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也愛吃火鍋?漢魏時期就有鴛鴦鍋 | 陽光歷史

 

A-A+

中國古代人也愛吃火鍋?漢魏時期就有鴛鴦鍋

2016年01月02日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272 次

  火鍋,大概是這個時節消費者最喜歡點的一道菜,從考古發現來分析,中國人吃火鍋確是有傳統的,早在兩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時期,已開始吃火鍋了。那麼,古代中國人怎麼吃火鍋,喜歡吃什麼火鍋?

  如果追究火鍋的源頭,當從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說起。鼎是商周時期人們做飯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鍋。鼎與鍋的不同之處在於,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於地面,做飯時將木柴放在腹下燃燒就行,不少鼎出土後,腹下有煙熏火燎的痕跡,就是這種原因,而這正是火鍋的加熱特徵。

  這種鼎,其實就是一種火鍋,將炊器與盛器結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陝西西安咸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時期秦墓。在墓的壁龕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鼎、一件青銅鐘和一件漆器殘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徑24.5厘米,有蓋,令考古人員驚訝的是,鼎內竟然還有骨頭湯。骨頭經鑒定,被認定是狗骨,證明這是一鍋狗肉湯,被圈內趣稱為「狗肉火鍋」。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過火鍋。

  1974-1975年,在陝西寶雞市茹家莊發掘了兩座西周墓葬,其中一隻出土於二號墓中,上面有銘文「白乍井姬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隻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圓柱鼎足,立於一個三足盤上。經分析,這不是普通做飯的鼎,而是當時的火鍋,底部盤內可置炭火加熱,方便將火源與菜品一起端到桌上。從其容量來看,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進而推測是分餐制情況下所用,一人一隻,吃的是「小火鍋」。

  到了漢魏時期,人們吃火鍋更為普遍了。從考古發現來看,此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火鍋的材質也不局限於青銅一類,出現了鐵火鍋、陶火鍋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鍋」外,那時人們還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湯、燒煮不同口味的鴛鴦火鍋。

  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雲山西漢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鍋「吃貨」。而且,不只證明他喜歡吃火鍋,還證明他吃的是「鴛鴦火鍋」。分格鼎,就是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其飲食原理就是現代的鴛鴦火鍋,方便有酸、辣、麻、鹹等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鼎分5格,中間圓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將豬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這類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內,從而能吃到5種不同風味的火鍋。

  2007年初在南水北調工程、湖北鄖縣境內上寶蓋遺址上發現的一隻陶質火鍋,則與現代鴛鴦火鍋設計完全一樣。經鑒定,此火鍋系西漢時期炊具,可見當時的鄂西人也吃火鍋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