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古代社會個人地位大約可按士農工商排序。讀書人科舉不第,退而求其次,或者務農,或者經商,或者憑借自己的才華開學設教。 自唐開科取士以來,考中進士才有官做,而進士的錄取率很低。據統計,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共錄取10萬餘名進士,平均每年錄取進士76人。杜佑在《通典選舉六》說:「開元時每年錄取的進士,在一百人上下。」據《文獻通考》:「玄宗時期每年錄取的進士平均不到二十七...
揭秘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三大貢獻:科舉、水利和詩賦
我能制之(桀驁不馴的烈馬),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野有遺賢,宰相之過也——武則天 武則天,通稱武曌或武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自古以來科舉制度中國究竟產生了多少位文武狀元?
導讀: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
揭秘古代捕快:一人從業 三代人不許參加科舉!
現在的古裝電視劇裡,捕快的形象好像挺正面的,好似今天的刑警一般。這些刑警穿著古人的衣服,說著現代的話,偵破一個又一個疑難案件。上得廳堂,下得茅房,出入各種高級或者低級場合,盤問各種各樣的人,跟鄉紳和官老爺平起平坐。顯然,編電視劇的人其實是在說刑警,不是說捕快。古代的捕快,雖然幹的是類似警察的活計,但身份地位,跟警察卻大不一樣。如果要有人看出有點近似的話,也是古代「警察」...
[圖文]古人科舉作弊有三招
宋朝人畫的《科舉考試圖》
由於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生的富貴榮華,因此不少人均企圖以作弊以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一是賄買 (即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成績)、二是夾帶考試經文 (帶書或抄錄於隨身物品中) 入內作弊、三是請人幫考。
賄買
唐代武則天時代曾設立糊名的辦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這做法在宋代以後成為定例。同時又發明了謄錄的...
唐朝科舉軼事:大詩人王維走後門成為了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時不採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後門。舉子們往往在考試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帶到京師,呈給當時在政治或文學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這叫做「行卷」。其風氣之盛,甚至成為一種制度。不要說蠢才躍躍欲試,連天才也都頗愛走這個後門。
王維就把關節打通到了岐王那裡。然而,詩人張九皋也把關節打通到了公主家裡,公主寫信給京都的主考官,讓...
李白為何終生未科舉?並非清高而是政審不合格
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這是為什麼呢?在唐代,一個讀書人不去參加科舉考試,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那時候要出人頭地,通常有兩條途徑:若是王公貴族的後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顧;如若不是,又想上進,正規的渠道就是考進士。唐代的進士文化對詩人的人格影響很大。哪些人詩寫得雍容華貴,哪些人詩寫得苦大仇深,都跟考進士有關。像王維那樣一考就中的,詩肯定雍容華貴。詩寫得苦大仇深,要麼是沒考...
唐中宗時國子監製度成熟:延續至清廢科舉時
國子監是唐朝政府主管的教育機關,駐長安城的務本坊。國子監製度並非固有,也並非不變。它在唐高祖至中宗時幾次變更,最終在唐中宗神龍元年成熟穩定,並得以延續一千餘年,至清。
唐朝的大學,在唐玄宗時增加了一所廣文館,不過唐之大學一般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律學,算學。此六學皆隸國子監。其為唐政府主管的教育機關,駐長安城的務本坊。
國子監製度並非固有,也並非不變。它在唐高祖時為...
細說古代歷史上科舉的高考生跳的「龍門」在哪?
導讀:人們常說,讀書人如果可以高中狀元,就如同鯉魚跳過了龍門,從此脫離凡胎肉身,飛黃騰達。這對於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扭轉命運的學子們來說,的確是形象的比喻。那麼,北京城裡究竟有沒有這樣的「龍門」呢? 北京城外有城,城內建城的建築佈局,使得連接內外各城之間的城門成了極為重要的設施。在北京眾多的城門當中,的確存在著所謂的「龍門」,當然,這與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是分不開的。 ...
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為何要廢除科舉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