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棄官下海的狀元張謇:慈禧大壽的幸運兒
光緒二十年,是慈禧太后六十歲。為了祝賀她六十壽誕,皇宮裡頭特地設立了個規矩: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狀元。
本來狀元是三年考一科,這次它不受這個三年之限。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時候吶,張謇考的六十名貢士。在京城,從鄉試、會試一直到殿試,一共化了三十五天。在這三十五天當中,張謇也認識了不少人,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先生。他對張謇比較瞭解,曉得他有學問,也想成全他。正好他這時又考了六十名。翁先生就向慈禧太后建議,今年這恩科要打破常規,要選一名有久遠紀念的人當狀元。
慈禧就問:怎麼為久遠呢?
他說:依臣之見,往年是第一名貢士當狀元,今年就以六十名貢士為狀元,以示太后的六十壽誕之慶。
慈禧一聽說:哎,倒有些道理。但並沒有最後表示可否。
後來,翁同和就找考相公佈臵:?慈禧太后過六十大壽,你們所有考相公都要送禮品,這個禮品不要你們送錢財,而是要你們每人送一個條幅。
話說西太后六十大壽,六十名進士都要寫對賀壽。張謇想,太后六十大壽,自己又是第六十名進士,應該把這名次的六十跟太后壽慶的六十聯起來才好。他主意拿定,擺開文房四寶寫起來。寫的是:
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
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
寫到底,年字的最後一筆,落筆時高了些,成了出頭的年。
六十大壽前一天的晚上,西太后在百官陪同下前去觀賞賀幛賀聯。
賀幛賀聯全部掛在乾清宮賀壽的廳堂裡,張謇的一幅,掛在第六十位進士的位臵上。西太后從頭看起,當看到第六十幅時,眼睛突然一亮:噫,這是誰寫的?龍飛鳳舞,不但字寫得好,內容也好。六十花甲輪流轉,讓我六十歲之後從頭活起,又把佛祖、二聖用得恰到好處。不是有人反對老娘垂簾聽政嗎?此聯說我垂簾聽政應天順人,惟其如此,才使大清江山萬萬年哩。西太后一看落款地方的名字,忍不住脫口而出:好!好!只是這『年』字出了頭,好像多了一點,不知是何道理。張謇就站在一旁,他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連忙跪地叩頭,說:啟奏太后,『年』字頭上本無點,只緣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壽添,百姓人家出頭年。出頭年乃民間俗語,意思是苦日子好容易過去,從此步入好光景。此話好像醮了蜜糖,西太后聽了,三條鑰匙掛胸前開心開心真開心,嘴巴更像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哈哈——倒有狀元之才!
西太后話音未落,張謇伏在那裡立即又是一陣磕頭,一邊磕一邊說:太后、皇上英明,謝太后、皇上恩典,祝太后、皇上萬壽無疆萬萬歲!太后一看,心想勿好,本是開心辰光的玩笑話,他張謇怎麼當起真來了呢?若說點狀元,那是明天五更三點皇帝的事,你是謝嗲個恩啦?轉念一想:金口玉言,君無戲言麼,將錯就錯算啦!於是收起笑容正色道:?眾卿聽著,多蒙皇帝孝道,文武忠心,在本後六十大壽之際恩科取士,又特地將狀元郎排
在六十花甲之位,借此吉日良辰,要我恩准加封。為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准各位所請,加封江蘇舉子張謇為恩科狀元!
這樣,張謇就成了恩科狀元。
當然,這樣考上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那是有「貓膩」的,不過在當時也是公開的秘密。狀元是要由皇帝欽點的,一般情況下都由閱卷大臣排定。他們認為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畫一個圈,誰的圈多,誰就排在前面。前十本要呈交皇帝親自審查,閱卷大臣把他們認為第一的放在最上面,皇帝拿起的第一本就是狀元了。下邊的就是榜眼、探花,以此類推。
但是有「貓膩」不等於張謇就很平凡,他不但不平凡,而且還非等閒之輩。張謇入仕後,覺得在官場上混沒前途,就主動棄官經商,去搞實業,成為洋務派中的重要一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下海」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個清代狀元張謇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影響巨大、聲望頗高,在張謇眼裡,沒有比國家利益更高的政府利益。當一個舊體制願意更新並處於更新階段時,他會與其保持最大誠意、最大程度的合作;任何人都不會說張謇頑固、保守。即使當現行體制遭遇不測、命懸一線時,他仍舊會為其效命奔波,他這樣做並不是出於對舊體制的「愚忠」,只是為了將民族革新的代價降到最低點;但是如果這個體制真的被排擠出局,張謇就會毅然決然與新政府展開合作,而決不會對舊時代存在絲毫的留戀。無論處於任何政治集團、任何人主宰的政府,他都會勇於站到前台嚴厲批評當局的失策。
張謇這樣的態度卻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從1907年春開始,他受到慈禧太后4次召見,最高統治者希望從他那裡得到真實有效的反饋信息和有益建言。據他後來的回憶,慈禧太后多次「語及時局之非,不覺淚下。」張謇直言官制的混亂和行政效率的低下,以及為推行新政籌措資金,國家財政陷入兩難的窘境,還如實陳述稅收加重,官吏盤剝,怨聲載道等世情。又言及海外留學生對國內官員腐敗和憲政進程不滿,紛紛擁護革命,民心渙散令人震驚。慈禧太后聞此不禁失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