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四句話遺囑何以傳世百年:曾國藩後代名人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大師」,事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臨危之際,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慾。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淨,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閒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穫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餚,穿必錦衣繡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飢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撚鬚頷首微笑的。
曾國藩後代
曾國藩夫婦與他們的兒子
曾國藩7歲在父親身邊發蒙讀書,至20歲才離家外出求學。他先後換了幾個老師,惟與一位歐陽老師合作得好。後來,歐陽老師見曾國藩聰明好學,而且推算曾的「八字」運程不錯,便有心當「月老」,給曾介紹了一個姓周的大富戶家的女兒。周家起初滿口答應,並選擇吉日填庚,曾家也非常歡喜,積極籌辦聘禮與酒宴。誰知到了雙方商定填庚的吉日,曾家的客人陸續趕來,周家的貴賓卻遲遲未到。當媒人的歐陽老師急了,忙打發人去周家催請。哪知過了半個時辰,派去的人回來說:「周家的老爺、夫人與小姐商量,認為兩家門戶不當,男的又無功名,周小姐不肯定親,決定廢約。」這下把曾家上下的人都急壞了,酒辦了,客來了,怎麼圓場呢?歐陽老師已是騎虎難下,只好移花接木,找著曾國藩父子商議:「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沒別的辦法,如若你們不嫌鄙人門第低微,家境清貧,我家倒有小女,粗識文墨,又工女紅,只是相貌醜點(曾患天花,臉上有麻點),你們願意的話,我們兩家結為秦晉如何?」歐陽老師的女兒,就這樣成了後來曾國藩的歐陽夫人。
曾國藩夫婦一共生了3個兒子,長子紀弟,兩歲就夭折了,以後生的紀澤、紀鴻,均長大成人。曾國藩對兒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願子孫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為了兒子讀書明理,他規定兒子每天必須做四件事:看、讀、寫、作。「看、讀」要5頁紙以上,「寫」要寫字100個,「作」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詩。儘管父子間經常相隔千里之遙,他總是抓緊一切空隙不厭其詳寫信回家,細心指點。這種指點,很少擺出老子的資格,而是像朋友那樣推心置腹,像老師那樣循循善誘。他常用自己的得失啟迪兒子,還要求兒子不要光學中國的經、史、子、集,天文算學,還要學外國知識,盡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這也是當時一般守舊昏庸的「封建腦瓜」所難能的。
曾紀澤正是在父親的引導下,不但中國的詩文書畫均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及語言文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曾寫過《幾何原本序》、《文法舉稿序》、《西學述略序》等文章,對當時傳播西方科學起過一定的作用。他還自學多國文字,通曉英文,後來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過出使英、法、德、俄4國的欽差大臣。後任駐俄公使,與俄國人力爭,終於廢棄了清朝政府吏部左侍郎崇厚與俄國簽訂的《裡瓦幾亞條約》,於1881年2月24日,重新與俄國外交大臣吉爾斯在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除收復了伊犁9城長600里,寬200里的土地外,還奪回了崇厚條約中被割去的伊犁南部長400里,寬200餘里的特克斯河口南的廣大地區,廢除了沙俄在新疆一帶的許多特權,挽回了部分領土主權。這在日益腐敗的清王朝裡,是惟一的一次外交勝利。
曾紀鴻比曾紀澤小9歲,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親剛剛受封侯爵,16歲的他正好去長沙參加鄉試。當時,政治腐敗,科舉考試盛行遞條子,開後門。曾國藩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寫信給紀鴻說:「場前不可與州縣來往,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考完發榜之前,曾國藩又怕兒子去活動,又於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誡兒子:「斷不可送條子,致騰物議。」這次鄉試,紀鴻榜上無名,以後多次應試,僅得一個「勝錄附貢生」。難得的是,紀鴻始終未送過條子,曾國藩也沒給主考官打過任何招呼。在特權盛行的封建官場,實在難能可貴。
曾紀鴻後來自學成才,著有《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數學專著傳世。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可惜英年早逝,僅33歲。
曾國藩的第四代孫
曾國藩直系第四代孫共15人。依照慣例,族譜不上自家女子名字,而在此譜上,屬曾國藩第四代孫的,卻上了兩個女子的名字——寶蓀、寶菡,前面均冠有「貞女」二字,那是「終生不嫁」的意思。這15人中,除昭潤、昭揆20歲早逝、昭榕於24歲早逝外,其餘12人均取得了高等學校的學歷,各有專長。寶蓀、昭杉(曾約農)還留學英國,昭權、昭桓還留學美國。曾寶蓀、曾約農是同輩中年紀最大的,同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英國留學後,姐弟在長沙創辦「藝芳」女校。1946年春,湖南克強學院建成,曾約農受命為院長,曾寶蓀則重建「藝芳」女校。解放前夕,兩人經香港去了台灣,曾寶蓀繼續任「國大代表」,1978年7月病故,時年86歲;曾約農任台灣大學教授,東海大學第一任校長,1987年12月病故,時年95歲。其他兄弟姊妹,昭樺於1949年在香港乘飛機撞山身亡,年僅43歲;昭柯去了美國,1992年病故,終年74歲,昭權、昭棉、昭諫與寶菡都留在大陸,除寶菡行醫,其他都在文化教育界。昭權曾任湖南大學電機系主任,「文革」時死於武漢,昭棉在湖南廣播電視廳任職,已退休;昭諫也已退休,現住在北京。
曾國藩兄弟的後代
曾國藩一共有4個弟弟:老二曾國潢,老三曾國華(過繼給他叔父曾高軒為子),老四曾國荃,老五曾國葆。這4兄弟共有6個兒子,14個孫子,41個曾孫,第五、六代遍佈海內外,就無法統計了。這四房的後代中,也出了不少才華卓著頗有影響的人物,這裡僅介紹其中的4位:
曾廣植是曾國華的孫子,1948年赴美留學深造,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帕都大學攻研有機化學。1956年,他響應祖國號召欲回祖國服務,被美國移民局非法關進精神病院,折磨迫害達14個月之久,但他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毫不動搖,美國移民局只得宣佈將他「驅逐出境」,終於在1957年7月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國。回國後,他擔任中科院上海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他領導的科研小組發明的甜味劑(無毒糖精)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重視,此項成果已在美國應用,並獲得專利權。
曾昭掄是曾國潢的曾孫,1920年公費赴美留學,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工專業,1926年畢業,獲化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不顧學校挽留,毅然回國服務,致力化工科研,先後在中大、北大任化學教授,並任化工系、化學系主任。創辦《中國化學會會志》,任總編輯達20年之久。還擔任《科學》、《化學》、《化學工程》等雜誌編委,發表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論文,引起了科學界的矚目。1946年再渡重洋,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47年赴歐洲講學,1948年在香港報界工作。全國解放前夕,周恩來總理電邀他回國參加政協會議,他欣然赴會,並在新中國先後任北大教務長兼化學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高教部副部長兼全國科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全國高分子委員會主任等職,成績卓著,著述甚豐。不幸於1957年錯劃為「右派」,1967年12月在武漢大學含冤去世。直到1981年才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曾憲植是曾國荃的玄孫女,很早投身革命,解放後長期在全國婦聯工作,擔任過全國婦聯的副主任等職。她曾是葉劍英元帥的夫人,與葉帥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葉新平。那正是抗日戰爭時期,因兩人工作都很忙,兒子便交給了住在湖南老家的曾憲植的父親曾鎮渭代為撫養,同來的還有葉帥與前妻的兒子葉選平。兩兄弟都在曾家長大,上學,葉帥也曾多次來過曾家看望兒子。葉選平離開曾家較早,葉新平直到解放初,葉帥在廣州工作,曾鎮渭電告葉帥,才由葉帥接去。葉新平後來在國防部工作,「文革」時備受迫害,右手被打斷,現在左手寫字,書法亦精。
曾國荃還有一位玄孫叫曾厚熙,自幼喜愛繪畫,其父曾昭平曾讓他師從一位姓彭的國畫家,得益良多。1948年8月,他從長沙去九龍,最後定居香港。1950年,他先後在香港、澳門、新加坡、印尼等地舉辦畫展,得到港澳同胞與海外僑胞的好評。不久,他榮任華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後來,他與著名國畫家張大千去巴西、法國舉辦畫展,足跡涉及歐、美、亞、非、大洋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伊朗、約旦、法國曾書贈了榮譽狀,並被聯合國聘為文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