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平衡之術:曹劉之間的平衡保證吳國的發展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登臨京口北固亭時,曾寫下這首《南鄉子》,稱頌昔年東吳的開國之君。一般人談論起東漢末年及三國的英雄,往往按照「青梅煮酒」的思維定式只承認曹操、劉備,不大看得起孫權。其實若仔細分析當年三足鼎立形成時的戰略籌劃,那位孫仲謀玩弄起戰略平衡術,著實比曹孟德、劉玄德略高一籌。
考察魏蜀吳三國的施政民生,東吳的統治最為黑暗暴虐,其士族豪強把持政權,士兵地位近似奴隸,軍中基本的刑罰就是砍頭。吳國民間暴動和兵變最為頻繁,其國祚卻反而最久,不能不令人稱奇。孫權本人當政接近半個世紀,最大的長處便是善於利用矛盾。身處豪強並起的亂世之中,能靈活機動善變權謀,並精於發展自身實力,正是自保圖強之要訣。
自公元189年董卓進兵洛陽架空漢室,天下從此大亂。長沙太守孫堅乘機拉起一股私人武裝,經過本人及其子孫策、孫權到長江下遊經營十幾年,形成了佔地從長江直至南海邊的割據政權。以建業(今南京)為統治中心的孫氏集團作為外來戶,主要依靠江東士族支撐,為此允許其保持部曲家兵,像張昭、魯肅、陸遜等都是豪強的代表。孫權對這些人一向優禮有加,靠著巧妙平衡各派力量並依托長江天險,才能平撫內亂以割據江東一隅。
孫吳平撫內部矛盾練就的平衡術及靈活的權謀,也運用於對外的三國鼎立爭雄之中。當時曹、劉兩家的戰略目標及其政策針鋒相對,毫無妥協餘地。曹魏必欲取漢劉天下而自代,劉備、諸葛亮集團則稱「漢賊不兩立」,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拼到底。孫權集團卻沒有這種政治道義負擔,能夠隨時改變政策以左右逢源。沒有永久的敵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這在當年便是東吳對外政策的基本信條。
公元208年,曹操率十幾萬大軍南進佔領荊州並直逼江東,面對生存危機的孫權馬上聯合落難之中的劉備,以赤壁一戰獲勝形成南北對峙。為防曹軍捲土重來,孫權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以作為東吳安全屏障,又不惜將妙齡的妹妹嫁給年已半百的那位遠房「皇叔」。根據史實,這一政治聯姻並非像小說《三國演義》那樣是江東招親,而是孫權送妹妹赴荊州並陪嫁了一支武裝護衛隊。據記載,劉備晚間會夫人,先要通過東吳男兵的外圍護衛,再進入幾十名女兵刀劍叢中的閨房,隨時有遭受「斬首行動」的擔心,經常戰慄不已。若論古代君王頭號「懼內」者,恐怕非劉備莫屬。這種受制於東吳的婚姻只保持了兩年,劉備西征四川和孫夫人東返,便意味著雙方戰略聯盟告吹。
公元219年,劉備從四川進一步攻佔漢中,其勢力發展到頂峰,感到其威脅的孫權便改變戰略同曹操妥協,不惜勸其稱帝而自稱臣。原來孫劉聯盟對曹,一時變成了孫曹協力對劉,這使孫權變成最大受益者,劉備集團則陷入兩面受敵之境。吳軍利用曹軍牽制關羽主力,一舉襲占荊州,接著在彝陵打敗前來反攻的劉備,就此取得在長江中下遊最有利的戰略態勢。
削弱劉氏集團的目的達到後,曹魏成為吳國的基本威脅。公元223年劉禪繼位後,孫權馬上又實行了一次戰略大調整,聯合衰弱的蜀漢政權抗魏。孫權還親自在盟約上寫上一段古代國書罕見的溢美之辭——「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此番吳蜀結盟雖仍是相互利用卻維持到底,諸葛亮、姜維北伐時都得到吳軍的戰略策應,這是由於共同的利害關係壓倒了荊州、彝陵的舊怨。
孫吳集團雖擅長利用矛盾自保,進取雄心卻不足。吳國以興建水軍為主,這種防禦型戰略決定其難以進軍北方平原,無消滅強敵之志便不可能長久自保。從爭雄天下的氣魄看,孫權確不如劉使君、曹丞相,也無怪後代詞人仍會認為:「天下英雄,使君與曹,余子誰堪共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