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名實業家張謇曾是科舉狀元,然而,他的功名之路既有些幸運,也有些不幸運。早年,他五次參加鄉試而連連落榜。1885年,他33歲那年才考中舉人。接下來的進士考試也不順,四次會試都落第。居然是因為考官想格外提拔張謇,卻把別人卷子誤認為張謇的試卷,反倒錄取了別人,淘汰了張謇。 1894年,因為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特設恩科會試。張謇這次總算中了進士,排第十一名,恩師翁同龢特意將他錄為第...
清代張謇狀元頭銜系翁同龢爭取 無心仕途辦實業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傳統中國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和人生價值歸依。「狀元郎」更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可是「狀元們」都是怎樣經過重重篩選,最終光宗耀祖的呢? 說「狀元」是中國人心目中最為輝煌崇高的榮譽稱號,大概一點兒也不過分。不管您從哪兒得了個第一名,國人都會毫不吝嗇地給您送上「狀元」這個光榮稱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嘛。其實,真正的「狀元」是有嚴格使用...
揭秘:誰執筆寫了張謇等與袁世凱的「絕交信」
導讀:袁世凱的行為讓張謇十分氣憤,為此他於光緒十年五月,與同在慶軍的三兄張察及朱銘盤聯名,給袁世凱寫了一封言辭尖銳的長信,斥責他的種種不端。因為他們由此與袁世凱中斷往來,故後人將這封信稱之為「絕交信」。 光緒七年(1881)四月,時年二十三歲的袁世凱投奔於慶軍統領吳長慶之門。其時慶軍駐紮於山東登州(蓬萊),而二十九歲的張謇早已是軍幕中的上賓。吳長慶念在故交之後收留下袁世凱,並...
史上唯一棄官下海的狀元張謇:慈禧大壽的幸運兒
光緒二十年,是慈禧太后六十歲。為了祝賀她六十壽誕,皇宮裡頭特地設立了個規矩: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狀元。
本來狀元是三年考一科,這次它不受這個三年之限。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時候吶,張謇考的六十名貢士。在京城,從鄉試、會試一直到殿試,一共化了三十五天。在這三十五天當中,張謇也認識了不少人,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先生。他對張謇比較瞭解,曉得他有...
揭秘末代狀元張謇:中國史上唯一棄官下海的狀元
光緒二十年,是慈禧太后六十歲。為了祝賀她六十壽誕,皇宮裡頭特地設立了個規矩: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狀元。 本來狀元是三年考一科,這次它不受這個三年之限。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時候吶,張謇考的六十名貢士。在京城,從鄉試、會試一直到殿試,一共化了三十五天。在這三十五天當中,張謇也認識了不少人,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先生。他對張謇比較瞭解,曉得他有學...
張謇為何與袁世凱鬧翻了臉?張謇與袁世凱恩怨
俗話說得好,「從小看到老」。袁世凱在北京跟隨堂叔袁保恆讀書的時候,他的另一位堂叔袁保齡就說他「資分不高,而浮動非常」,在科舉上恐怕沒有大的前途。而同在吳長慶幕下並曾給袁世凱做過一段時間老師的張謇,這位日後成為狀元郎的大才子,他在批改袁世凱的文章時也認為其「文字蕪穢,不能成篇」,以至於無從刪改。不僅如此,張謇還看出袁世凱這個人「好權術」,在道德文章、科舉仕途上難成大器。 ...
「清末狀元」張謇的一句什麼話讓慈禧失聲痛哭?
清代狀元張謇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影響巨大、聲望頗高,在張謇眼裡,沒有比國家利益更高的政府利益。當一個舊體制願意更新並處於更新階段時,他會與其保持最大誠意、最大程度的合作;任何人都不會說張謇頑固、保守。即使當現行體制遭遇不測、命懸一線時,他仍舊會為其效命奔波,他這樣做並不是出於對舊體制的「愚忠」,只是為了將民族革新的代價降到最低點;但是如果這個體制真的被排擠出局,張謇就會毅然...
清末狀元張謇為何要棄官從商:再大的官也是奴才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說:「談到中國民族工業,不要忘記張謇。」1953年12月政協會議期間,工商聯代表張敬禮(張謇的侄子)恰與毛澤東、周恩來同坐一桌。毛澤東如是說。 1853年(咸豐三年),張謇(字季直,號嗇庵)出生於江蘇海門。他自幼聰穎,三歲能背《千字文》。十二歲時,塾師出上聯:「人騎白馬門前去」,張謇當即對曰:「我踏金鰲海上來」。 這傢伙,不是神馬網絡用語,「什麼」的異音詞,...
[圖文]張謇:中國世博事業創始人
毛澤東談中國工業發展時有四個「不能忘記」,其中之一是「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張謇,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從三品。
甲午海戰,清廷失利,國事日非。張謇情系蒼生、辭官回籍,立志澤被鄉里,以強國拯民為己任,致力實業救國,將一腔「救貧」、「塞漏」愛國情懷,灑在了長江三角洲的廣袤國土上。
大阪觀賽:眼界頓開
1903年1月,江南鹽運道、金陵關監督徐乃昌轉來日本駐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