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與阿拉伯帝國怛羅斯一戰竟幾乎全軍覆滅? | 陽光歷史

 

A-A+

大唐與阿拉伯帝國怛羅斯一戰竟幾乎全軍覆滅?

2017年11月21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91 次

  唐開元初年不僅是唐朝和中國封建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絲路貿易的鼎盛時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來,安史之亂和其後的藩鎮割據讓這個曾經強大輝煌的王朝在苦苦掙扎中走向窮途末路。

  強大的唐帝國緣何由盛轉衰?自漢朝開始與西方進行交流的舞台—「絲綢之路」緣何逐漸中斷?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從安史之亂前的怛羅斯之戰窺豹一斑。

  戰爭起因和經過

  公元750年,唐帝國在西域的威望和統治力達到了頂點。西域各國臣服,未有異心。鎮守西域的彪悍唐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覬覦當時最富裕的西域國家—石國的財
富,想要據為己有,於是誣陷石國國王「無藩臣禮」,領兵討伐。石國國王迅速認罪求和,卻被高仙芝誘騙至唐都長安處死並率部洗劫石國,劫走財物男丁,格殺老
幼婦孺,順帶還攻打洗劫了突騎施等國,大發一筆橫財。

  戰爭的經過並不複雜,面對人數眾多的阿軍,唐軍毫不示弱,展開廝殺,雙
方打了5天不分勝負,孤軍深入、敵眾我寡的唐軍甚至還佔了上風,但就在第5天夜晚雙方均已精疲力竭之際,早有異心的唐軍聯軍葛羅祿部突然臨陣倒戈,唐軍措
手不及,腹背受敵,迅速潰散。悍將高仙芝殺出重圍,待清醒過來準備率部反擊時,發現跟自己突出重圍的只有數千人,高仙芝只得愴然離去,準備帶夠人馬再捲土
重來,阿軍震撼於唐軍的戰鬥力,沒有追擊,怛羅斯戰爭結束。雖說阿勝唐敗,但雙方損失幾乎相當。唐軍遠離故土,面對數倍之敵,在友軍倒戈、腹背受敵之境,
仍然重創了阿拉伯主力軍團。最終唐軍陣亡1萬多人,敵方陣亡人數超過3萬。經此一役,2萬唐軍成了阿軍俘虜,這些人並沒有被屠戮,而成了中亞各地新建的各
大造紙坊和其他作坊的搶手工匠。

QQ截圖20160409144931.jpg

  被誤讀和拔高的戰爭

  怛羅斯之戰之所以令人矚目,是因為它是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發生的惟一一場戰爭。但實際上,這場驚世駭俗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碰撞,都沒有進入兩國最高統治者的視線。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將領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唐政府設立的都護府和藩鎮手中都有兵,將領有極大
的用兵自主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便於拓邊,但它帶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問題,阿拉伯帝國也有同樣的問題。這些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軍閥」,以擴張領土和
加強屬地控制為目的,挑起武裝衝突,是職權範圍內的事情,這也是高仙芝沒有受責的原因所在。

  不該爆發的紛爭,不應中斷的絲路文化

  怛羅斯之戰中的帝國紛爭只是表象,絲路文化的中斷才是最大的遺憾。高仙芝雖然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軍事經驗,可他貪財好武的性格以及唐政府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了絲路文化之殤。

  唐帝國向東曾多次用兵,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對日的白江口之戰,取得全勝,自此日本派出遣唐使,虛心學習唐文化。除了戰爭以外,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造就了一個至今仍影響朝鮮、日本、東南亞諸國的東亞文明圈,這個文明圈並沒有隨著安史之亂和唐朝的終結而結束。而向
西,唐帝國錯誤的民族政策以及國力的衰減,致使絲路貿易在時斷時續中艱難維繼,更重要的是絲路文化的主導權喪失了,中華文明自此在中亞地帶無法形成像東南
亞那樣持續深遠的影響,而伊斯蘭文化逐漸填補了這一真空,中亞許多國家至今仍受其影響。

  唐開元初年不僅是唐朝和中國封建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絲路貿易的鼎盛時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來,安史之亂和其後的藩鎮割據讓這個曾經強大輝煌的王朝在苦苦掙扎中走向窮途末路。

  強大的唐帝國緣何由盛轉衰?自漢朝開始與西方進行交流的舞台—「絲綢之路」緣何逐漸中斷?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從安史之亂前的怛羅斯之戰窺豹一斑。

  戰爭起因和經過

  公元750年,唐帝國在西域的威望和統治力達到了頂點。西域各國臣服,未有異心。鎮守西域的彪悍唐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覬覦當時最富裕的西域國家—石國的財
富,想要據為己有,於是誣陷石國國王「無藩臣禮」,領兵討伐。石國國王迅速認罪求和,卻被高仙芝誘騙至唐都長安處死並率部洗劫石國,劫走財物男丁,格殺老
幼婦孺,順帶還攻打洗劫了突騎施等國,大發一筆橫財。

  戰爭的經過並不複雜,面對人數眾多的阿軍,唐軍毫不示弱,展開廝殺,雙
方打了5天不分勝負,孤軍深入、敵眾我寡的唐軍甚至還佔了上風,但就在第5天夜晚雙方均已精疲力竭之際,早有異心的唐軍聯軍葛羅祿部突然臨陣倒戈,唐軍措
手不及,腹背受敵,迅速潰散。悍將高仙芝殺出重圍,待清醒過來準備率部反擊時,發現跟自己突出重圍的只有數千人,高仙芝只得愴然離去,準備帶夠人馬再捲土
重來,阿軍震撼於唐軍的戰鬥力,沒有追擊,怛羅斯戰爭結束。雖說阿勝唐敗,但雙方損失幾乎相當。唐軍遠離故土,面對數倍之敵,在友軍倒戈、腹背受敵之境,
仍然重創了阿拉伯主力軍團。最終唐軍陣亡1萬多人,敵方陣亡人數超過3萬。經此一役,2萬唐軍成了阿軍俘虜,這些人並沒有被屠戮,而成了中亞各地新建的各
大造紙坊和其他作坊的搶手工匠。

QQ截圖20160409144931.jpg

  被誤讀和拔高的戰爭

  怛羅斯之戰之所以令人矚目,是因為它是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發生的惟一一場戰爭。但實際上,這場驚世駭俗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碰撞,都沒有進入兩國最高統治者的視線。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將領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唐政府設立的都護府和藩鎮手中都有兵,將領有極大
的用兵自主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便於拓邊,但它帶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問題,阿拉伯帝國也有同樣的問題。這些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軍閥」,以擴張領土和
加強屬地控制為目的,挑起武裝衝突,是職權範圍內的事情,這也是高仙芝沒有受責的原因所在。

  不該爆發的紛爭,不應中斷的絲路文化

  怛羅斯之戰中的帝國紛爭只是表象,絲路文化的中斷才是最大的遺憾。高仙芝雖然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軍事經驗,可他貪財好武的性格以及唐政府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了絲路文化之殤。

  唐帝國向東曾多次用兵,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對日的白江口之戰,取得全勝,自此日本派出遣唐使,虛心學習唐文化。除了戰爭以外,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造就了一個至今仍影響朝鮮、日本、東南亞諸國的東亞文明圈,這個文明圈並沒有隨著安史之亂和唐朝的終結而結束。而向
西,唐帝國錯誤的民族政策以及國力的衰減,致使絲路貿易在時斷時續中艱難維繼,更重要的是絲路文化的主導權喪失了,中華文明自此在中亞地帶無法形成像東南
亞那樣持續深遠的影響,而伊斯蘭文化逐漸填補了這一真空,中亞許多國家至今仍受其影響。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