包圍平津之敵並就地各個殲滅。為了進一步穩住傅作義集團,我黨採取了許多措施。10月31日,中央軍委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等,要求"東北主力除四縱、十一縱等部即行南下外,其餘在沈營線戰鬥結束後,……開始出動……完成東北與華北的統一"。11月16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電示徐向前、周士第等暫停攻太原。11月18日起,中央軍委一再電示林彪等,催促東北我軍提早入關,爭取短時間包圍唐山、塘沽、天津。11月27日,中央軍委還命令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和第三兵團切斷平張線,包圍懷安、張家口、宣化等地,抓住傅作義集團,以掩護東北我軍入關。為了抓住敵人,中央軍委決定:撤圍歸綏(今呼和浩特),緩攻太原;作好準備,與敵談判;抓住西線,穩住東線;對西線圍而不打,對東線隔而不圍。中央軍委還確定了平津戰役的攻擊次序:第一塘蘆區,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區,第四天津、張家口兩區,最後北平區。並成立了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平津戰役"總前委",林彪任書記,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和平津地區的黨政一切工作。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分割包圍敵軍,圍而不打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平津戰役"總前委"決定首先包圍張家口,這樣既可吸引傅作義派兵前來增援,又可防止從海上放跑敵人,以便下一步大規模的殲滅。1948年11月29日,我華北野戰軍楊成武第三兵團(第1縱隊、第2縱隊和第6縱隊)對張家口外圍敵軍發起攻擊,30日,攻克了萬全、柴溝堡、懷安等地,並佔領了黃土梁、趙家窯、南天門等張家口外圍敵軍據點,很快完成了對張家口的包圍。傅作義慌作一團,急調其北平附近的精銳第35軍兩個師和懷來地區的第104軍第258師增援張家口,並命令懷來地區的第105軍第310師增援宣化、昌平地區的第104軍第269師調入懷來,以加強平綏線東段的防禦。12月2日,傅作義親臨張家口,指揮4個師的兵力向我軍沙嶺子陣地進行猛撲。4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電令我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切斷張家口、宣化兩敵之間的聯繫並殲滅敵人;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第3縱隊、第4縱隊、第8縱隊)攻佔下花園地區並隔斷敵第104軍與張家口、宣化之敵的聯繫;我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第4縱、第11縱隊等)從薊縣向懷來、南口一線急進,協同我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切斷平綏線張家口和北平兩敵之間的聯繫,並乘機各個殲滅。

  我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從11月22日開始入關,包括東北野戰軍的12個縱隊和特種縱隊、鐵道兵部隊共約80多萬人,兵分三路進入關內。東北軍第五縱隊、第六縱隊和部分特種兵部隊經義縣、喜峰口入關;第三縱隊、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縱隊從錦州、營口地區出發,沿北寧路右側經冷口入關;第一縱隊、第二縱、第十二縱隊在兩路部隊後面跟進。第四縱隊和第十一縱隊等為先遣部隊已先期抵達薊縣、玉田一線。林彪、羅榮桓等於11月30日率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從瀋陽出發,向冀東薊縣前進。12月2日,我華北第二兵團和東北先遣部隊奉命切斷平綏線、並在運動中殲滅敵軍一個師,使傅作義發覺我東北第四野戰軍已經入關,並錯誤地判斷我軍要奪取北平,於12月5日急令其調往張家口增援的第35軍迅速東撤回師北平,並令懷來、南口等地的第104軍和第16軍向西接應,天津的第92軍和廊坊的第94軍調回北平,以加強北平城防的力量。12月6日,第35軍在向北平轉移的過程中,被我華北第二兵團包圍在新保安地區,但敵軍搶先我軍一步佔領了新保安。傅作義見其主力第35軍被包圍在新保安,便調懷來的第104軍和昌平的第16軍前去接應。這樣一來,我華北第二兵團受到了敵軍兩面夾擊。此時,我東北先遣兵團第四縱隊和第十一縱隊先後在康莊和懷來地區岔道口一舉殲滅了西援的敵第16軍軍部和第109師、第22師各一部,佔領了懷來和南口間的康莊、青龍橋。敵第104軍見勢調頭回竄北平,我東北第四縱隊和第十一縱隊在南口附近的邊城和白羊城將其殲滅。同時,張北、宣化等也被我軍所佔領。到12月13日,平綏線上張家口和新保安等地的敵軍都被我軍包圍起來。我軍完成了抓住傅作義,拖住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第一步作戰計畫。第二步計畫,就是要抓住京、津、塘地區敵軍。


  12月10日前後,我東北野戰軍主力已經進至薊縣東西地區。12月12日,我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二縱隊和炮兵縱隊作為東路軍,包圍天津和塘沽的敵軍;東北軍第一縱隊、第六縱隊、第十縱隊作為中路軍插入平、津之間,對平津之敵"隔而不圍";第三縱隊、第五縱隊和第十一縱隊作為西路軍,對北平實施包圍。13日,我東路各縱隊分別從撫寧、盧龍、豐潤沿北寧路兩側南進;中路第十縱隊進抵廊坊、青雲店等地,第六縱隊於12月15日進抵香河西馬頭鎮等地,第一縱隊於22日進抵寶低地區;西路各縱隊於14日對北平實行了包圍,至17日,第三縱隊佔領了通縣、南苑機場,第五縱隊和第十一縱隊佔領了北平附近的香山、海澱、石景山、門頭溝、宛平、豐台、萬壽山,前鋒進抵德勝門;華北野戰軍第七縱隊進抵豐台、黃村一帶,從而完成了對北平敵軍的包圍。12月20日,我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佔領了唐山、張貴莊機場、軍糧城等要地,第七縱隊佔領了塘沽以西新河地區,第八縱隊佔領京津之間的重鎮楊村和天津北郊宜興埠、楊柳青,第十二縱隊插入平津之間,隔斷了津塘兩地敵軍的聯繫。至此,敵傅作義集團被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塘沽、新保安和張家口等地,敵人向南的退路被切斷。

  第二階段佯攻北平,先打兩頭

  在我軍按計畫完成將敵軍分別阻隔於平、津、塘三個地區的戰略部署後,即採取了"先打兩頭、孤立中間"的方針。以強攻手段首先奪取新保安和張家口,打擊傅作義的嫡系主力部隊,平綏線我軍的作戰吸引了傅作義的注意力,為我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分割包圍平津敵軍創造了條件。12月11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電示華北野戰軍對張家口、新保安的敵軍"圍而不打";東北野戰軍對北平、天津、塘沽敵軍只作戰略包圍。按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指示,為配合我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對張家口和新保安敵軍的速決全勝,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由南口開往張家口。12月22日,我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首先在西線對新保安守敵第35軍發起攻擊,該軍是傅作義的"王牌"軍,戰鬥力較強。為保證全殲敵第35軍,在發起進攻前,我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第四縱隊部署在張家口方向加強對敵軍的包圍,第十一縱隊部署在南口和八達嶺一線,阻止敵軍東逃。22日,我華北第二兵團經過11個小時的激戰,首先攻克新保安,全殲敵第35軍兩個師共19000餘人。新保安敵軍被殲後,我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第1縱隊、第2縱隊、第6縱隊、北嶽軍區部隊、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和騎兵第3師等對張家口敵軍發起了攻擊。12月23日上午,敵守軍一部向西南方向佯攻,當日晚敵主力第11兵團第105軍7個師兩個騎兵旅等向西北方向突圍。我華北第3兵團、東北第四縱隊等部隊冒著嚴寒很快將敵軍堵在朝天窪大山溝中,24日敵軍死命向西北方向衝擊,但被我軍給予了頑強的阻擊,戰至下午,終於將敵第11兵團第105軍約54000餘人全部殲滅,張家口宣告解放。

  新保安和張家口敵軍被殲滅後,傅作義的嫡系部隊基本被消滅,為消滅平、津敵軍,我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第三兵團向平津方向集中,一面嚴密部署防止平、津敵軍突圍逃跑,一面加緊對傅作義的爭取工作,並準備攻打塘沽。按照中央軍委的作戰方針,我軍在東線應首先殲滅塘沽地區敵軍,然後殲滅天津敵軍。但由於塘沽緊靠渤海、周圍河流又較多,我軍不便向內穿插和展開戰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較難。敵第17兵團部早已搬上軍艦,守敵5個師又隨時準備逃跑,因此很難全殲。而傅作義又企圖以固守天津爭取時間,以便在談判中獲得我黨更多的讓步。根據這種情況,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決定以強攻手段奪取天津,打破傅作義的幻想。為消滅天津守敵,我軍從12月30日前後調整兵力部署:以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二縱隊和第六縱隊第17師等共25個師,以及炮兵、坦克分隊等擔負殲滅天津守敵17個師的任務,由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親自指揮。正當我軍準備對天津發動進攻時,天津被圍敵軍警備司令陳長捷於1949年1月10日、11日,兩次派人與我軍談判,暗中偵察我軍主攻方向以便突圍逃跑。我軍耐心勸敵放下武器,實行和平解放,可對高級軍官作寬大處理,並令其在48小時內放下武器投降。但敵人根本無和談誠意,只是為逃跑作準備。


  天津敵軍防守是精心策劃的。由於天津市區狹長,海河從西北流向東南並將市區分成東西兩個部分,並有護城河環繞。在天津被圍前,敵人即將城郊五里以內的房屋、村莊燒燬,使我軍難以隱蔽接近城垣。郊區地勢開闊平坦,敵在護城河內又修建了許多地堡、壕溝和鐵絲網,天津成了一座設防堅固的城市,易守難攻。敵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將其第62、第86、第94軍及地方團隊共約13萬餘人,以市區北部為重點防區組成了環城防禦,進行頑固抵抗。根據敵軍部署,我軍決定採取東西夾擊、先南後北的戰術,具體兵力部署為:我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從城西向東進攻;我第七縱隊、第八縱隊從城東向西攻擊,在天津北站附近的金湯橋會師;第152師和野戰軍直屬警衛團在宜興埠一帶佯攻。1949年1月12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電示林彪、聶榮臻"於適當時間內攻佔天津"。根據指示,我軍向敵軍發出和平解決的最後通牒。14日時限已到,敵人仍不表態,企圖繼續拖延時間。14日上午10時,我東北野戰軍各縱隊向天津敵軍發起攻擊,首先對市區外層敵人的防禦陣地實施了猛烈的炮擊,摧毀了敵人的大部分防守措施。我軍突破敵人第一道防線向縱深發展時,遭到敵人的拚命抵抗。經過29個小時的激戰,至1月15日下午,我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天津守敵一個警備司令部兩個軍16個師共約13萬多人,活捉了敵警備司令陳長捷和敵軍長劉雲翰、林偉濤,解放了華北重要工業城市天津。塘沽守敵5萬餘人從海上南逃,我東北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消滅了敵掩護部隊3000多人。於1月17日解放了塘沽。

  第三階段重兵圍城,和平解放北平

  我黨和傅作義的接觸從1948年11月下旬開始,12月下旬正式舉行談判,此時,遼沈戰役剛剛結束,張家口、新保安和天津、塘沽敵軍被我軍所消滅或包圍,北平敵軍已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傅作義在與我談判時,企圖保全其軍隊,並對美國及蔣介石抱有一線希望,因此談判進展綏慢。我黨根據傅作義的矛盾心理和舉棋不定的態度,對他採取了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雙管齊下的方針,一方面向傅作義曉以大義,陳明利害,揭露他腳踏兩隻船的幻想,同時利用北平地下黨幫他解除思想顧慮;一方面以殲滅天津守敵的軍事行動,打消他的幻想。1949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表了《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同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此時,我軍按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關於"積極準備攻城"和"進行和平談判"的指示,在我北平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一方面大軍90萬人逼近北平城垣,一方面加緊對傅作義的政治攻勢。1月16日,我軍對傅作義發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最後通牒,提出兩種選擇方法;一是自動放下武器,並負責保護工業設施、文化古跡、武器彈藥和公文案卷的完整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軍則保證其官兵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將部隊帶出北平城開入指定地點,按照我軍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如果敵人不接受和平解放,我軍就要武力解放北平。中央軍委要求攻城部隊作出精確攻城計畫,要保護故宮等文化古跡和大學,並保護北平工業設施和市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1949年1月20日,傅作義表示願意接受我軍提出的條件,和平改編。1月22日傅作義命令所屬華北"剿總"司令部、第四兵團和第九兵團8個軍部、26個師部等共約20餘萬人陸續開到我軍指定的孫河鎮、龐各莊、黃村、良鄉等地集結,接受我軍的改編。1月26日,我軍宣佈整編命令。l月31日,駐守北平的傅作義部隊全部被和平改編,我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至此勝利結束。

  2月3日,我軍舉行了入城式。2月下旬,綏遠的傅作義餘部也接受了我黨所提出的條件,其軍隊和政府暫時維持現狀,在以後的一個適當時候,再按我軍的具體要求接受改編。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戰略決戰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這次戰役歷時64天,我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1個華北"剿總"司令部,1個天津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4個軍部,50個師、2個騎兵旅(包括戰役中重建或新建的3個軍部和14個師)共約52萬餘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張家口等重要城市,為我軍向全國進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平津戰役中出現的三種解決敵人的辦法,即"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隨後的"綏遠方式",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是我軍解決江南、西北敵人殘餘勢力的基本方針,對加速解放全國起了重大作用。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