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水滸傳》中為什麼梁山好漢們不怕坐牢?
我們在看《水滸傳》時,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梁山好漢們殺人放火十分隨意,談起坐牢來,更是如吃飯喝水般簡單,就像去旅遊了一番回來,這十分令人費解。最典型的是梁山的大哥宋江,他在殺了閻婆惜被抓住之後,被判刺配滄州。他的父親宋太公在他被抓時就教導他,你到江州去,不要去做強盜。宋江知道父親是什麼意思,就回應道:「皇上新立太子,已大赦天下,必當減罪。孩兒服刑也有期限,將來還可回來看望父親。」
林沖的老丈人在林沖被發配前也對林沖說:「今日權且去滄州躲災避難,早晚天可憐見,放你回來時,依舊夫妻完璧。」他所指的,也是讓林沖等皇上大赦。同樣的,許多梁山好漢在一有了人命案後,大多選擇出去避避風頭,實在不行,就老老實實地吃官司,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官司往往都吃不久,坐一會牢就出來了,到時還是一條好漢。如此一來,這牢獄之災何懼之有?
不怕坐牢的背後奧秘
那麼梁山好漢們為什麼知道他們的牢獄之災往往不會長久?他們不怕坐牢的底氣在哪呢?
在許多反映古代帝王生平的電視劇中,我們總能夠聽到一個熟悉的名詞,叫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是一種中國古代獨特的政治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以施恩為名,發佈大赦令,對全國已判罪犯普遍赦免或減刑。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掌握子民的生殺予奪大權,常以施恩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駕崩、更換年號、皇帝生兒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勝仗等情況下,常頒布赦令。天下大亂或者自然災害,也會大赦,因為自然災害的時候,民不聊生,犯罪現象就會增多,所以皇帝就大赦天下。也有一些情況正好倒過來,大豐收,經濟形勢很好,然後皇帝一高興,也宣佈大赦,來緩解階級矛盾,緩解社會矛盾。
通俗一點講,就是將大赦令中提到的天下所有的罪犯,赦免他們全部的罪行,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因此說古代大赦還有一種說法,叫做與民更始。
大赦這種政治制度是從漢朝開始的,從此,歷朝歷代都將這種制度延續下來。大赦的理由十分廣泛:有關於皇帝的私生活的,比如皇帝生了一個兒子或者女兒、冊封了皇后或冊立了太子、新皇帝登基等等;還有是關於朝政的,比如朝廷打了勝仗、大豐收、人口連年增長等;反過來有時也同樣大赦,比如天災、皇帝駕崩、打了敗仗等等。因此在古代的中國,大赦的頻率相當的高。
從漢朝到隋唐,大赦的頻率在逐步的增加,到了唐宋時期達到了頂峰。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唐宋時期,平均十八個月,皇帝就會發佈一次大赦令。在法治社會的今天,徒刑的年限一般都比較長,有期徒刑的期限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還有無期徒刑。可是在封建社會的唐朝,徒刑最高期限只有三年,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在大赦的頻率高達1.57年一次的情況下,刑期未滿就被赦免放出的事情並不少見,所以定更高的年限也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在唐宋之後,大赦的頻率就開始逐步遞減。元朝的時候大概平均兩到三年一次。到了明朝,降為平均五年一次,最後清朝的時候大約平均十四年才會有一次大赦,並且將全部赦免罪行改為減刑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