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後,在法律上規定男女平等,順應五四以來的婦女解放潮流,不少女性涉足政壇,其中有好幾位擔任女縣長,甚至地處西南邊遠地區的貴州,也產生了息烽女縣長。 郭鳳鳴:張伯苓的得意弟子 1930年的《北洋畫報》載有《女縣長軼事》一文,其中提到郭鳳鳴擅長演講,又能運用國語,聽眾聽她演講,幾乎可以忘倦。有一次在北平演講,一位聽眾直言不諱向她當面指出:「縣長演講妙矣...
南京保衛戰的成功:民國憲兵600人擊退日軍兩萬
1937年12月,隨著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相繼陷落,侵華日軍向民國首都南京發起了總進攻。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官員已先期緊急撤往武漢,留下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率領10萬國軍展開南京保衛戰,決心「誓與國都南京共存亡」。 12月10日,國軍第五軍和軍長張治中被日軍甲種師團梅村師團兩萬人包圍在南京雨花台一帶,傷亡慘重,戰況危急。唐生智見此情景,迅速與民國憲兵旅長易安華商量,決定打破常規,調...
民國學生服飾 民國大學生都穿什麼樣的校服
校服作為一種特定的服飾,更是具有獨特的文化特點。不同歷史時期的校服的樣式、風格、顏色、圖案、面料等都能夠折射出不同的歷史背景,隱喻著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學生的精神面貌,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服飾文化水準。 民國學生裝受文化的影響尤為明顯。雖然它在中國歷史上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卻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其經典的款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絕對稱得...
民國第一變色龍石友三:他為何落到被活埋的下場
石友三生於1891年,字漢章,吉林省九台市放牛溝人。他18歲從軍,曾先後多次投靠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以及日本人等,而又先後背叛,被時人稱為「倒戈將軍」。 1932年,石友三在天津日租界寓居,並在日軍的支持下成立了特務組織「便衣隊」,與日軍配合,在河北地區多次組織針對國民政府的武裝暴動。1933年5月,中日簽訂《塘沽協定》,石友三在日本支持下出任國民政府冀北地區的保安...
《亮劍》中楚雲飛的原型就是民國傘兵之父趙家驤
電視劇《亮劍》和《新亮劍》中李雲龍的死對頭楚雲飛,其原型就是衛輝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趙家驤將軍。
1944年9月,趙家驤出任由新5軍、新6軍、第8軍三支王牌軍組建的中國第一支現代化大部隊「第5集團軍參謀長」,(總司令杜聿明將軍)。上任後,及時訓練了中國第一支傘兵部隊。旋兼任中國軍事中心昆明防衛司令部中將參謀長。極積準備向日軍大反攻。
趙家驤,字大偉,1910年10月21日生於河南...
真實的民國版楊過和小龍女:末代皇弟溥傑與嵯峨浩
導讀:溥傑也和嵯峨浩道別,他顯得很興奮,因為很快他又可以見到自己心愛的女兒慧生了,他對妻子說:「你和嫮生隨後就來吧!今後,我再也不當這皇宮內的差使了,我們一家四口子好好過日子吧!」嵯峨浩聽了,輕鬆地答道:「是啊!我隨後就來。」誰能想到,這一分別就是16年! 公元1937年,中華民國26年,日本昭和12年。一場特殊的相親儀式在日本東京舉行,這場相親儀式的男女主角以及牽線的紅娘都是非同...
民國第一女星蝴蝶慘遭高官戴笠強行包養兩年多
在亂世,做女藝人難,做影后更難。影后美則美矣,幸則不幸,色魔垂涎於她們的美貌,媒體敗壞她們的名聲,小人盯住她們的錢包,因此痛苦總能找到她們的地址。在抗戰時期,蝴蝶從香港輾轉逃往重慶,路途上丟失三十餘箱行李,損失慘重。她到達大後方,立足未穩,處境恓惶,軍統特務頭目戴笠為了博取她的歡心,為她「追回」(實則自掏腰包照單購買)了失物,卻在兩年多時間內(從1944年到1946年)將她「保護」...
被孫中山稱為「中華第一奇人」的民國大佬是誰?
他是二十世紀初江浙財團的四大亨之一,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孫中山稱他為「二兄」,「中華第一奇人」。他就是民國第一傳奇人物——張靜江。 1877年9月19日,張靜江在浙江吳興(今湖州)南潯鎮呱呱落地。 1906 年3 月,張靜江乘上從法國東歸的輪船,而孫中山在倫敦蒙難後繞道前往日本,也登上了這條船。由於張靜江有清廷官員的身份,孫中山盡力迴避他。不料張靜江先生在甲板上攔住國父,說:你...
民國才女蕭紅被蕭軍拋棄是因為沒有「妻性」?
蕭軍在八十年代對蕭紅信件註釋時,專門就二蕭分手寫了很長文章。在結尾處他仍然忿忿不平地寫道:魯迅先生曾說過,女人只有母性、女性,而沒有「妻性」。所謂「妻性」完全是後天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大意如此) 蕭紅就是個沒有「妻性」的人,我也從來沒向她要求過這一「妻性」。 「她單純、淳厚、倔強、有才能,我愛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在臨汾車站,蕭軍對聶紺駑剖白自己的心跡。 ...
舊社會也有農民工:民國城市存在的農民工問題
民國的農民工也有兩大特色:第一,大多數人完全丟棄了土地,一旦進城就不再回鄉,不但他們自己進城,連老婆孩子也要接到城裡去;第二,雖然老婆孩子都跟著進了城,這些農民工卻並不在城裡買房。
1935年,一個在上海打拼的青年回到江蘇宜興的農村老家,他「看到生長於斯的故鄉和童年回憶中的景象大有不同」。
不久,這位署名「企之」的青年在上海《申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描述故鄉所發生的...